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云嘉燕  王浩 《风景园林》2022,29(5):130-134
作为园史研究的新热点,现有探讨侧重解析或真实或虚构的园林女性空间,未能揭示两者异同。清初女性倪仁吉设计的实存香草园与假想宫庭园让对照真幻女性在场园林成为可能。基于镜像理论比较两园园居空间、植景技法、造园观,发现香草园活动空间安排自由,宫庭园活动空间较遮蔽;香草园承袭士人植景技法并创新于配色,宫庭园兼容士商皆推崇的植景技法;香草园基于女性视角营造,宫庭园以男性视角建构。镜像映照出女性视角下的园林观,将其嵌入清初社会后折射出男性视角下的营造观,终以双重性别意识形态呈现出被清初程式化建构掩盖的多元女性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多以男性士绅视角解析清代江南园林空间,基于女性视角的探析仍未深入。本研究选取清代江南107位女性所作园林诗词5837篇,以社会网络分析法建构园林词汇网络,进行节点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社区检测分析。发现女性对植物景观的认知最多,对亭、楼、阁建筑类型认知最广,多关注建筑构件窗、檐、砌、阑;其认知结果为:园林构景具季候性、时间性特征;主要活动于庭、园、院中空间拓扑结构呈线形或环形的女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贾星星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21,37(4):133-138
"花屏"是明清园林中一项独特的造景细节,也是明清园林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大量明清园林的园记、园图等史料的考察,梳理了"花屏"的多样形式、功能和造景手法,并探析了这一造景形式的历史演变、审美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了"花屏"经过从对西晋石崇"锦步障"和南宋"飞英会"的继承和延续,到明代"花屏"的兴起与流行,再到晚明文人对其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及清代"花屏"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历史演变,并阐述其对日韩园林造景的影响。通过该研究,可更加细致地认识明清园林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变,也对古园复原研究、当代植物造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光落茗杯:晚明文人尚茶之风对园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向频  刘源源 《中国园林》2012,28(4):101-104
瀹茗作为晚明江南文人闲雅园居生活的重要内容,对文人园林的物质空间、园居活动及精神意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大量涌现的晚明茶书、文人小品及日记为据,概述了江南文人的尚茶之风和造园情况,着重分析文人园林中专设茶寮、书斋茶寮、厅堂亭榭等饮茶空间的经营布置和不同品茗环境的营造选择,总结晚明文人茶艺与茶道"清""雅""趣""隐"的内涵,并论述了文人茶道与园林精神意趣的渗透和共通之处,揭示茶饮与园林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5.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岭南士人的群体性格探索明清岭南士人园林的理景 艺术特征。从设计营造层面对岭南传统士人宅园的布局、掇山、置石、 理水、借景、装饰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岭南士人园林"空间融透、 庭庭印和”、"掇山置石、余情丘壑”、"规则水形、内隐自然”、 "园景因借、情景合一”和"纳福世俗,中西合璧”的理景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自然与不对称的美闻名于世,天生具有柔美、纤巧的女性背景.然而关于女性与古典园林的深入探究,目前学界是相对匮乏的.文章从女性的园居活动、造园活动以及园林环境与女性意识相互投射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与文学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园林中的女性气质、古代女性的园居活动以及园林与女性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希望由现象到本质探讨女性与园林的关联,丰富今人对古典园林的认知,也为当代女性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山水画作与古典园林的发起者都是文人墨客,园林造园的"园意"常趋同于山水画所蕴的"画境".基于对园林及山水画作发展脉络的梳理,文章针对二者的空间营造与造景艺术进行剖析,发现其美学特征、空间意趣追求、具体艺术手法等都出于同源.以此为基础,展开关于山水画论对中国古典园林意趣空间营建影响意义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山水画作与古典园林的发起者都是文人墨客,园林造园的"园意"常趋同于山水画所蕴的"画境".基于对园林及山水画作发展脉络的梳理,文章针对二者的空间营造与造景艺术进行剖析,发现其美学特征、空间意趣追求、具体艺术手法等都出于同源.以此为基础,展开关于山水画论对中国古典园林意趣空间营建影响意义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晚明苏州文震亨香草垞示意平面复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嘉燕 《园林》2019,(12):9-15
香草垞作为文震亨所建所居之园,是其造园理念的再现。但鉴于此园已消失且史料残缺,目前相关研究仍未深入。由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考察,结合文震亨生平脉络,推断出香草垞的建园时间及景观要素,并对其示意平面进行复原。再基于示意平面深入探究香草垞的造园意匠,挖掘出其园林构筑中运用的繁简相宜法则及互观景观格局。本文为探析明代苏州文氏家族园林营造意匠的演变及晚明苏州士人园林研究提供考据。  相似文献   

