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以Plaque Index(PI)检查和剖析了105名(男54名,女51名)HellmanⅡA期幼儿的菌斑附着,结果显示男女间无显著差异。统计表明全口PI中,下颌多于上颌,乳磨牙多于乳前牙;上颌之PI以颊面最多,下颌则以舌面为多;PI在牙面间有显著差异;同名牙相比,下颌之PI多于上颌。分析结果可供指导幼儿刷牙时作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乳牙菌斑附着部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分析全口乳牙的菌斑附着状况。方法应用菌斑染色片对120名5岁幼儿进行乳牙菌斑检查。结果120名儿童PI均值为1.69±0.01,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上后牙颊面PI最高;乳磨牙菌斑总量高于乳前牙;上颌牙唇颊侧菌斑附着多于腭侧、下颌牙舌侧多于唇颊侧。结论上述菌斑附着多的牙及牙面需强化刷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常乳牙(牙合)的性别差异以及生长发育规律。方法:在上海市徐汇区多所幼儿园内,获取3~6岁正常乳牙(牙合)儿童189名,通过口内光学扫描获取乳牙列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利用三维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12.0提取数据,测量乳牙(牙合)数字化模型的前牙牙弓弧长(APC)、全牙弓弧长(APE)、前牙牙弓长度(LC)、全牙弓长度(LE)、前牙牙弓宽度(C-C)、后牙牙弓宽度(E-E)、乳牙冠近远中径、上下颌间隙。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颌乳牙弓各参数的测量值均为男性显著大于女性(P<0.05)。按照年龄分组,3岁组中男性的上颌APC、C-C、E-E显著大于女性(P<0.05)。4岁组中,除上颌LC外,所有其他参数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5岁组中,除上颌APE,下颌APC、LC、LE、C-C外,其余上下颌各项参数均为男性显著大于女性(P<0.05)。6岁组中,除下颌APE外,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除上颌乳侧切牙和下颌乳中切牙外,其他乳牙的近远中径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3~6岁不同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牙期牙性、功能性反验早期Ⅲ类牵引矫治后硬组织及牙弓长度的改变。方法 采用固定矫治器对30例乳牙期前牙反验患儿进行早期Ⅲ类牵引矫治,配对t检验比较头颅侧位定位片的21项测量值及上、下颌牙弓长度矫治前后之差异。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上中切牙角显著增大,下中切牙角显著减小(P〈0、01);上牙弓长度增加,而下牙弓长度减小(P〈0.01)。结论 早期Ⅲ类牵引矫治乳前牙反验的过程中,上切牙唇倾和(或)下切牙舌倾,且上下切牙发生唇舌向的移位,但下颌位置未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5.
腭咽闭合功能生理参数的研究(NPF检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区分腭裂术后生理性和病理性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yngealincompectence,VPI),必须提出健康人群生理性VPI———这一客观指标。方法采用鼻咽纤维内窥镜(nasopharyngealfibroscope,NPF)对890名发音正常的健康人的腭咽闭合进行动态观察,检测音素为/i/、/u/两元音,并以腭咽闭合不全率(RVPI)作为客观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i/时出现VPI者117名(1315%),RVPI均值为(11285±7248)%;发/u/时出现VPI者100名(1124%),RVPI均值为(9066±6162)%。年龄和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本结果可作为发音正常人群的VPI生理参数,为评价腭裂术后腭咽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者调查1321例全口牙片,检出颌骨特发性骨硬化(IO)75例(80个病灶),发生率为5.7%。其中,孤立特发性骨硬化(S1O)占46.3%,牙根尖周特发性骨硬化(PIO)占37.5%,牙根间特发性骨硬化(IIO)占16.2%。IO主要发生于下颌骨。本组下颌第一前磨牙至下颌第一磨牙区病灶数占60%。