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12例肝硬化患者和7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肝硬化患者中38例消化道出血者与74例无出血者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与7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PLT显著下降(P=0.0062),而PT、APTT显著延长(P=0093、P=0.0088);肝硬化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的PLT、PT、APTT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98、P=0.048、P=0.016)。结论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对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9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LT、MPV、PCT、PDW、Fib及PT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或肝癌合并肝硬化组)PLT、MPV、PCT均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5),Fib显著降低(P<0.05~0.01),PT显著延长(P<0.01);随Child分级,其异常程度逐级加重,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癌组Fib显著升高(P<0.01);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P<0.01)。说明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评估出血倾向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结论血浆Fib下降程度及PT延长时间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预后指标。肝癌患者Fib下降提示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参数在不同肝功能分级下的差异,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荆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住院的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6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分别作为血吸虫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组;选择同期因胃病住院并排除患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疾病的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凝血相关参数值,以及不同Child-Pugh分级下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关参数值。结果 3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512、81.672、37.612、104.475、52.497、102.233,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血吸虫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的PT、INR、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LT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血吸虫病肝硬化组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PT、INR、TT、APTT时间均明显延长,Fib及PL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A级时,乙肝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程度较重;但当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C级时,2组患者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分级下,乙肝肝硬化组TT、APTT均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且Fib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乙肝肝硬化组PT、INR值仅在肝功能为Child-Pugh A、B级时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在肝功能为C级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损害程度存在差异。在肝功能受损程度较轻时,后者凝血功能下降更明显;肝功能受损严重时,后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及PLT减少在两类患者中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48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bg),比较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后组间及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间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下降,MPV、PDW、P-LCR升高,Fbg降低,PT、aPTT、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其PLT逐渐下降,MPV、PDW、P-LCR逐渐升高,Fbg逐渐降低,PT、aPTT、TT逐渐延长(P<0.01);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出血与否密切相关,是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联合手术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小板数量、平均体积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联合手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手术后门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血流量变小,门静脉内径显著变窄;术后肝动脉内径变宽,肝动脉血流量增加。术后30 d ALT、白蛋白(Alb)、总蛋白(TP)、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值较术前7 d无明显变化(P0.05),而TBil、部分活化凝血酶(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3项指标有所下降(P0.05);血小板(PLT)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上升(P0.05),术后30 d与术前7 d相比较,患者PLT数量显著增加(P0.05),但MPV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联合手术能够明显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功能储备及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肝脏》2016,(1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纤溶与抗凝实验室指标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门诊及住院17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和152例慢性肝炎患者,采用凝固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凝血因子Ⅴ活性)、FⅦ(凝血因子Ⅶ活性)、FⅧ(凝血因子Ⅷ活性)、DD(D-二聚体)、PLT(血小板)、AT-Ⅲ(抗凝血酶Ⅲ)、PC(蛋白C)、PLG(纤溶酶原)等指标。结果 PT、APTT在肝衰竭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01),DD、VIII活性增高,而PTA、FⅤ、FⅦ、FIB、PLT、AT-Ⅲ、PC、PLG活性则显著降低(P0.001)。慢性肝衰竭患者PTA与FⅤ相关性最高(r=0.82)。DD在慢性肝衰竭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APTT、PTA、FⅤ、FIB、AT-Ⅲ、PC、PLG在有脑病组比无脑病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APTT、FIB、FⅤ、FⅦ、PLT、AT-Ⅲ、PC、PLG水平对慢性肝衰竭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FⅤ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DD、PT、APTT、PTA、FⅤ、FIB、AT-Ⅲ、PC、PLG可以作为慢性肝衰竭是否并发肝性脑病的联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0 )、纤维蛋白原 (F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 (vWF∶Ag)、凝血酶原时间 (PT)及其活动度 (PTA)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 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内GMP 140、vWF∶Ag、Fg、PT及其PTA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肝癌组血浆GMP 140、vWF∶Ag、Fg、PTA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 ,而PT明显短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 ,肝硬化组血浆GMP 140、vWF∶Ag、F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 测定血浆GMP 140、Fg、PT、vWF∶Ag对肝硬化和硬化型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也有助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8.