11.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三年静圃中的植物应用过程及方式进行阐释,旨在获得关于晚清时期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历史性认识:静圃建园过程中植物主要通过苏州花肆购买、友人间赠送以及与种树人直接交易等方式获取;园中植物虽以地景、盆景区分,但种类选择与高濂、文震亨、李渔等给出的品赏范围并无明显差异;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须保证后园可四时赏花,其中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为最,且植物的实用功能一直被延续。  相似文献   

12.
张志远  王玏 《中国园林》2022,38(7):121-126
人对城市风景的感知与理解,推动了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以元素类别和空间类型2种分类方式构建相对系统、科学的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识别框架,探讨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演变机制。以明清时期襄阳为例,分政府和文人2类话语组对历史书籍、诗文的语汇逻辑、情感倾向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等里数同心圆坐标,以古城物理中心位置为圆心,标记元素空间点位。厘清作为主动因的话语作用于城市历史景观各元素及空间类别并最终实现文化层积的全过程,梳理出明清时期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和基础框架,以期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为襄阳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元3世纪时,西方世界就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到了13世纪末,人文主义在意大利复苏并带来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意大利园林艺术正是在这一浪潮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从新兴资产阶级中脱颖而出的美第奇家族对这种风格的产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31年在佛罗伦萨举行的第一届意大利花园展览中称"美第奇家族对园林艺术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从人文主义和美第奇家族的角度出发,分析家族中对意大利园林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人物,解读美第奇园林的人文背景、象征意义及演变过程,归纳总结美第奇园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晚期文人求仙问道之风繁盛,园林不可避免地受到文人崇道的影响,并成为"人世之外,别辟幻境"的理想之所。以明代正德至崇祯年间的江南社会和吴中文人集团崇道治园为背景,以弇山园为例,从王世贞的崇道际遇出发,探索弇山园道学渊源及表达,结合文人小品及园记总结道学在文人造园中的映射和实践,解读明代中晚期江南士绅崇道对私家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晚明的清课之风盛行,清课活动和园林营造互相影响,都成为文人自我实现的手段。晚明文人费元禄提出“抗志绝俗,玩物采真”,并在其营建的甲秀园中践行自己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费元禄甲秀园的历史文献解读,分析甲秀园的选址与空间特征、园林中的清课活动、园林清课与园林空间的互动关系,探讨晚明隐居文人的园林活动形式以及清课所体现出的园居思想。  相似文献   

16.
畅春园作为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之一,是平地造园的典范,也是一座以植物景观为主的皇家园林。通过对游记、御制诗词、宫廷画和楹联匾额等史料进行考证,得出畅春园已知植物种类32种及大致分布位置。以此为基础对畅春园植物景观特色进行分析,认为畅春园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既因地制宜地使用北京乡土植物,也引种了南北方的观赏植物,同时注重生产性植物的运用;在植物配置方面,畅春园四季之景各异,植物与建筑和山水结合凸显文化性,强调空间感;在植物文化意境方面,楹联匾额中的植物文化反映出士大夫文人品格,整体则体现出江山永固、君怀天下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傅俊杰  唐孝祥 《风景园林》2020,27(6):115-120
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地区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地域文化特征显著的人文景观。通过对志书、诗文游记记载和历史图像进行分析,探讨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的历史演变、空间类型和文化内涵。将桑园围地区人文景观的典型类型归纳为地如棋称的生产空间、西樵烟雨的游赏空间、多元融合的教化空间;从以水为核心的八景文化、联合自治和士绅主导的社会准则、兼容并蓄的文化信仰3个方面,总结其社会文化内涵,以期促进桑园围地区传统人文景观保护与地域特色景观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8.
既有研究多聚焦建筑、池山、空间分析,未能深入 阐释艺圃植景理法。基于景观设计学视角,以晚明至今未变尺 寸的乳鱼亭为基准制作其进深面阔3.98m×3.98m框格,分 析艺圃明末、清初、近代、当代植景理法演变,揭示出隐含中 的1:1、1:5、1:2.5、1:7.5、框格对角线列植、假山植景四 层次的配置规律。研究发现,该框格不仅适用于发掘平面图植 景布局特征,也能完好地诠释假山剖面图植景的层次理法,且 能证实明清造园匠师配置植物时确实存在基于某一景观要素的 尺寸进行植物配比的做法。研究中获得的艺圃传统植栽数值配 比,可为其植景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中国传统造园理法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活化传承提供有章法可循的操作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