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乳牙釉质、牙本质磷含量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牙釉质、牙本质磷元素和儿童龋病的关系。方法:对象为5~7岁38名(男17名,女21名)幼儿,取其因乳恒牙替换所拔除的正常下颌乳中切牙38颗(Ⅰ19颗,Ⅰ19颗)。用电子探针X线显微分析仪检测其釉质、牙本质在近中、远中、唇和舌侧之不同深度的磷含量。38名幼儿按其临床检查分为无龋组14名,有龋组24名。结果:①釉质舌侧、近中侧和牙本质各侧之不同深度间,磷含量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且牙本质深层磷含量高于浅层。②釉质、牙本质之磷含量在男女性别间无差异(P>0.05);在左右同名牙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牙釉质和牙本质之磷含量在无龋组和有龋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龋组之磷含量与dfs仅在牙本质浅层存在低度负相关关系(r=-0.41596,P=0.0432),其余均无相关性。结论:乳牙牙釉质和牙本质磷含量是有高度差异,但磷含量与患龋状况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颌可后退的前牙反骀患者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的颅面特征,及两种骀位头影测量的差异。方法将39名下颌可后退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男21,女18,年龄7.1~12.4岁)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的17项头影测量项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并相互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1)习惯性(牙合)位时仅MP/SN,MP/FH,MP/PP和U1/SN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下颌后退对刃位时SNB,U1/SN,ANS-Me,ANS-Me/N-Me,SL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时SNA,U1/SN,L1/MP,ANS-Me/N-Me,SE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牙反(牙合)患者习惯性袷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头影测量均可能在某些方面夸大或掩饰骨性错(牙合),应对两者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可能参考不受(牙合)位变化干扰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对110 名3 ~4 岁幼儿进行口腔检查,记录其初始患龋状况,调查其刷牙习惯和父母龋患状况;取全部受检幼儿未刺激全唾液,测定 P H 值、 H C O-3 浓度和溶菌酶( L Z M) 、乳酸脱氢酶( L D H) 、碱性磷酸酶( A K P) 活性,2年后复查幼儿新发龋情况。结果表明,父母龋活跃性、幼儿唾液 L Z M 活性在无龋组(dft= 0) 和多龋组(dft≥5) 间有显著差异。以父母龋活跃性、幼儿唾液 L Z M 活性和幼儿初始患龋状况为判定指标的 C A T 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幼儿牙龈炎及其与口腔卫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05名4.5~5.5岁幼儿的牙龈炎指数GI和菌斑指数(QHI)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均患不同程度之不洁性龈炎。以受检牙数计,阳性率为65.02%、105名幼儿GI均值为0.71±0.27,QHI均值为3.35±0.51,男女间无差异。GI与QHI间有正相关关系。调查表明幼儿不洁性龈炎之普遍性与其口腔卫生状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世纪初上海市幼儿牙患龋状况的动向和特点。方法以上海市区同一所幼儿园2~5岁幼儿为对象,连续4年进行龋病检查,计算患龋率、受检者龋均(DFT)和龋蚀严重度指数(CSI),并对140名(2岁54名,3岁86名)幼儿追踪3年,每隔1年观察患龋状况之增量。结果该幼儿园幼儿乳牙的患龋率、DFT和CSI在4年中总体无明显变化;每年的患龋状况均随年龄增长而加剧。140名同一个体幼儿组的患龋状况均呈逐年加剧,前后两次的增量间,总体和各年龄组均无明显差异:首次增量中,2岁组的患龋率增量明显高于3岁组,其它各项增量在两年龄组间并无差异。结论该所幼儿园幼儿乳牙患龋状况4年间无明显改变,从2岁到3岁患龋率增加明显,提示龋病防治工作从2岁开始就应加强。  相似文献   

12.
