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1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家庭病床对中风后遗症的特色治疗,印证中医在社区医疗中的优势.方法:中药辨证分型施治,辅以针灸,理疗与功能锻炼.结果:有效率为93.02%.结论:认为中风后遗症为本虚标实之证,且虚多实少,多由实转虚,治法亦应随病机而灵活变通;中医特色治疗在社区医疗中具明显优势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临床解惑     
《中医杂志》2006,47(10):793-794
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哪些? 答:中风后遗症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本虚”乃为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标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而痰浊瘀血之稽留又为正气亏虚所致。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郑绍周教授是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第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荣获首届河南省中医药事业终身成就奖,行医50余载,对中风病及其后遗症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治法,其中补肾法尤为一大特点。郑老认为:中风后遗症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肾气亏虚,标实则与痰、瘀、风、火相关,肾虚是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病机。郑老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补肾法以扶正固本为特色,调补肾中元气,针对中风后遗症核心病机发挥整体调节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士吉 《吉林中医药》2007,27(12):15-15
中医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临床如能正确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按就近原则,用纯中医急救中风患者。方法:针刺及中医药并用。结果:患者症状消失,奇迹般康复。结论: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在临床治疗中风病,尤其是后遗症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中医药完全可以在某些方面发挥急救效能。基层急需高层次医疗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遗症是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灶性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过半年救治后遗留的轻重不等的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言语謇涩、失语、精神障碍、口眼斜等一系列症状的总称[1].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痛的治疗,主要是应用物理疗法以及保护神经、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中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于"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2],而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枢,故有医家提出应从调脾胃入手论治中风后遗症.现就中风后遗症与脾胃的相关性及调治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郑丽 《光明中医》2009,24(11):2186-2188
通过探讨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中风后常见证型,而本虚多以气血亏虚多见,标实则与痰、瘀、风、火相关,临床常以痰瘀、痰湿、痰火、风痰或夹杂多见。因此,从虚实辨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基本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风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自古以来医家对其多有论述。历数先贤之著,其病机多责风、火、痰、虚、瘀,其脏腑多谓心、脑、肝、肾,治法不一。和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为中医治法之总则,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概言之,中风后遗症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中风之后,由于脏腑虚损或功能失调,引起人体气血津液逆乱,血瘀、气滞、浊阻、痰结、火郁遂作,正气亏耗,病邪稽留,日久缠绵,致使经脉阻滞、气血失畅,面存如语言蹇涩、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等中风后遗之疾。中风后遗症与急性期之病机虽均属本虚标实,但两者不尽相同。急性期以标实为突出,风、火、痰、瘀或单现,或兼见,较为显著,而本虚则相对不够明显;后遗症之见证,标证相对较少,以血瘀、痰浊最为常见,其本虚证则较显著,其中尤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肾阳虚为多。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当前大抵注重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10.
滋阴通络汤治疗中风后遗症8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风后遗症以瘫痪,语言障碍为常见,中医一般多采用补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西医无特效疗法。我院内科多年临床观察发现,该病以肝肾阴虚型多见,而气虚血瘀型并不多。中风后遗症期,病久及肾,肝肾同源,精血俱虚,虚风内动,风邪人窜经络,脉络不利,故见肢体不遂,僵硬挛急,口眼歪斜。2000年以来,我们运用自拟滋阴通络汤治疗中风后遗症肝肾阴虚型患者83例,在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减少后遗症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灸配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后遗症患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中风后遗症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中风后遗症的患者进行综合组(针灸配合促通技术组)与针灸组、促通组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分析。结果: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综合组明显优于针灸组和促通组,针灸组与促通组疗效差异性不显著。结论: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于中风患者促分离运动非常有利,运用康复理论指导针灸治疗,把中医针灸疗法与西医经典康复手段相结合,突出中医治疗在中风后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中的优势,为针灸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少东  刘红霞  王玮 《陕西中医》2009,30(5):639-640
中风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指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是指肝风、痰湿、瘀血、心肝火热等。临床上,应根据中风病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中风后遗症期,应以调治本虚,兼治标实为重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重视益气补肾法的应用,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从体质因素和疾病因素角度阐述中风日久必虚的原因,提出瘀血、痰湿、气郁3个病理产物中,瘀血为主为先、夹痰夹郁、相互影响,提出补虚通络治则,强调恢复期(6个月内)法用从虚从瘀、重在化瘀,中风后遗症期(6个月之后)法用从虚从瘀、重在补虚,归纳出从脾胃论治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以体现中医标本兼治、因时制宜特色。  相似文献   

