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城市绿地对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维护居民公共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空气负离子是评价城市空气清洁度的基本参数之一。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群落类型及典型景观环境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并选取典型年度数据(2020年),分析和阐释该公园绿地区域空气负离子空间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公园绿地中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复层>双层>单层、乔草>乔灌>灌草;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落叶阔叶型>常绿针叶型>草本地被型>针阔叶混交型>灌丛;不同典型景观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滨水植物群落>复层/单层植物群落>滨水广场;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郁闭度、叶面积指数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基于循证设计的功能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更新优化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杭州西湖山林与市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著名山水城市杭州为研究区域,选取能够体现植物生态效益、标志生态环境优劣、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作为主要测定指标.于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对杭州西湖山林与市区空气的正、负离子浓度进行了测定,并用相关方法进行评价.研究显示:山林植被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显著,人为干扰降低了山林环境空气负离子浓度及清洁度.为保障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议市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因地制宜加大绿量.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是主要的室外公共空间,其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时空分布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在秋季晴朗微风天气,在郑州人民公园5类园林空间(露天广场、草坪、半室内空间、林下空间、滨水空间),监测不同空间中颗粒物(PM_1、PM_(2.5)、PM_(10))浓度和环境因子(风速、温度、湿度、天空可视因子、叶面积指数),探究城市公园中不同空间颗粒物浓度时空分布差异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坪在8:00—14:00与其他空间PM_1、PM_(2.5)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空间颗粒物浓度日均变化趋势相同,部分时段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峰谷均在14:00—16:00,因而在颗粒物浓度较低的14:00—16:00更合适户外活动;相同空间3种颗粒物浓度均与空气温度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空间内下垫面类型、人群的活动方式、周边植物群落结构等对颗粒物浓度均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公共健康视角下公园规划设计及居民对公园的使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气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室内环境和空气质量逐渐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以夏热冬冷地区合肥市某大学校园教学楼内实验室为测试场所,选取2020年7月中的14天进行相关数据监测,以室内常用绿植绿萝为研究对象,并以多株植物、单株植物、室外无植物为测点进行分析,分别测试了空气负离子浓度(NAI)、PM_(2.5)浓度、温度、相对湿度指标数据,探究了NAI浓度和PM_(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各测点中,NAI浓度呈现出室内多株植物室内单株植物室外的趋势。其中晴天NAI浓度明显高于阴天,PM_(2.5)浓度明显低于阴天。(2)在各测点中,PM_(2.5)浓度呈现出室外室内单株植物室内多株植物的趋势。(3)多株植物在9:00-10:00、12:00-14:00、21:00-次日8:00时段提升室内NAI浓度的能力最强;在23:00-10:00、19:00-21:00时段中对于减少室内环境PM_(2.5)浓度的能力最强。(4) 3个测点的空气环境中:NAI与PM_(2.5)显著负相关;NAI与温度显著正相关;PM_(2.5)与温度显著负相关;NAI与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PM_(2.5)与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5)在室内外环境中,NAI浓度与PM_(2.5)、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 699.575-22.084X_1+118.116X_2+36.197X_3。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展望,建议结合室内植物的特性和组合形态,进一步研究室内空间布局和微气候状况,对既有建筑的环境和空气质量改善以及建筑物能耗的降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区域环境污染进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群落类型及景观环境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并选取典型年度数据(2020年),分析和阐释该公园绿地区域PM2.5、O3及PM2.5-O3复合污染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不同群落结构区域的PM2.5浓度,乔灌草/乔灌/乔草结构低于灌草/草本地被结构;不同群落类型区域的PM2.5浓度,常绿针叶型/针阔叶混交型/落叶阔叶型低于草本地被/灌丛;不同典型景观环境中,复层群落结构/双层群落结构/滨水植物群落/滨水广场区域的PM2.5浓度要低于单层群落结构。试验中,不同群落结构、类型以及景观环境区域的O3浓度均高于100μg·m-3且样点间未呈现显著差异;以PM2.5-O3复合污染值为主要参数的空气质量评价值(AQI)达到“中度污染”等级,此结...  相似文献   

6.