变形链球菌简易计数法测定龋蚀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配制对变形链球菌有选择性的培养基,以简易计数法测定175名幼儿唾液中链球菌数的含量,从而确定其龋蚀活性(-、+、++、+++)。结果显示龋蚀活性和龋蚀现状dft、dfs、CSI有相关关系。76名幼儿半年后追踪之结果已能显示在-、+组和++、+++组间,dfs的增加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光固化单组分复合体Dyract和银汞合金治疗下颌第一乳磨牙邻面龋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盲自身对照的设计方法,用光固化单组分复合体Dyract和银汞合多治疗40名患者80颗下颌第一乳磨牙远中邻面龋。结果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光固化单组分复合体治疗下颌第一乳磨牙邻面龋可以明显提高修复体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将乳牙期25名未经治疗的Ⅱ类错患者(远中阶梯,乳尖牙Ⅱ类关系,深覆盖)与22名未经治疗的乳牙理想胎儿童进行对比(终末平面平,乳尖牙Ⅰ类关系,浅覆、覆盖)观察认乳牙转变到替牙的2.5年时间的变化,其间没有进行正畸治疗。乳牙期I类始组分析揭示平均颌间横向不调是因为上颌牙弓相对下颌者较窄。在从乳牙期转变为替牙期时,所有Ⅱ类特性保留或进而夸大。乳牙期典型Ⅱ类骨型是显著的下颌骨性后缩和下颌大小不足。在检查期间,Ⅱ类组头影测量变化为明显的上颌生长增加和较小的下颌生长增加。而且,髁突轴相对于下颌面有更大的向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合与骨性I类个别正常合上下颌第一磨牙区基骨及牙弓宽度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Ⅲ类错合患者与骨性I类个别正常合样本各30例。测量CBCT数据中上颌骨颧弓点和下颌第一磨牙阻抗中心对应的颊侧骨皮质点间的距离作为基骨宽度;测量模型上下颌第一磨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作为牙弓宽度。使用SPSS 22.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上颌基骨宽度Ⅲ类组(63.96±3.78mm)小于I类组(65.67±2.76mm);下颌基骨宽度Ⅲ类组(62.26±3.12mm)大于I类组(60.29±3.15mm);基骨宽度差为Ⅲ类组(2.31±2.41mm)小于I类组(5.38±1.2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组与I类组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类患者存在上下颌基骨横向发育不调及上下颌磨牙的颊舌向代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采用酸蚀技术对乳牙玻璃离子封闭的效果。方法 选择3~4岁幼儿第二乳磨牙无龋者共100名,采用自身半口对照方法,以左侧上下颌第二乳磨牙分为A组,右侧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为B组,每组200颗牙。两组均采用Ketac ? Molar Easymix玻璃离子和非创伤性充填指压技术进行窝沟封闭,其中A组采用酸蚀技术(35%磷酸酸蚀40 s)进行封闭,B组不作酸蚀处理。观察12个月后两组封闭剂保留情况和第二乳磨牙患龋情况。 结果 12个月后随访到幼儿86人,每组172颗牙,共344颗牙。A组封闭剂的完全保留率、部分脱落率和完全脱落率分别为83.14%、9.88%和6.98%,B组分别为62.79%、20.35%和16.8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龋率别为8.14%和16.86%,龋均为0.08±0.31和1.17±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酸蚀技术,窝沟封闭剂的完全保留率高而脱落率低,固位效果提高,防龋效果增强。该技术操作简单,无需其他固化设备,适宜在幼儿乳牙群体防龋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重度磨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牙列重度磨损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重度磨损患者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影像变化特征。方法:对92例(男52例,女40例)关节门诊牙列重度磨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其颞下凳关节X线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度磨损患者中(1)男性多于女性(P<0.05),30-59岁人群占77.17%。(2)磨牙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发病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3)各组间颞下颌关节X线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4)髁状突移位与骨质改变表现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1)以中年人群为主体的重度磨损与磨牙症、TMD等功能紊乱性疾病的关系并不密切。(2)颞下颌关节X线改变并不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乳牙牙菌斑脂肪酸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乳牙菌斑中脂肪酸组成、含量及其与龋病的关系。方法 43名4-6岁幼儿按龋蚀状况分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技术测定乳牙菌斑中脂肪酸组成厦含量,将脂肪酸含量与患龋状况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乳牙菌斑含有9种直链饱和脂肪酸及3种直链非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含量在无龋组、高危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16:0脂肪酸含量在有龋组、无龋组间及无龋组、高危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牙菌斑总脂肪酸、C16.0脂肪酸含量所示与乳牙龋病之关系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AngleⅢ类及个别正常验青少年牙弓及基骨形态、牙量,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上海地区个别正常骀青少年60例为对照组(男女各30例);以AngleⅢ类60例为实验组(男女各30例)。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基骨宽度及长度、牙量。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组上颌牙弓长度显著减小、下颌牙弓长度显著增加,牙弓宽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实验组上颌基骨长度减小,下颌基骨长度显著增加;(3)实验组下颌牙量增加。结论(1)AngleⅢ类患者存在上颌牙弓、基骨长度发育不足,下颌牙弓和基骨长度发育过度。在治疗中,可考虑使用相应治疗手段改善上颌牙弓和颌骨发育不足,同时还需注意抑制下颌过度生长。(2)AngleⅢ类患者下颌牙量增加,制订矫治计划时可考虑下颌牙齿减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