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地区小豆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调查了北京地区小豆生产的基本情况、营销状况及产业化状况, 分析了北京地区小豆生产的自然资源、生产环境质量及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的资源优势, 进一步研究了小豆市场格局及国际、国内竞争力。提出北京地区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小豆品种, 走产业化道路, 实行标准化生产, 创绿色品牌特色。具体策略为: “公司+科研+基地+农户+标准化”模式, 即龙头企业带动, 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人才和技术支撑, 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基地辐射周边农户参与订单, 并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采用CIE L*a*b*表色系研究126份红粒小豆栽培种质资源的粒色与叶色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中早熟和中熟类型小豆粒色与叶色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小豆盛荚期叶色与粒色相关度较高;通过叶色间接选择粒色,盛荚期选择叶片亮度较暗、绿色浅的植株,获得粒色优良材料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栽培、半野生和野生3种进化类型的小豆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小豆茎的基本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其中栽培小豆茎秆粗壮,维管束最发达;小豆是典型的异面叶,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栽培小豆叶面积依次增大,栽培小豆表现出很强的光合作用,代表了较高的演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野生小豆是栽培小豆的祖先种,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农艺性状,以了解小豆在驯化过程中性状的变异,为小豆农艺性状驯化选择变异的分子解析提供精准的表型数据。【方法】连续2年调查56份野生小豆、64份半野生小豆、196份地方品种、85份育成品种,共401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相关性状及其变异。【结果】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品种的演化过程中,植株由匍匐蔓生变成直立,株高降低,始花期缩短,百粒重和最大叶面显著增加。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株高降低了37.5cm;始花期缩短了37.93d、百粒重增加了8.03g、最大叶面积增加了27cm2。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始花天数的遗传力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提高了0.58,百粒重的遗传力增加了0.24。人工选择促使始花期和百粒重的遗传稳定性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增加叶面积、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是提高单株产量的有效途径。【结论】在小豆驯化过程中,农艺性状变异明显且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红小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小豆是我国传统出口农产品 ,从近 10年日本进口不同国别的小豆数量和我国小豆生产形势显示 ,我国小豆生产将面临严峻挑战。国外商家、消费者以及生产者都急切希望小豆生产标准化。北京农学院和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 ,走出了一条新路。以龙头企业带动 ,产学研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与种植农户实行订单 ,在北京地区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小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践表明 ,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食品小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策略、采取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的具体措施 ,对能否建好基地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绿豆象是小豆的主要仓储害虫之一,对小豆生产和贮藏影响很大.筛选抗绿豆象种质资源是抗绿豆象小豆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本研究对120份小豆和20份饭豆资源进行抗绿豆象筛选鉴定,得到了抗绿豆象饭豆资源1份(Tr001)和抗绿豆象小豆资源4份(泰抗1号、泰抗2号、泰抗3号、泰抗4号).将筛选得到的抗绿豆象饭豆资源与不抗绿豆象小豆Y001进行杂交和回交,获得了对绿豆象具有抗性的小豆新株系.  相似文献   

7.
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种子表型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及性状间的关系,对于筛选具有高产潜力和大粒的小豆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SC-G型自动考种分析及千粒重仪对54份野生小豆、55份半野生小豆和255份栽培小豆的种子进行分析,获得了种子百粒重、投影面积、周长、种长、种宽、长宽比、直径和圆度等8个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种子性状的表型变异、相关性和变异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不同小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变异较大,其中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从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籽粒逐渐增大,且籽形变圆。种子百粒重、投影面积、周长、种长、种宽和直径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大小和种子形状的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77.21%和21.97%,累计贡献率为99.18%。【结论】野生和栽培小豆种质资源的种子表型性状变异明显,性状间相关性显著,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的驯化过程中籽粒变大趋圆,筛选出6份具有高产潜力和大粒的小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小豆种内α-淀粉酶基因第三内含子的变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SSCP法对 15 6份小豆种质DNA的α 淀粉酶基因第三内含子变异进行了分析。根据第三内含子设计 1对引物 ,引物 (F)为CCTACATTCTAACACACCCT ,(R)为GCATATTGTGCCAGTACAAT。共检测到 14种变异类型 ,其中野生小豆有 13种、半野生小豆有 9种、地方品种小豆 10种 ,近代育成的小豆品种中只检出 4种变异类型。分别从日本、中国和韩国的野生小豆种质资源中检出 9、8、7种 ,在中国和不丹的小豆地方品种中检出的变异类型较多 ,6 0 %的小豆栽培品种供试材料聚集在变异类型EE中。还对α 淀粉酶基因第三内含子的 8种变异类型碱基序列进行了分析 ,根据检测出的碱基突变的数量及位置初步推测了各变异类型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要把小豆煮烂,时间长,费燃料.用暖瓶煮小豆,却省时又省燃料.做法是:拣净小豆里的砂子,用水洗净,再把小豆捞出来,放入空暖瓶里,倒进滚开的热水,盖上瓶塞,焖4~5小时,小豆就烂了,便可倒出来,掺进米里做饭.但应注意:放进暖瓶里的小豆不能超过多半瓶,倒入的开水不能太满,以免小豆膨胀后水、豆胀出瓶外.  相似文献   

10.
