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立杰 《飞航导弹》2012,(4):59-62,78
论述了隐身目标的基本特点和雷达隐身吸波材料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雷达型空空导弹对抗隐身目标的技战术途径。提出了发展隐身空空导弹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雷达散射特性是发射装置生命力设计的重要部分,降低发射装置的雷达散射,减小其目标特性,能够增强其战场生存力。利用FEKO研究了发射装置的雷达散射特性,对发射装置姿态角0°、5°、10°、15°、20°分别进行了计算,计算得出了在姿态角15°时RCS值最小,通过分析评估了发射装置的隐身性。  相似文献   

3.
空空导弹是战斗机夺取制空作战优势的重要武器,总体设计技术的发展和作战使用需求的推动,使空空导弹飞行距离越来越远,将面临突防问题。隐身是增强突防能力的关键,隐身材料是空空导弹实现隐身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技术,也是其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在可见光、红外和雷达等技术领域的隐身材料和智能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下一阶段智能隐身技术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制导武器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的应用情况,分析了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技术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下一代空空导弹用双模导引头的技术方案。本文认为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技术对于提高空空导弹的反隐身和抗干扰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空空导弹接口设计。有利于减少发射装置的装备品种和数量,并有利于解决战机/空空导弹互用性问题。主要研究分析美国等西方国家空空导弹接口标准、标准采用情况和发射装置通用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发展隐身技术,战机典型RCS已经从0.1~1 m2下降到-40 dBm2,隐身目标探测成为空空导弹雷达导引头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有源相控阵导引头技术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可能解决空空导弹对隐身目标探测的先进技术,但成本高,且对隐身目标探测能力提升有限。本文结合美军近年来中距空空导弹改进项目以及从平台中心战转向网络中心战、体系中心战的大背景,通过对机载雷达、 TVM(Track via Missile)雷达导引头以及Ku和Ka波段主动雷达导引头在晴天和雨天条件下对典型隐身目标探测距离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美军可能在发展TVM雷达制导与主动雷达制导复合的制导方式。X波段TVM雷达导引头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机载雷达资源,提升导引头对隐身目标探测能力,相比有源相控阵导引头技术成本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F-22与F-35为代表的新一代具有隐身功能的战斗机进入装备,对隐身目标的攻击成为中远程空空导弹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分析了隐身技术的主要特点,针对战斗机所采用的隐身技术,探讨了适用于空空导弹应用背景的雷达导引头反隐身技术。  相似文献   