14.
梁元 《吉林中医药》2009,29(7):584-58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9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维脑路通注射液或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经统计学Ridit分析,治疗组疗效(93.88%)优于对照组(85.71%)(P〈0.05)。结论:中医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健脾法、补肾法、健脾补肾共用、古方研究及针灸疗法方面入手,对健脾补肾法在促进缺血性中风脑保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减少后遗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质是正虚,多为肝肾亏虚、气血衰少,风、火、痰、瘀、毒则为其发病之标。健脾补肾法以扶正固本为特色,发挥整体调节优势,针对核心病机综合调节脏腑、气血的阴阳平衡,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临床研究为个人经验组方,处方不一,治疗方案不一致,影响了其有效性分析。有的研究以西药应用为主,健脾补肾法多处于配合地位,鲜有发挥主导治疗作用等。今后,应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健脾补肾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中风后遗症的症状主要是口眼歪斜、四肢麻木和语言障碍,发病于中风2个月后,对于患者的肢体功能、脑区功能和表达能力有严重影响,会加重家庭负担[1]。临床多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实行长期性的康复治疗,目的是尽量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但是单纯化的康复治疗周期较长,整体疗效不够满意,需要联合中医特色疗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标实即痰瘀阻滞脑窍,治疗宜扶正祛邪。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可以降低中风的复发率。现介绍一则中药处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田三七、红参(偏于热性体质的患者,取西洋参和红参各半)、丹参按1:1:2的比例取量,研成极细粉末后混合均匀服用,每次3克粉末,温开水送服,每日两次。可长期服用,对预防复发有一定效果。(黄燕)用中药预防中风复发@黄燕  相似文献   

18.
<正>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斜等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本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病因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精血不足,肝肾阴液亏耗,阳亢于上,血随气逆,气血并走于上所致。属本虚标实,本虚指肝肾不足,气血衰少,标实指风、穴、痰、湿偏盛,气血瘀阻。后遗症属恢复期,侧重本虚,又常以气虚为多见。故笔者运用以补法为主治本,兼以活血、化瘀熄风等治标,治疗本症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约为出血性中风的3倍,归属于中医"中风"之范畴。近年中医对缺血性中风治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期)治疗诸多医家基于对缺血性中风的整个病理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认识,针对其本虚标实的病机,多分为阴虚阳允、风痰阻络、气虚血瘀、元气衰虚等辨证施治。黄承才将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分3型辨证治疗:肝阳上亢型(26例),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总有效率88.5%;风痰阻络型(28例),用导痰汤加味治疗,总有效率88…  相似文献   

20.
中风后遗症的特点是本虚标实 ,多认为本虚是肝肾阴亏 ,在康复治疗中以滋养肝肾为主 ,常常忽略了脾胃的生理特点及康复治疗过程中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笔者仅就脾胃在中风康复过程中的相关作用略述己见。1 脾胃生理特点与中风康复的相关性中风患者后遗症多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这些肢体功能的康复需要经脉气血运行以提供能量 ,方可能在康复过程中持之以恒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而脾胃经脉的循行能为肢体功能康复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因此 ,从脾胃经脉的循行生理特点可以看出调理脾胃与中风康复的重要性。1.1 脾胃经脉的循行特点与中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