黄华  张原琪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381-1382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部分血栓前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外周静脉血,检测患者血细胞(PLT、WBC)、凝血指标(PT、APTT、Fg)、纤溶指标(D-D、FDP),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PLT低于对照组,WBC、PT、APTT、Fg明显高于对照组,D-D阳性率、FD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负相关(r=-0.408、-0.517、-0.452,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WBC增多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WBC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正相关(r=0.392、0.533、0.497,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失调,临床应加强对该指标监测,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调整凝血系统功能,对缓解重症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水并发结核性腹膜炎预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6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硬化腹水并发结构性腹膜炎(TBP)患者27例(TBP组);肝硬化腹水未发生TBP患者35例(非TBP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多因素检验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原发性腹膜炎病史、血沉(ESR)、血清结核抗体、腹水淋巴细胞为主(≥50%)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指标在2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腹膜炎病史、PTA、ESR、腹水淋巴细胞为主(≥50%)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结核性腹膜炎的OR分别为1.933、3.205、2.716、11.701;其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是0.831、0.815、0.775、0.935,P值均0.05。结论既往有原发性腹膜炎病史、PTA、ESR、腹水淋巴细胞≥50%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结核性腹膜炎的预警指标;各预警指标的预测价值均较好,尤其腹水淋巴细胞为主(≥50%)预测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肽素和凝血功能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患者按照不同APACHEⅡ评分、死亡或存活、是否发生器官衰竭进行分组,分别比较不同组患者的和肽素水平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者其血小板(PLT)明显低于未并发MODS者,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明显高于未并发MODS者,同时其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延长,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ODS组;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相比,其PLT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增高,同时PT、APTT明显延长,和肽素水平也明显增加;且和肽素水平、PLT、PT、APTT异常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和肽素和凝血功能监测可以帮助评估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肝炎重度42例、慢加急肝衰竭24例、慢性肝衰竭35例、肝硬化32例和健康人群50例,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g)。结果与对照组比,各型慢性肝炎组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和肝硬化组MPV、PDW、P-LCR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LT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PLT、MPV、PDW和慢性肝衰竭组MPV高于肝硬化组(P〈0.05,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型慢性肝炎组PT、APTT、TT升高,Fig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慢性肝衰竭组、肝硬化组PT、APTT、TT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Fig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和慢性肝衰竭组Fig低于肝硬化组,慢性肝衰竭组APTT高于肝硬化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反映了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6月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65例,根据就诊当天是否发生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分析该类患者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WBC计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HGB、PT明显高于非出血组,而PLT明显低于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评分C级患者、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及中重度腹水患者明显多于未出血组,2组患者在肝功能Child-Pugh评分、食管胃静脉曲张和腹水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评分、PLT、腹水、门静脉内径和感染是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其中腹水严重程度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低、PLT较低、腹水较严重、门静脉内径较大和出现感染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须尽早进行对症治疗,预防破裂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肝硬化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I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及FIB与代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能够发现早期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出血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慢性重型肝炎病情的危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28例,分病情好转组和恶化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腹水、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指数(INR)、凝血因子V(FV: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尿素(BUN)、血肌酐(SCR)、血小板(PLT)。对以上各指标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后两组间在胆固醇(TC)、凝血因子V(FV:C)和腹水三个指标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固醇(TC)、凝血因子V(FV:C)和腹水可作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判定指标,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应用SPSS 10.0及STATA软件对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亚急性重型肝炎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好发年龄>40岁;(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原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其次为戊型肝炎病毒及不明原因,药物性以抗结核药物为主;(3)实验室指标TB、PT、PTR、WBC及其分类、BLA、CRE与预后成正相关,与PTA、TC、ALB、CHE、TG、PLT成负相关,与ALT、AST无相关性;(4)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前3位为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病死率最高前三位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段为40岁以上;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要病原;电解质紊乱是最主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发病不足50%;PT、TB、PLT、TC、ALB等可作为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对于无肝性脑病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阶段肝病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参数R值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1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住院患者2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肝炎患者41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6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79例,慢性肝衰竭患者43例。检测上述各类患者TEG参数R值和常规凝血指标PT、APTT,并对2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慢性肝炎患者R值与PT、APTT进行一致性分析后,kappa值分别为-0.135(P0.05)、0.105(P0.05),一致率分别为34.15%和60.98%。肝硬化代偿期患者R值与PT、APTT一致性分析后,kappa值分别为0.175(P0.05)、0.038(P0.05),一致率均为60.90%。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R值与PT、APTT一致性分析后,kappa值分别为0.023(P0.05)、0.038(P0.05),一致率分别为43.04%和49.37%。慢性肝衰竭患者R值与PT、APTT一致性分析,kappa值均为-0.049(P0.05),一致率均为13.95%。结论因TEG是从不同角度检测凝血功能,TEG检测结果可为评估不同阶段肝病患者凝血因子状态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 14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级组(38例)、Child-Pugh B级组(60例)、Child-Pugh C级组(42例),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PA、TBA、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A降低,TBA升高,PT、APTT、TT延长,Fib降低,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均0.01)。随着患者Child-Pugh级别升高,PA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P均0.01);凝血功能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P均0.01);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逐渐增高,PLT逐渐降低(P均0.01)。结论 PA、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ND AIM: Serum cancer antigen (CA) 125 elevation has been reported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but it is poorly characterized.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range of serum and ascitic CA 125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to explore possib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 125 elev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ere studied. Group I consisted of 30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with or without ascites. Group II consisted of 30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malignant tumors with or without ascites. Group III consisted of 10 patients with benign ascites. The CA 125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the serum of all patients and also simultaneously in the ascitic fluid of 15 patients. RESULTS: Serum CA125 levels in 80% of (24/30) patients from group I were elevated, particularly in those with ascites, irrespective of the etiology of cirrhosis. Serum CA 125 levels were correlated with Child-Pugh scores (r = 0.38), but not significantly (P = 0.06). All patients from group II with ascites and from group III had elevated serum CA 125 levels,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serum CA 125 levels between patients with ascites from group I (275 +/- 175 U/mL), group II (368 +/- 190 U/mL) or group III (396 +/- 287 U/mL), nor was ther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scitic CA 125 levels (P > 0.05). The levels of serum CA 125 (198 +/- 108 U/mL) were lower than, but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ascites (460 +/- 234 U/mL, r = 0.58, P = 0.026). The elevation of serum CA 125 accompanied by abnormalities of other tumor markers was more common in malignant ascites than in benign ascites (90% compared with 6%, P < 0.05). CONCLUSION: The elevation of serum CA 125 is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It is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ascites, and possibly to the insufficiency of liver function, but not the etiology of cirrhosis and ascites. Serum CA 125 probably comes from ascites. It usually predicts benign disease if the elevation of serum or ascites CA 125 is not accompanied by the abnormalities of other tumor ma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