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台风危害的厦门地区园林树木受损 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6年9月16日1614号台风对厦门绿地的严重影响,通过为期2个月对台风现场实地调研以及相关部门抢险的数据统计,第一时间了解此次台风中厦门重要园林树种的受害状况,分析树木在台风中的受损原因。台风灾害发生后给厦门市的园林树木以及景观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对于厦门地区园林树木受损原因的研究非常有必要。研究了受损原因后,才可以在灾前以及灾后对重要的园林树木种进行栽培养护管理,增加厦门绿化的抗灾能力以及灾后的及时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2.
周志强  董靓 《风景园林》2018,25(6):41-46
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园林乔木受强台风“莫兰蒂”(2016年9月15日)侵袭为研究案例。通过灾后现场调研,统计出校园28种主要乔木在风灾中的受损情况,并分别在风灾过后4个月和9个月时调查树木的恢复进度。研究台风强度、树种差异、种植环境、管理维护等因素对树木风灾损失和灾后恢复的影响。最后,从灾前预防、灾后恢复2方面探讨了应对台风侵袭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园林乔木受强台风"莫兰蒂"(2016年9月15日)侵袭为研究案例。通过灾后现场调研,统计出校园28种主要乔木在风灾中的受损情况,并分别在风灾过后4个月和9个月时调查树木的恢复进度。研究台风强度、树种差异、种植环境、管理维护等因素对树木风灾损失和灾后恢复的影响。最后,从灾前预防、灾后恢复2方面探讨了应对台风侵袭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台风作为一种极端的气候灾害,常年袭击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给园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并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以台风灾害下广州2016—2018年受损树木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城市气候地图(LCZ),对受损树木分布进行基于城市空间特征的分类统计,进而结合树木的受损情况,进行树种、受损原因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羊蹄甲属、榕树和绿黄葛树等为台风灾害下的易倒伏、易断枝树种;2)受损树木主要分布于建筑密度为30%~50%、容积率在1~4的地区,其LCZ类型多为密集的中层建筑区(LCZ 2);3)台风灾害下受损树木分布主要集中于4种城市空间,即低层多层高密度区、密集-开敞区、高层建筑峡口区、高架桥周边城市空间。希望为台风灾害下的园林树木养护与检测和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从而减弱次生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临江大道及其带状公园是广州市沿江道路绿化和滨江绿地,是该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18年第22号“山竹”台风的影响,临江大道园林树木受损严重。基于临江大道行道树安全检测评估,综合“山竹”台风灾后临江大道及带状公园的树木受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树种其抗风性差异较大;对6种重要的不同树种倒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关的种树之间的倒伏差异极显著。从树木安全评估角度去探讨滨江园林树木受损、树种选择与种植情况,为华南地区城市滨江园林树木养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风害是园林植物受到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每年由 于台风导致的园林树木断枝倒伏等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威胁 了城市的生态安全。树木形态差异是影响树木稳定性的主要 因子,以15种上海市常见园林树木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冠 层特征对树木稳定性影响及不同树形对分枝特征变化的敏感 性。通过对研究树种的有限元建模进行树木自振和风致破坏 模拟,计算得到树木的力学响应特征值,然后结合树木断裂 的失效弯矩和树木弯矩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变化规律,预测 树木断裂的临界风速,结合灾后实地调研结果,综合比较不 同树种的抗风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探访和文献研究,总结园林树木在台风过后的受损状况,分析园林树木抗风的因素,对树种进行了抗风评价。就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三个层面论述了加强园林树木抗风能力的措施与方法,强调树木的修剪管理可大大地提高其抗风能力。为减轻未来台风对园林树木的损害,根据树木本身的抗风性推荐了100种华南地区可用的抗风树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强台风山竹过后深圳大学后海校区校园内园林树木的损伤情况,统计树种的平均风害级和风害指数,分析深圳常见园林树木的抗风能力;并通过分析乔木树种形态和材质性状与风害指数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园林树木抗风能力的关键性状。结果表明:1)大王椰子、酒瓶椰子和苏铁等单子叶树种的抗风能力较强,美丽异木棉、南洋杉、幌伞枫、小叶榄仁、荔枝、龙眼、垂叶榕、小叶榕、红檵木、叶子花和基及树等常见树种也具有较好的抗风能力,而大叶桃花心木、洋紫荆、黄槿、白千层、阿江榄仁、大叶相思和木麻黄等抗风能力较差,在台风频繁地区谨慎使用;2)园林树木的抗风能力与形态和材质性状密切相关,树木的形态性状相对于材质性状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乔木树种的形态性状中分枝角、枝下高、主干分枝数和枝条是否轮生与树种的抗风能力明显相关;材质性状中木纤维长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与树种抗风能力有较高的相关性。基于研究结果,从树种选择、规划设计和养护管理方面给出增强园林树木抗风能力的方法和措施。本研究可为易受台风侵袭的城市园林抗风树种的选择及绿地规划设计和栽培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树木对低矮房屋风荷载的遮挡作用。首先,将树冠等效为多孔介质,并通过附加源项分别修正动量方程、湍动能方程和耗散率方程,用以模拟树木的挡风性能。通过与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了树冠疏透率、形状对树木下游风速剖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距树木2H范围内(H为树木高度),树木的遮挡效应显著,但受窄道效应影响,在树木下游遮挡区底部树干高度处存在风速反而增大的反流区,该区域疏透率越小,风速反而越大;树木下游2H范围外,反流消失,疏透率越大,风速越大。在此基础上,以典型双坡低矮房屋为例,分析了树冠疏透率、树木高度、树木距房屋距离对树木遮挡下低矮房屋风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矮房屋风致灾害最为严重的屋盖,树冠疏透率为40%时,屋盖整体风压系数最小;树冠疏透率为30%时,屋盖风压系数最值达到最小。当树木高度大于房屋高度时,树木对低矮房屋的遮挡作用随其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树木下游2H范围内,除迎风墙面,距离对风压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运用台风全路径模拟技术和极值理论统计方法对宁波地区台风极值风速进行精确估计.首先,基于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并采用Vickery经验回归模型进行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全路径模拟,生成了600年台风路径及强度数据,采用Yan Meng风场模型确定了影响宁波地区的台风风速序列.然后,使用weibull分布函数描述了台风各风向下的极值风速边缘分布,并利用t-Copula函数构造各风向极值风速的联合分布模型,得到了台风考虑风向相关性的多风向极值风速估计值.最后,与台风不考虑风向相关性的极值风速以及规范设计风速对比,结果表明,宁波地区台风极值风速估计应考虑风向相关性,不考虑风向相关性的极值风速及规范设计风速都给出了偏风险的极值风速估计值.  相似文献   

11.