探索除草剂对小豆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防效以及对小豆产量的影响,可为小豆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小豆品种唐红0809-1为试材,以不除草和人工除草为对照,研究了2类5种除草剂对小豆田杂草的防效,以及对小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均对小豆出苗产生一定程度的药害,表现为出苗晚且不整齐、叶片卷曲等,其中,75%噻吩磺隆WG+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土壤处理苗期药害较轻,叶片卷曲症状随着小豆的生长而逐渐得到缓解;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小豆苗期生长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中,15%精稳杀得EC处理未观察到对小豆产生药害,15%乙羧氟草醚EC+15%精稳杀得EC处理药害较轻。除草剂对小豆产量影响最大;对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其中,对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和株高影响较大,对其他性状影响不明显。综合分析不同除草剂的防效、药害和小豆产量情况,认为小豆田理想的除草措施是用15%乙羧氟草醚EC+15%精稳杀得EC在小豆出苗后进行茎叶喷施,该处理下,小豆药害较轻,施药5 d后药害症状基本缓解,生长恢复正常;可兼防除两类杂草,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为85.8%、鲜重防效为90.3%,对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为90.8%、鲜重防效为92.6%;小豆产量最高,达到了1 291.8 kg/hm~2,较人工除草对照增产32.9%。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早熟品种"冀红893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小豆花芽分化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的推迟使小豆花芽分化各时期进程加快,主茎初花节位降低,初花总数增加;在花芽分化期,小豆株高和单株分枝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增速明显;晚播能够显著提高花器官完成期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使全氮含量下降,C/N比值增高.研究结果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34)正交设计,分析了播种期、密度、施肥、灌水等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密度、施肥量是影响红小豆产量的主要栽培因子,太原地区5月12日播种,每公顷留苗18万株,花期每公顷施尿素150kg及现蕾期浇水是获得红小豆高产的最优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O(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 万株/ha、纯N 43.92~50.37 kg/ha、P2O5 57.353~62.998 kg/ha、K2O 28.335~31.665 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 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0(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万株/ha、纯N43.92~50.37kg/ha、P20557.353~62.998kg/ha、K2028.335~31.665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垦区红小豆综合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方式、密度和播期对红小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较大,本文初步研究了佳木斯地区红小豆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双条播种植方式产量较高,适时早播有助于红小豆产量的提高,1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红小豆小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HACCP体系在红小豆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红小豆的生产和贸易状况,并探讨了HACCP体系在红小豆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吉林省中部黑钙土区绿豆和红小豆产量与施肥量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绿豆和红小豆N、P、K适宜用量,为提高绿豆和红小豆产量,降低施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应用RAPD分析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趋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RAPD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6国163份小豆种质资源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27个引物共检测到285条带,有261条具多态性(占92.98%),其中野生型多态性带谱占85.82%,栽培型次之为83.52%,半野生型为80.46%,三类型小豆都有其自身特征带;遗传离散度大小顺序是: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其遗传分化系数大小顺序为: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从分化系数差异看,半野生型小豆更接近野生型小豆;从相似系数平均值来看,半野生型小豆材料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处在进化两极的野生型材料之间、栽培型材料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远;来自我国西南以及日本南部两地区的小豆材料遗传离散度较大,遗传分化系数、相似系数平均值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3个小豆材料以遗传相似系数0.32为截值,可分为8大类,归类有较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及遗传类型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通辽市鼓励杂粮杂豆种植,红小豆的种植面积也逐渐加大,增大了在杂粮种植面积的比例,本文旨在通过通辽市红小豆产业发展的基础解决当前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政策和技术手段发展红小豆产业,将红小豆种植逐渐发展成为通辽市杂粮种植业的支柱型农作物,为发展通辽市三农及促进东北振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