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麋鹿归来     
<正>麋鹿,中国特有的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因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俗称"四不象"。史载,麋鹿的数量在中国远古时期曾以亿计。但这个驯良的动物,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人类的滥捕,数量急剧减少。迨至清代,北京南郊皇家猎苑仅存200多头麋鹿,这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麋鹿群。  相似文献   

2.
麋鹿曾仅产中国,原产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后由于生境的变化,湿地日益减少,再加上人为大量捕杀,曾一度在本土宣告灭绝,后来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在我国成功的“重引进”。麋鹿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渊远流长。据载,武王灭纣,姜子牙的坐骑是麋鹿;楚大夫屈原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之辞;各朝各代有关麋的记载、描述不绝于书。麋象征皇者之气,鹿多用来象征志向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隐士。  相似文献   

3.
<正>走进麋鹿苑,走进大自然中,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让公众深切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珍稀物种的重要性。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又名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以下简称麋鹿苑),是北京市首座户外类型的生态博物馆,承担着对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科普教育及宣传任务。近年来,麋鹿苑  相似文献   

4.
8月8日,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副馆长郭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麋鹿苑内动植物正受到一些游人的人为破坏。“上个星期我们发现,正在换毛的驯鹿也遭了殃,毛都被人薅去了。”郭耕气愤地说。据了解,一些游人在进入麋鹿苑后,追赶小鹿、拔孔雀毛、盗挖野菜,苑内动植物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今年7月1日起,北京市对市民开放了六家免费博物馆,而南海子麋鹿苑正是其中之一。免费开放前,麋鹿苑每天只接待几十位游客,而7月1日后,每日参观人数已蹿升至五六百人,周末更是达到两千人。游客增多本是件好事,但没想到苑内的动植物却因此不得安生。据介绍,以前来麋…  相似文献   

5.
郭耕 《环境教育》2001,(3):45-45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京南十公里处,有一座在清代皇家猎苑遗址南海子故地建立的小型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它以研究、繁育在中国一度灭绝、又重返故里的我国特有动物麋鹿及其生态而蜚声中外。为使这一命运多舛、失而复得的物种能在麋鹿苑安顿下来,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从资金、科研上以保障,而且设有“麋鹿苑派出所”,全年驻有公安干警。忠于职守的警察日复一日地环绕千亩麋鹿苑巡逻,使这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从未有过任何被偷被猎的闪失。   可实际上这里的麋鹿并非平安无事,每年都发生数起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死因既非枪杀…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05,(8):28-28
麋鹿,哺乳动物、偶蹄目、鹿科、麋鹿属动物,因其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所以俗称“四不象”。麋鹿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仅产中国。清朝时麋鹿仅存于皇家苑囿。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05,(8):54-54
梅氏马鹿曾生活在美国亚力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是马鹿中体型最大者,身长可达2.8米,尾长0.2米,肩高2.7米,体重400~500公斤。成年雄鹿有一对美丽的角,可作为有效的自卫武器。角上有6个分叉,角长可达1.8米。梅氏马鹿毛为暗红色,腹部颜色较浅,臀部有一浅色斑,背部沿脊柱有一深色条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2009,(3):72-72
鹿角蕨又名鹿角羊齿,原产澳大利亚。又名麋角蕨、蝙蝠蕨、鹿角羊齿。属于附生性观赏蕨。其孢子叶十分别致,形似梅花鹿角。它是室内立体绿化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9.
郭耕 《绿色视野》2008,(8):55-56
现在,任何来麋鹿苑参观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两只大小不同、外貌迥异、一白一灰的鹤,形影不离地在麋鹿保护核心区里徜徉。那一只高大洁白的是丹顶鹤,另一只较瘦小而羽灰的是灰鹤。差异如此之大的两种动物,为什么会这样亲密相  相似文献   

10.
麋鹿是一个浓缩了诸多历史事件,负载和目睹着世态炎凉环境变迁、活生生的文化自然遗产。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这个昔日的湿地和皇家猎苑,由盛而衰及至现在的复兴,默默演绎着一个关于麋鹿的传奇故事。回归带给麋鹿的是幸运在北京南五环大兴区,有一片占地近千亩的湿地——南海子湿地,  相似文献   

11.
麋鹿传奇     
<正>正是夏日,近千亩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内到处都是绿茵茵的,平坦辽阔的草地上亮晶晶地淌着一条小河。河水清晰地倒映着河岸临水的柳树,树下聚集着一群麋鹿,大多数泡在水里,或卧或立或啃食水草,神态悠闲。苑内还有马鹿、梅花鹿、黇鹿等其他鹿类与之相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郭耕介绍说,麋鹿曾在中华大地灭绝,但现在中国已有超过3000头。它们零星分布于湖北石首、江苏大丰、河南原阳、广州清远  相似文献   

