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理论,特别是中医色诊理念的成熟期。1.非诊法专著中的色诊理论。明·张三锡所著《医学六要》中“四诊法”一卷有一专段论述望色及色脉诊,张氏禀《内》、《难》以来之色诊理论,认为“有诸中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强调望色首要望其神,其理论较之张氏之前的色诊理论更详细具体,贴近临床,对明清时期望诊以及色诊专著的问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医色诊是中医学的特色诊病手段之一,五脏对应五色,脏腑为病均可体现在气色变化上。陈其华教授认为,恶性肿瘤发病多责之于寒、瘀、痰、毒,其在发病、发展及预后等阶段均可于外在发生相应的气、色、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因此,能够通过诊察"色之变化"知外揣内,审证求因,详辨恶性肿瘤之病机变化,同时结合舌脉等资料使临证调方遣药有法可循,进行色诊时应注重整体与局部辨证,权衡疾病虚实主次,每获良效,对规范恶性肿瘤的临床辨治具有较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陈其华教授基于"中医色诊"辨治恶性肿瘤的经验,另举验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内经》之色诊,一般多指面部望色而言。望面色对临床实践及理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这在中医诊断学中反映得尤为突出。一、色诊究原理《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指出色泽是人体脏腑气血之外荣。因“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故各脏腑的精气均通过经络而上荣于面。因神以脏腑  相似文献   

4.
面部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颜面、五官气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它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可以为疾病的定性、定位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具有相当重要的诊断意义,因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千金翼方》云:“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可见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1色诊之色泽、色位和色调面部皮肤之色调和色泽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和气血之盛衰。笔者认为在望面色时,不仅要观察色调之青、红、黄、白、黑,尤须分辨色泽之明晦、泽夭、浮沉、聚散和色位之上下、内外等差异。因为辨别色调…  相似文献   

5.
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是中医学现代研究的起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 ,其理论的核心 ,应对整个学科具有支撑作用。中医藏象理论在中医学中 ,不仅包涵了中医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方面的内容 ,还外延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处方用药等方面。换言之 ,它不仅是阐明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 ,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因此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2 藏象学的理论特征从藏象学的形成及发展来看 ,它在认识论、方法论上体现了以下特征 :依据人体内外的完整统一性 ,通过“见外而知内”的方法 ,把…  相似文献   

6.
二、临床应用 (一)四診观察:四診的观察方法,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見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者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六十一难)。按望者望其五脏所现之色,闻者闻其五脏所发之音,问者问其五脏所喜之味,切者别其何脏何腑之脉象,卽知其病在何脏腑也。至“切”的含义,难经虽言“诊其寸口”其实还包括了“切”腹的诊法,李疇福先生说:“切者是医师用手的触觉到病人的身体上去“切”,所以“切脉”和“切腹”是一样并行的,仲景伤寒论凡言胸脇痞滿,腹痛拒按等,非切腹診腹,何以得知?”(中医概说),我们診察病人,如果切脉与切腹相輔而行,更为全面。关于色脉相应:难經说:“五脏有五色,皆现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十三难),四診之要,  相似文献   

7.
<正> 四、络脉理论的临床运用《内经》将络脉理论运用于诊断和治疗方面,不仅能够诊治络脉本身的病变,而且还可以诊治脏腑和经脉的病变。 (一)诊络脉法:《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深伏而难见,络脉浅显而易察,所以二者病变的诊察方法亦有所不同。经脉的病变,以诊气口知之;络脉的病变,以察络脉知之。但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连体表,脏腑经脉气血的病变常常可由络脉反映出来,所以察络脉亦可测知脏腑经脉有关方面的病变。具体而论,诊络脉法首先可  相似文献   

8.
从首诊观目知病存亡、外施腹诊内察脏腑、六经脉舌执简驭繁3方面,对俞根初诊断时病感证方法作了探析,认为俞氏独特的诊断经验,对当今临床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色诊述要     
《千金翼方》谓:“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所以善为医者,必须明子五色,乃可决生死,定狐疑。”此语道出了色诊的重要性。然目前色诊之技、几近不传,大有需加抢救之势,因此略述所得,以为抛砖,并就正于同好。一、常色病色中医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面部  相似文献   