马薛骑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2,38(10):86-91
景观意象作为游客主体和景观客体之间的映射,是提升景观吸引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武汉市的7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Cloud Vision提供的在线机器学习算法,自定义景观标签,构建Auto ML模型对16883张网络景观照片进行图像挖掘与内容识别,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从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空间尺度和意象元素4个层面分析公众对景观意象的感知特征,探讨不同样点的感知共性与感知特性以及影响偏好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湖泊公园中自然景观的感知高于人文景观,其中水体景观、林木景观、历史文化是湖泊公园的核心感知要素;大尺度空间广阔深远的自然景观和小尺度精细化设计的人文景观更受游客偏好;常绿树、湖泊、背景建筑群、草地和倒影是湖泊公园中感知最强的意象元素;以及体现公园特色的特异性景观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高度感知。本研究丰富了景观意象的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为以大数据图片实现景观偏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潘莹  白芮  施瑛 《中国园林》2021,37(11):33
地形地貌条件是决定人类对地表景观开发的关键因 素,以土地开发时序为主要脉络是探究聚落形成机制的关键。 基于涠洲岛地形地貌,通过多次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历史卫 星地图收集等研究方法,以土地开发为时间轴线,总结归纳 出受涠洲岛地形地貌影响下的聚落景观特征:1)土地开发历 程围绕该岛各个地貌单元展开,聚落选址与各地貌单元关系紧 密;2)南、北聚落分布高程与坡度值的不同,导致人口承载 力存在差异,在移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呈现聚落斑块北大南 小、聚落密度北低南高的景观差异;3)具有抵御风灾的多层 级防灾景观特征;4)海岛资源限制下,利用特有的石材建造 民居景观。通过涠洲岛这一小型热带海岛聚落景观的研究,试 图挖掘小型海岛的开发历史,在中国建设以岛屿为“海洋第二 经济带”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易凤霞  钟乐 《中国园林》2023,39(2):38-42
探讨公共健康与风景园林之间关联的研究多聚焦于近代西方,有必要以近代中国为对象,系统性地展开相关研究。以1872—1949年为研究的时间范围,中国国土为空间范围,《申报》全文数据库为核心资料,梳理同时表征“风景园林”和“公共健康”的报道,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特征,并解读其内容。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中国近代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关联演变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滞缓期3个阶段,清末“新政”、民国“市政改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分别是促成各时期变化的直接动因;空间维度上,表现出从东南发达城市向内地扩散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近代风景园林促进公共健康的3种实践路径:一是开放或新建公园;二是在公园中开展休闲游览、体育运动、卫生展览、游园赈灾会等活动;三是进行全国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本文是对近代时期中国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历史关联研究的补充与完善,也证明了近代报刊全文数据对于风景园林学相关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比特摩尔庄园是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的2个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之一。系统分析了庄园营造的专业理论、实践及社会背景、建筑与山水格局特征、道路系统及植物景观特色,以及项目中首次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极具代表性的"自维持"森林经营理念。研究认为:在本案例中,风景园林在面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等多因素影响的景观规划实践中,可以成功统领各相关专业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多重价值的、"自维持"森林经营理念在遍及美国国土的实践中证实了当初的前瞻性考量。该案例不仅影响和决定120多年来美国风景园林、森林经营等专业实践的内涵和走向,也将对中国的城乡生态环境修复与保育实践、生态智慧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洪歌  吴雪飞  蔡锐鸿 《中国园林》2023,39(3):138-138
有效规划和管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的组成和结构以维持高水平的UGI碳汇绩效对于节约国家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目前UGI景观格局对碳汇绩效的影响因素仍不明确,因此,旨在量化UGI景观格局对碳汇绩效的影响,为低碳导向下UGI的管理和优化决策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利用景观指数法对武汉市UGI景观格局进行多尺度量化。然后使用哨兵2号数据改进的CASA模型、生物量-碳转换系数评估了多尺度下武汉市UGI的碳汇绩效。并整合莫兰指数和半变异函数识别了武汉市UGI景观格局和碳汇绩效的本征尺度。最后,以本征尺度为最佳网格分析尺度揭示了UGI景观格局对碳汇绩效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武汉市UGI碳汇绩效不存在城乡梯度差异但依然存在空间分异和空间聚集特征;2)2.5km是最佳网格分析尺度,宜作为低碳导向下武汉市UGI的最佳管理单元;3)UGI碳汇绩效与耕地、湿地占比和聚集度呈负相关,而与林地、草地占比和聚集度成正相关,林地的高连通度也意味着UGI的高碳汇能力。此外,湿地和林地的形状指数对碳汇绩效也有显著影响。建议在2.5km尺度下从增加林地占比、构建绿廊、减少冬闲田、碳汇树种选址种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