12.
贝叶轮回     
吴军 《绿色视野》2008,(9):54-55
在我居住的丛林中,一株贝叶树高高耸立,犹如古罗马的巨型圆柱直指蓝天。独一无二的树干黑灰色,表皮斑驳粗糙,高处的几片羽型大叶,枯黄了,就像个耄耋老人变了色的头发。可是它的头已越过了山脊上起伏  相似文献   

13.
渴望富有     
没有比这更令人心颤的事了——渴望富有。当世人孜孜不息渴求富有的时候,在熬得人死去活来的贫穷的身后,人们猛然发现,那片黑色的环境恶化的影子更大了,更长了,更浓了……一个声音在全世界响起: 摆脱贫穷,摆脱环境污染,摆脱贫穷与环境恶化间的恶性循环! 在贫穷的苦水里,我们渴望富有。就为这,有人砍倒一棵棵参天古树;就为这,有人铲平一块块绿色草原;就为这,有人掘开一座又一座青山……,,为换得一把美元偿还外债,为种一垄玉米养家糊口,为寻觅一粒火柴头大的金子,把一颗头颅和一双赤足象弓一样扎在穷得发烫的青石上……  相似文献   

14.
羽佳 《绿叶》2005,(10)
今年8月24日,是麋鹿回归中国20周年。麋鹿,古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自古被视为“吉祥物”。麋鹿在中国的生长已有20万年的历史,却几度在中国灭绝。1985年,在中国绝迹近百年的麋鹿,重新回到了昔日的皇家园林——南海子,为这片濒危的湿地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李湘涛 《环境教育》2005,(10):14-15
雕鴞又叫鹫兔、恨狐、怪鸱、角鸱等,是我国所产猫头鹰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56~89厘米,体重为140~395克。它的外貌奇特,与众不同:头特别大,在淡棕黄色的像人脸一样的面颊上,有一对极大而向前直视的眼睛,眼睛的虹膜有金黄色或橙黄色的绚烂光彩。头的上方,有两束能活动的耳  相似文献   

16.
老树祭     
很小的记忆中,家乡有棵老树,那个时候并不知道什么名,长大后才知道是短叶罗汉松,这棵老树已然故去二十余年了。老树不是很高,但却很粗,四个大人合抱,主干也就四米。老树每年长出的新枝叶很少,犹如一个庞大的盆景摆在村子  相似文献   

17.
驼羊 绝对忠诚的典范 驼羊曾分布在南美的西部和南部,是南美四种骆驼型动物中的一种。驼羊的肩高有1.2米,体重70~140公斤。它的身上长着优质而浓密的长毛。驼羊喜欢栖息在海拨高的草原和高原上,最高海拨达5000米。驼羊喜欢小群生活在一起,一般5~10只。雌兽由一只壮年雄兽率领,群内的雌兽都非常忠诚于头兽,一旦头兽被敌人所害,它们并不逃跑,而是聚集在头兽身边,用鼻子拱它,试图让它站起来和它们一起走。狡猾的人类就是利用驼羊忠诚于头兽的这一特点,每次先射杀它们的头兽,这样,可一次捕杀一群驼羊。 驼羊从不到树林和多岩地区去活动,主要以草为  相似文献   

18.
正经过"狐狸"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切实感受到麋鹿既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物种,同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9月1日,北京麋鹿苑博物馆迎来了40多位中小学生和家长,以及红领巾通讯社的小记者。这是参加北京市环保演讲比赛的获奖选手第一次跟随麋鹿专家走进核心保护区,了解麋鹿的日常生活和种群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湖北省石首市麋鹿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天鹅洲湿地,洲滩纵横,林草丰茂。自保护区1991年成立以来,麋鹿守护者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传播麋鹿文化。保护区内麋鹿博物馆面积约1800平方米,共有动植物标本300余件,图片100余幅以及电子解说触摸屏、投影、音响等电教设备,还配备可容纳100人的多媒体演示厅,是中南地区唯一专门展示生态保护的博物馆。麋鹿心结科普广场一次可容纳游客  相似文献   

20.
土制蔗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已经非常久远了,这也就成了许多人永远留存的模糊记忆。但对于我,只要想起蔗糖的香味,就忍不住吞津咽涎,回味歆羡。对蔗糖的渴望其实是从甘蔗种下去的那一刻开始的。冬天,人们将种蔗砍下来,连同叶子一起埋进土坑里,窖到第二年春天才把甘蔗种苗挖出来,将有芽的种蔗每两节剁成一截,种在旱地里。三四月的春风一吹,幼苗就像雨后的春笋一般,纷纷从肥沃的土壤里冒出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