赵越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12,28(9):78-82
对杭州西湖景区花港观鱼、太子湾公园、乌龟潭等具有代表性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进行了测定,并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1)PM10日变化规律中,PM10浓度变化趋势为由高到低再逐渐升高,在9:00—10:00时间段质量浓度最高;2)植物群落PM10年浓度变化排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冬天PM10浓度平均值为0.0491mg·m-3,接近一级标准,空气质量非常好;3)不同结构植物群落PM10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草坪>灌草>乔草>乔灌草,PM10各种绿地类型明显低于道路。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空气菌类浓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缘于人类影响和其他因素,空气菌类(真菌和细菌)大量存在于城市环境中,其中的少数种类会影响人类健康,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是控制空气菌类种类和数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绿地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过程中作用显著。研究实验中,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外选定样点和对照点,并在2009年4月、7月、10月以及2010年1月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公园内样点的空气菌类不仅在数量上与对比样点存在较大差异,其本身的变化也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另外,郁闭度较高的阔叶林和针叶林对其群落空间内菌类数量的影响较大,植被的郁闭度高有利于增加空间中真菌浓度,却对细菌浓度有消减作用,与此同时,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能够发挥杀菌作用的季节也不同。本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开展对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8.
于丹  蔡志斌  王丽娜  许博文 《建筑科学》2020,36(2):56-60,103
微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其种类、浓度和粒径大小有关。为了研究北京地区冬季高校宿舍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以及粒径分布特征,本文采用撞击法对北京某高校学生宿舍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进行测试,并测试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宿舍空气中细菌气溶胶浓度处于清洁状态,有9. 5%的真菌浓度样本超过清洁限值;不同时态的微生物浓度不同,12:00浓度最低,9:00空气中的细菌的含量明显高于18:00;微生物气溶胶集中出现在Ⅳ、Ⅴ级(1. 1~3. 3μm),细菌峰值出现在Ⅴ级,真菌峰值出现在Ⅳ级,真菌可吸入部分所占百分比Rf明显大于细菌气溶胶可吸入部分所占百分比Rb。  相似文献   

9.
研究利用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Model与Revised Drift Flux Model模拟分析了居住区室外开敞空间中PM_(2.5)、PM_(10)浓度的时空分布,利用行为制图建立场地中居民活动与PM2.5、PM_(10)浓度分布的时空映射,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IT-1)评估了典型场地中居民活动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1)居住区室外开敞空间居民访问的主要时段是10:30—12:30及15:00—18:00,其活动范围集中在基础设施附近的热点区域;2)倾斜风向下,4个典型活动场地的PM_(2.5)、PM_(10)浓度更高,位于居住区边缘的场地更容易暴露于较高的浓度中。由植物围合的铺装场地容易富集颗粒物,提升了场地内的PM_(2.5)、PM_(10)浓度;3)场地热点平均浓度指标可用于准确评估居民室外开敞空间暴露的风险(R~20.99)。研究结果为公共健康视角下居住区室外开敞空间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何平  赵宇  冯云飞  覃琪珍  陈佳妮 《建筑科学》2020,36(6):74-80,172
本文对大连市某商场车库局部区域进行了连续两周的测试,并对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车辆和人员日分布规律呈现出一个明显的M型变化曲线,在12:00和18:00达到高峰。测试期间8:00~22:00时段,PM_(2.5)浓度超标率达到54.8%,PM_(10)浓度超标率达到22.2%。从车库PM_(1.0)/PM_(10)和PM_(2.5)/PM_(10)的值可以看出,小粒径的颗粒为室内车库的主要污染源。对于颗粒物浓度影响最大的是湿度、其次是室外气象PM_(2.5)小时平均值、车辆数,温度对于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选取武汉市16个城市湖泊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湖泊湿地对周边建成环境温湿效应时空分布的影响。测定时间为2016年1、4、7和10月,分别对16块湖泊湿地建成环境气温(T)和相对湿度(RH)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1)城市湖泊湿地建成环境500m缓冲区范围对空气温湿度关键影响因子(测试点周边25~100m范围内交通道路长度、水体面积、非硬质下垫面面积和距城市中心距离、距湖泊湿地边界距离)构建的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调整后R~2值分别为0.116~0.954(RH)、0.160~0.957(T),经留一交叉验证调整后R~2分别为0.248~0.994(RH)、0.212~0.991(T)(P<0.05);2)随距湖泊湿地边界距离的增加,空气T呈上升趋势,RH呈下降趋势,空气T变化幅度最大值为4.2℃,RH为13.3%;3)温湿效应日变化表明空气T从8:00开始逐渐上升,春、夏、秋三季在14:00—16:00达到峰值,冬季在12:00—14:00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RH与T变化相反。合理规划城市湖泊湿地建成环境对整个湖泊湿地温湿改善效应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5)
