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唐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2):41-44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广文 《河北学刊》2007,27(2):35-38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河北学刊》2007,27(2):38-41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任平教授的三部著作为标志 ,当代中国交往哲学研究 ,已经走过三个阶段。第一 ,2 0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初 ,为提出、建构阶段 ,代表作是《广义认识论原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这部著作的特点是 ,从认识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进行反思 ,它开创了中国马克思哲学交往实践研究方向。第二 ,90年代后期 ,为哲学、文化对话阶段 ,代表作是《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这部著作的特点是 ,它实现了交往实践观与当代西方哲学及中国哲学的全面对话 ,意义在于提出、建构了“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三 ,《当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具有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双重维度.在对西方古典哲学延承与超越中,马克思将人的生产与交往契入实践哲学的范畴之中,并以之为基础创立唯物史观.根据实践哲学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品格,有必要在“照着讲”和“接着讲”的融合中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6.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既体现了文化哲学的文化自觉,又体现了文化哲学的哲学自觉。文化哲学的文化自觉体现在,文化哲学超越了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哲学范式,自觉把文化作为人的本真存在,把文化及其问题作为哲学理性审视的对象,从而改变了哲学理论的范式,拓展和深化了哲学研究的视域和深度;文化哲学的哲学自觉体现在,文化哲学是在反思文化科学的逻辑前提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把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所有人类文化符号看成哲学反思的对象,以此和文化学、文化科学区别开来,保证了文化哲学的哲学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类悖论性的生存状况,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从生存论维度解读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旨趣。这种解读模式以西方生存哲学为参照系,以人类现实生存和发展困境为切入点,拓展了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维度,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达了学界使马克思哲学研究回归生活世界,构建同当代哲学思想的对话与论战平台的理论自觉。但这种解读视角的时间不长,做出盖棺定论为时尚早,研究过程中显现的问题亦需要我们反思,以避免遮蔽马克思哲学自身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世纪中叶以来以当代技术革命为基础而实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及转换 ,构成了当代人类特殊的生存困境 :一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二是由对物的依赖性所造成的人的“物化问题”。人的“物化”问题 ,是当代愈益突出和最为根本的“全球问题”,它构成了当代人类生存的深层的文化危机。当代世界的“全球化”过程 ,在文化意义上是空前的价值观剧烈震荡的过程。“后工业文明”既以“大众文化”的形式表现为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 ,又以“哲学”的方式表现人类对当代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因此 ,新世纪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 ,又具体地表现为对当代社会思潮和当代哲学思潮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9.
虚拟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既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 ,也是当代实践向中国哲学界提出的一个时代性课题。从根本上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始终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就必须面向当代人类实践活动 ,必须对当代人类实践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规律、合理性及其与人的自由解放的内在联系等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就此而言 ,正在崛起的虚拟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重建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虚拟实践 ,是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中介手段进行的双向对…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的实践转向表征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自觉。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造成的,文明危机的价值忧思诉求生产生活实践的根本变革。从实践哲学维度反思现代生态伦理学理论发展,走出利益逻辑、生命逻辑和生态逻辑道德拓展概念思辨式理论路径,基于“感性现实人”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社会生活,在生态理性实践和生态德性养成中建构生态伦理学价值旨归。可以说,唯物史观视野下生态伦理学实践哲学路径生成既是现实实践诉求的理论“应然”,也是理论阐释实践的现实“必然”。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极建构意义,但与此同时,文化史研究者也应警惕新文化史内在的隐忧,借助新文化史提出的问题思考文化史研究的走向:首先,新文化史并非文化史发展路径中必经的一站,二者学术旨趣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不能相互替代;其次,文化史必须从它在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那里所能找寻到的认同点中谨慎选择,在“再现”与“建构”、“想象”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至于矫枉过正;再次,文化史必须致力于碎化历史与总体史的制衡。  相似文献   

12.
杨悦 《河北学刊》2003,23(3):90-9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不但贯彻了实践的自由品质,而且还找到了实践的最基本的现实形式--经济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实践内涵的分析表明,它既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实践"概念,也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源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概念,它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从属于文化的范畴.经济实践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人的价值和目的.因此,经济实践中包含着文化实践的要求,文化实践实现着经济生活向人类的自由价值取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人类的文化关系普遍确立,其内容日益丰富。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文化及其存在形态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文化关系。人类的其他一切文化关系,都是由这些基本的文化关系衍生的。文化哲学应该对人类的一切文化关系尤其是新生的文化关系予以高度关切,推动人类文化关系向和谐、丰富、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对这些基本的文化关系的反思、调试,仍然是文化哲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张登巧 《北方论丛》2005,1(5):120-123
生存论是真正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生存论视野中的人是真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即现实具体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从人学的维度解读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但这并非两个不同的转向,而是同一个转向,即转向实践-生存人本主义.如果我们把马克思所开辟的新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那么,他的新人本主义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范晓丽 《齐鲁学刊》2007,1(4):124-12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的彻底性即实践能力的思想。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存实践行动的理论,有着深切的生存指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纬度:首先它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次,它以有生命的人的个体性存在为前提和基础,是对人本身的批判和反思;再次,它是一种历史批判和对整个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对西方管理学中人性假设误区的文化哲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将人性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我创造的文化本性。它具有系统整体性、动态开放性和实践超越性。由此评价西方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可看到其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上具有片面性、孤立性、静态性、实体性、超验性和抽象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应整合人性理论,为当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出版,标志着他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既不取他早期"哲学是求好之学"的定义,也不采纳胡适的哲学定义,而是通过哲学的分类以显示哲学的内容和意义,并以此为标准来取舍中国哲学;同时,又对哲学的性质及功用、价值作了系统的阐发。冯友兰关于"两种哲学史"的划分、关于哲学史的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关于哲学史的分期等,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