10.
从色之由、色之有神、色之善恶、色之主病、色之变化、色之逆从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内经>中有关色诊的内容,说明<内经>之"色诊"对中医医疗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藏象学说的本质特征是整体观和系统论。通过与现代复杂性科学的比较研究,探析了中医藏象学说深蕴的整体观、系统论、自组织和混沌学等现代复杂性科学机理,阐明中医藏象学说与现代复杂性科学相通相契。指出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进一步研究中医藏象等基本理论,是今后中医药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古代医家已认识到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赖于脏腑机能活动的变化。据此中医以脏腑为纲,在对病证的定位、诊断、论治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理论,并认为它是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贯穿于中医各科医疗实践的全过程。藏象理论将脏腑生理功能依据社会职能分工进行类比,对病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但有些与人体生理,特别是脑中枢神经功能反应不符,为了使中医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否定的否定规律,运用开放性模式修正,充实和完善藏象理论,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3.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为什么选择的脏腑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其划分标准是什么?这关系到中医学理论的基础。通过对人体的组织器官的分析,明确中医藏象学说脏腑的选择原因,并论述胰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讨论了现在公认的脏腑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脏腑划分标准的三条原则,并探讨胆的脏腑归属。  相似文献   

14.
系统生物学已成为揭示中医脾藏象科学内涵的有力工具,其主要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4个方面。通过梳理目前中医脾藏象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发现基因组学可以阐释中医脾藏象的生物学基础,转录组学可以揭示中医脾藏象的内在调控机制,蛋白质组学可以解析中医脾藏象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联系,代谢组学可以解释中医脾藏象的代谢机制。系统生物学为构建脾藏象学术发展体系从而实现脾藏象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能,但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对病和证的混合差异、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缺乏特异性、忽略没有差异表达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信息、相关组学临床数据的分析相对匮乏、“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灵枢·外揣》篇经文及汉以前相关文献和部分注家观点的分析,针对某些医家秉持的"以脉司内"的观点,从理论渊源、文献佐证等方面进行了考证,指出:"以脉司内"的观点存在思维误区,忽视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变法辨证思维(即复杂性辨证思维),司内揣外的辨证观提示我们,如果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疾病内在的病机,缺乏从阴阳、脏腑、气血、六淫的关系、规律来整体把握,单凭司外获得的脉证进行辨证,容易陷入片面的、线性的思维误区。  相似文献   

16.
《医宗必读》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2004,21(4):299-301
主要就《医宗必读》所述的病证、医论部分内容作了研究探讨,认为在内伤病证的病名确立、病因病机、脉证表现及立法用药等方面,皆重视脏腑,突出脏腑辨证,为本书的特点。《医宗必读》继承并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充实了临床应用,并为后世《中医内科学》病名的确立及证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时脏相应"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特色之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四时"可以被看做一个与"阴阳五行"同等重要的"认知模型","时脏相应"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以经验体验为基础,以相似性为纽带,以四时为始源域,以五脏为目标域构建的概念隐喻。关于"时脏相应"概念隐喻的诠释,需要借助"可能世界"理论,以"肾应冬"为例,是以"冬的世界"构建"肾的世界",是一种隐喻重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中医药治疗前后的中医四诊信息、证型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指标。方法:利用中医舌面象一体仪、中医问诊量表、脉象仪、声诊信息采集系统、肺功能仪采集33 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治疗前后(1~5 个月)的四诊信息及肺功能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治疗前后四诊参数和肺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哮喘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面色及舌体子区域的颜色、苔色等均有显著变化的参数;哮喘患者声诊参数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哮喘患者经治疗后鼻塞等肺系症状出现的频率减少;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脉象参数差异不显著。哮喘患者治疗后FEV1.0%升高,说明哮喘患者通气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中医四诊客观化检测可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诊断、病情演变观察以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20.
象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主要思维方式,包括象和思维两个部分。在中医藏象理论形成中,象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一直贯穿其中,并对藏象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以五脏中肝脏为例,肝藏象的形成即通过对肝脏直观的形态和结构物象的描述,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思维提取和总结规律的过程。本文以肝藏象理论的形成为例浅议象思维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