目的通过对2014—2016年空气污染物分布规律的分析,深入了解吉林省空气污染特点,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空气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A市、B市2014—2016年连续三年每日的空气主要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环保监测数据,通过描述及对比A、B两市各种空气污染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探讨空气污染特点。结果各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A市均高于B市;A市各种空气污染物均逐年下降,B市除PM_(2.5)变化不显著外,其他三种污染物也有所降低;各空气污染物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冬春季节相对较高,夏秋相对较低;除SO_2外,其他三种污染物A市超标率均高于B市;各污染物超标率逐年下降;冬季颗粒物超标情况较重。结论吉林省A、B两市空气污染状况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冬季污染仍较重,超标率较高;空气污染物随时间呈现出规律性分布,即冬季最高,冬春季节持续较高,夏秋季节较低的特点;A市空气污染重于B市,空气污染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6)
目的建立动态三磁场塞曼背景校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方法用微孔滤膜采集空气样品,使用高氯酸—硝酸(1∶9,V∶V)消解,以1%硝酸定容至25 m L,在283.3 nm波长下,使用动态三磁场塞曼背景校正模式进行测定。结果使用动态三磁场模式,同时得到2-磁场和3-磁场模式下的吸光值及校正曲线,在0~8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中0~100μg/L浓度范围采用二磁场模式校正曲线,曲线方程为A=2.76×10~(-3)C+2.08×10~(-2),r=0.9975,特征浓度1.58μg/L;100μg/L~800μg/L浓度范围采用三磁场模式校正曲线,曲线方程A=(4.05×10~(-3)+9.67×10~(-4)C)/(1+6.50×10~(-4)C),r=0.9970,特征浓度4.51μg/L,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2.6μg/L,加标回收率为95.1%~104.8%,RSD为2.4%~4.5%。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兼具两种磁场模式的优点,有效扩展了线性范围,准确灵敏,适用于不同浓度级别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4.
建立燃气热水器火排片引射燃烧一体化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预混气体流动特性及热工参数(过剩空气系数、火孔宽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火排片内部存在强弱不同的回流区,影响火孔出口速度的均匀性。随着过剩空气系数的增加,燃烧室内高温区域明显减小,燃烧室出口处NO质量浓度先减少后增加,CO质量浓度保持降低趋势;在过剩空气系数1.3~1.6范围内,增大过剩空气系数可以降低CO和NO质量浓度。随着火孔宽度的增加,燃烧室内高温面积略有升高,燃烧室出口处NO质量浓度不断增加,CO质量浓度不断减小。相比于过剩空气系数,火孔宽度对燃烧室内温度分布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选择武汉城市三环内主城区8块湖泊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研究城市湖泊湿地对空气PM_(10)、PM_(2.5)的影响。测定时间为2014年7月上旬7∶00—19∶00,每1h一次分别对8块湖泊湿地及对照处的PM_(10)、PM_(2.5)进行同步测定,挑选晴好无风相似的3d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湖泊湿地与对照处的PM_(10)、PM_(2.5)差值变化与湖泊湿地面积、位置、形状、环境类型指数均呈正相关,其中湖泊湿地面积、位置指数的贡献值最大。2)随着城市湖泊湿地面积的增大,增湿效应逐渐加强,降低空气PM_(10)、PM_(2.5)效应呈现了一定的增强趋势,其中对空气PM10浓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当湖泊湿地面积为12.2hm2时,湖泊湿地与周边对照处的冷暖空气流动作用明显,空气中携带的粉尘颗粒物容易向湿度较低的方向扩散,从而改善湿地空气质量。当湖泊湿地面积达到临界值之后,多斑块离散型湖泊湿地布局对整个城市环境的空气质量改善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人工环境室中设置电热膜模拟外围护结构传热,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通风方式对辐射空调房间室内空气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顶板表面温度及送风量变化范围为17~19℃及2.5~4.5 h~(-1)时,地板送风室内垂直空气温差、紊流强度及除污效率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0.2~0.5℃、47%~61%及0.64~0.82,而混合通风室内垂直空气温差、紊流强度及除污效率变化范围较小。此外,当顶板表面温度及送风量不超过18℃及3.5 h~(-1)时,地板送风与混合通风室内空气温度分布差异比较明显,而空气速度及污染物浓度分布差异较小;而当顶板表面温度及送风量等于19℃及4.5 h~(-1)时,地板送风与混合通风室内空气温度分布差异变得不明显,而空气速度及污染物浓度分布差异仍较小。因此,通风方式对辐射空调房间室内空气温度分布特性影响较大,而对空气速度及污染物浓度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路琛  张祥  邱玲  高天  聂帅 《中国园林》2020,36(8):113