8.
提高空空导弹隐身性的蜂窝结构弹翼的简易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述了提高空空导弹隐身性能的几种主要途径、原理以及重要意义,并讨论了采用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材料生产空空导弹弹翼(舵面)来提高隐身性时在材料、工艺和耐热性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培忠  宁金贵  王建国  王欣 《兵工学报》2019,40(12):2587-2592
为了实现弹丸对炮位侦察校射雷达隐身的目的,研究弹丸对雷达隐身的技术,在弹丸外形隐身的设计上采取全隐身和半隐身两种结构方式。全隐身弹丸是完全依据外形隐身设计规范而设计的,其结构为次口径碟形隐身弹丸,虽然其隐身效果突出,但牺牲了弹丸威力和精度。为了在保持弹丸威力和精度前提下实现雷达隐身的目的,采用全膛隐身弹丸结构,弹丸前定心部表面不涂覆吸波材料、直接接触炮膛,成为半隐身弹丸。设计制造X波段、S波段半隐身弹丸,并在试验中利用炮位侦察校射雷达搜索、跟踪半隐身弹丸,检验半隐身弹丸对雷达的隐身效果,试验结果证明半隐身弹丸的确具备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10.
智能化时代雷达导引头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磁及干扰技术的飞速发展,战场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网络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量应用,现代战争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对雷达型空空导弹而言,智能空战时代智能组网、协同攻击将会成为雷达弹的主要作战模式,此时传统的基于个体的雷达探测、识别、抗干扰方法局限性愈加明显;协同智能化探测、智能抗干扰将逐步成为雷达导引头发展的重要方向,开发高效的反隐身、智能化抗干扰抗杂波方法将直接关系到智能时代雷达型空空导弹的成败。从目前欧美的发展趋势来看,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雷达导引技术可进一步提升雷达导引头智能化水平,有助于提升其抗干扰、抗杂波、反隐身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雷达隐身基本理论;对采用外形隐身、材料隐身、电子干扰、阻抗加载的雷达隐身技术机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雷达隐身技术及其应用于武器装备后形成的巨大价值,并依据隐身目标RCS分布特征研究了雷达隐身平台的性能缺陷;后预测了雷达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给空空导弹与发射装置的振动防护设计提供振动响应数据,本文选取GJB150规定的组合式外挂系统振动条件,对某型发射装置与空空导弹进行随机振动响应测试。采用前、后挂点两点平均值激励控制,得到发射装置6个测试点、导弹12个测试点的功率谱密度和均方根加速度响应值。试验结果表明:(1)发射装置与空空导弹每个位置上的振动响应随激励载荷的增大而增大。(2)发射装置靠近前后挂点的响应放大较小,前端后端放大较大,呈现双悬臂梁特征。(3)导弹除了2个测试点之外均小于激励载荷,呈现吸收能量的细长柔软弹性体特征,增大的测试点为弹体的振动模态响应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分析了影响空空导弹发射装置悬挂精度的因素,介绍了一种可操作性强、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得到系统认可的悬挂精度测量方法,对其他有悬挂精度要求的发射装置设计、测量提供了一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口径舰炮对舰船雷达隐身性能的影响比较突出,提出了利用舰炮防护罩外形隐身技术来降低舰炮的雷达特征信号。按照外形隐身设计原则,舰炮防护罩隐身外形设计为多面体,各面板都带有倾斜角度。使用物理光学法对防护罩周向隐身性能进行了多频率、多探测仰角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防护罩周向的强散射源点较多,防护罩隐身性能较弱。利用倾斜角度变化对RCS值影响明显的特点,对防护罩周向各面板的倾斜角度进行了优化,并对角度优化后的防护罩重新进行了RCS仿真,最终得到隐身性能较好的防护罩外形。与优化前的防护罩相比,优化后的防护罩周向RCS值明显降低,RCS最大值降低了56.6%,防护罩0°(360°)方位的RCS值降幅最大,达到了144.3%,角度优化后的雷达特征主波瓣明显收窄,防护罩的隐身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为其他相似产品防护罩的隐身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弹丸对炮位侦察校射雷达隐身,以达到提高炮兵战场生存能力的目的,研究了外形隐身技术和材料隐身技术。针对弹丸表面2条铜弹带和闭气环槽的雷达波散射较强,不符合外形隐身设计规范的问题,研究设计了弹底托,将弹底托与隐身弹体之间用铝制螺栓连接。隐身弹丸发射出炮口后,弹底托迅速脱离弹丸,从而实现弹丸外形隐身。基于弹底托结构设计了全隐身弹丸、全膛半隐身弹丸、有船尾的全膛半隐身弹丸,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用以检验弹底托分离的性能以及隐身弹丸对雷达的隐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弹底托能够迅速、可靠地完成分离动作,保证了全隐身弹丸和全膛半隐身弹丸的隐身性能; 带有铜弹带和闭气环槽的有船尾的全膛半隐身弹丸的隐身性能不佳。  相似文献   

16.
从战术导弹雷达隐身性能特点以及在战场环境下雷达对目标的探测原理出发,建立了战术导弹雷达隐身突防能力评估模型,分析了影响战术导弹隐身突防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充分发挥隐身战术导弹的隐身性能,提高战术导弹的隐身突防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导弹地面车辆的射前生存是攻防对抗条件下发挥武器作战效能的重要前提条件;采用先进的伪装隐身技术将成为导弹武器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雷达目标特性研究是导弹地面车辆雷达隐身设计与隐身性能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受到隐身技术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在雷达侦察威胁和目标特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导弹地面车辆的雷达目标特性控制技术途径,为导弹地面车辆雷达隐身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反隐身空空导弹的技术特点,给出了导弹测试系统的构建思路:系统应包含的单元、各单元功能、系统工作过程和原理,并对主控单元和雷达信号产生单元的设计方案和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弹丸对炮位侦察校射雷达隐身,研究了弹丸对雷达隐身的原理和结构,采用改进弹丸表面和形状的技术,实现弹丸外形隐身,研制S波段、X波段窄带吸波材料,涂覆在弹丸表面上,实现弹丸窄带吸波材料隐身,测试了隐身弹丸的雷达散射截面及其对雷达的隐身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杀爆弹相比,隐身弹丸的雷达散射截面明显减小,被雷达探测到的距离显著缩短,弹丸具备了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20.
目标的隐身特性和复杂电磁背景,要求空空导弹雷达导引头频率源具有更低的相位噪声和杂散。首先在对频率源相位噪声、杂散等关键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主动雷达导引头工作原理,分别论述了本振信号及发射信号的相位噪声、杂散等频域非理想因素对接收系统的影响。为降低上述因素带来的接收性能恶化,给出了工程中通常采用的几种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