通过2017年4月—2018年3月连续监测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5种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内的空气颗粒物总量(TSP)、PM_(10)、PM_(2.5)的浓度以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变化,探究时间、气象和植被结构等因子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监测日期和时间对PM_(2.5)、PM_(10)、TSP浓度有极显著的影响,在监测期内PM_(2.5)、PM_(10)和TSP在7月份最低,12月达到峰值;2)温度、湿度和风速对PM_(2.5)、PM_(10)及SP浓度均有极显著影响;在微风条件下,温度和风速与空气颗粒物PM_(2.5)、PM_(10)和TSP的浓度呈负相关,湿度与其呈正相关。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粗颗粒物对于气象因素的响应大于细颗粒物;3)5种不同校园绿地植被结构类型对PM_(2.5)、PM_(10)、TSP浓度的削减作用在统计学上虽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植被结构的绿地对空气颗粒物均有一定滞留能力,整体上表现为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绿地内的空气颗粒物浓度大于硬质铺装。  相似文献   

18.
在长江上游众多沿江山地城市中,复杂地形与水文过程、物质与结构失稳以及生境退化等复杂环境挑战,导致江岸景观的生态缓冲、生物多样性保育及观赏游憩等重要功能严重衰退。选取长江重庆主城段江岸为研究区域,针对其典型生态特征与环境挑战,提出江岸景观修复设计的3项策略:1)应对多重水位变化的分圈层韧性植物筛选;2)护坡立体生态种植;3)河漫滩“植被—底质—微地貌”耦合设计。在重庆主城典型江岸九龙外滩实施修复实践,定量评估修复后江岸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的江岸景观呈现出优美的立体生态外貌,群落多样性逐渐提升,景观韧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可为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修复及山地城市韧性江岸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参考的应用范式。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9)
在田间开放式空气条件下模拟未来50年后气候变化的情况,包括大气温度升高(T)和CO2浓度升高(FACE)以及二者同时升高(FACE+T)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剖面温室气体甲烷(CH4)分布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运用土壤剖面气体原位采集系统周年观测,研究CH4在水稻-小麦轮作周期淹水或排水状态下4个不同土壤层次(07cm,77cm,715cm,1515cm,1530cm,3030cm,3050cm)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各处理的不同土壤剖面CH4的动态变化趋势相同;水稻生长季CH4浓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各土壤剖面CH4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小麦生长期;小麦生长季CH4浓度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降水显著增加了该季表层CH4浓度。与对照(CK)相比,气候变化的3个处理(FACE、T、FACE+T)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剖面各层次的CH4浓度(P<0.05),其中T处理7cm处CH4的平均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1)
目的评价济南市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大气污染物PM_(2. 5)、PM_(10)、NO_2、SO_2及O_3对当地居民循环系统疾病门诊就诊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收集2014—2016年济南市重污染区域某综合医院循环系统疾病逐日门诊信息、空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定量评估逐日大气污染物PM_(2. 5)、PM_(10)、NO_2、SO_2及O_3浓度与当地居民循环系统门诊就诊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2014—2016年期间该综合医院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合计55 858人次,日均就诊量51人次/天,PM_(2. 5)、PM_(10)、NO_2、SO_2及O_3日均浓度分别为100、205、53、58及90μg/m3。PM_(2. 5)、PM_(10)、N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当日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分别增加0.40%(95%CI:0.01%~0.80%)、0.25%(95%CI:0.03%~0.47%)、1.66%(95%CI:0.64%~2.68%)。仅发现NO_2与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存在累积滞后效应,N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在Lag02时,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可增加2.13%(95%CI:0.81%~3.46%)。未发现SO_2及O_3与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之间存在显著效应。结论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大气污染物PM_(2. 5)、PM_(10)及NO_2与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未发现SO_2及O_3与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之间存在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