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红河州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红河州伤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结果]5年全州伤寒年平均发病率29.8/10万,病死率为0%。发病地区集中在个旧、弥勒、建水、蒙自、开远5个伤寒老疫县、区、市;发病高峰在7~8月;高发年龄为10岁、25~35岁组;以农民、学生、工人为多;男女性别发病无差异;发生3起暴发流行,水源污染是伤寒暴发的主要因素。经采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变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等综合性措施后,2007、2008两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直线下降趋势,未发生暴发流行。[结论]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关键是由管理传染源为主转变为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及改变个人不良卫生习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舟山市2004-2008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 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工人、渔(船)民、家政及待业人员为主;集中在20~55岁年龄组。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舟山市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但呈下降趋势。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全国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暴发原因,为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共报告77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发病4 863例,死亡3例,波及人数6 393 908,罹患率为76.05/10万,伤寒暴发疫情31起,副伤寒暴发疫情46起。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以农村和学校为主,流行菌型以甲型副伤寒为主(61.33%)主要原因是卫生设施缺乏、水源和食品污染。[结论]全国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以饮用水污染引起为主(53.25%),其次为食源性(23.38%),应加强重点人群如学生、工人、民工、农民的主动监测,提高确诊率,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对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1990~200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天津市近16年伤寒副伤寒的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05年天津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的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数据使用Excel及spss11.5统计处理。[结果]1990~2005年天津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649例,Cox-Stuart检验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n=15,P﹤0.05),中心城区及环城4区发病率显著低于边缘区县(P﹤0.01);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峰主要在14岁(包括14岁)以下人群。[结论]经过16年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但是目前仍存在暴发隐患,其防治工作决不能放松,采取综合措施维持疫情平稳情况下继续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重点监测及早预警、减少暴发的发生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临沂市2001~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临沂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330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61/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70.86%(1651/2330);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33.05%(770/2330)、17.85%(416/2 330);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巩固麦盖提县伤寒、副伤寒的防控成果,为下一步防控伤寒、副伤寒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工作思路。[方法]对麦盖提县2006~201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与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流行菌株的分型及其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以2006~2010年麦盖提县伤寒、副伤寒共发病492例,发病例数有下降趋势;发病人数以学生、农民等青壮年为主;其致病菌株均为伤寒沙门菌。[结论]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全体居民的卫生设施,提高全体居民的卫生意识,是减少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1.80、1.42、1.51、1.08、1.23、1.18、1.13(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宁德市(2.88)、龙岩市(2.80)、厦门市(2.77);男性为1.44,女性为1.22(P<0.01);0~4岁为2.86,5~14岁为1.25,15~34岁为1.31,35~54岁为1.17,55~74岁为1.13,≥75岁为1.19。2004~2010年的3 341例伤寒病人中,5~10月发病的占61.33%;农民占22.96%,学生占15.41%,散居儿童占10.98%。2006年厦门市城区内发生伤寒流行,1月1日至7月31日报告病例190例,分离菌株中主要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原因为养殖地贝类被污染。其他病例均为散发。2006~2010年累计从伤寒病人分离出伤寒病原菌102株,其中伤寒沙门菌占30.3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53.9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73%,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96%。[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鸿坤  王双凤  赵青  李虹  马重义  马坤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700-5701,5704
目的 探讨澄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澄江县2000~2010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0年澄江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077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20.68/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50岁年龄段,占68.66%(1 426/2 077);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58.45% (1214/2077)、20.70% (430/2077);坝区乡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乡镇;临床特征不典型;近6年该县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 加强发热及疑似病例的监测,规范、隔离、治疗病人,保障饮水安全,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是控制澄江县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 - 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紫云自治县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6年全县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70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92.73/10万。甲型副伤寒居多。全年病例分布不均衡。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少数病例易形成慢性带菌者。[结论]加强卫生健康宣教,提高伤寒病例监测水平;做好各项监测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徐海涛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632-3633
[目的]分析德清县伤寒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德清县1998~2006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全县伤寒年发病率波动在1.41/10万~15.6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7.55/10万,伤寒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998年为11.40/10万,2006年下降至2.59/10万,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67.57,P<0.0001);发病多见于夏秋季,5~9月份为高发;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民、学生发病为主,发病年龄组以30~、40~为多;年均发病率以洛舍、乾元、三合等乡镇较高. [结论]1998~2006德清县伤寒疫情逐年下降,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上仍表现为相对集中趋势,应加强疫情监测,并在高发地区开展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掌握岱山县1990-2009年的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岱山县1990-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1990-2009年岱山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72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6/10万,2002年以后发病率逐惭下降,发病率均在10/10万以下。发病具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占72.86%(524/72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渔船民是主要的发病人群。结论应加强对群众,尤其是渔船民的健康教育。加强包括海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性监测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云南省保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报告监测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8年保山市共发生伤寒、副伤寒1770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7.47/10万、15.93/10万、13.94/10万、16.13/10万、9.58/10万,各年皆呈高度散发状态。7-8月份为其流行高峰,发病占总发病数的26.27%。发病主要集中在15~30岁的青壮年。结论保山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近年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不稳定因素存在,应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加大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监测力度等综合性措施,加强防治,减少发病,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绍兴县2000—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提出防制对策。[方法]对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6年绍兴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0.07/10万~34.58/10万,高于1995年以来的全国发病率水平,也高于我县1980年前发病水平,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春夏季两个流行高峰。[结论]建议政府对伤寒实施免费治疗,加强对伤寒病人的传染源管理,防制传染源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 - 2017年郑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939例,以副伤寒为主(70.71%)。2006 - 2007年和2015年发病率出现2次高峰,其他年份发病率波动在0.14/10万~1.0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0.92/10万。郑州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郊县居民发病率高于市区,发病高峰为每年的6 - 10月,主要集中在15~44岁的青壮年(63.79%),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和学生,分别占39.51%和14.70%。结论 郑州市属于伤寒副伤寒的低发地区,但部分县(市)发病率仍较高,应增加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健康教育,加强传染源管理,加大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5-2011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江阴市2005-2011年疫情资料和监测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发病高峰为4-10月,病例以15 ~49岁青壮年为主,0~5岁年龄组也占较高比例,学生、农民、散居儿童为高危人群,高发地区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结论 江阴市伤寒疫情稳定在较低水平,但仍然面临回升的可能,仍需采取对学生、农民、散居儿童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加强疾病监测工作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徐州市1995~2004年伤寒疫情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徐州市伤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徐州市1995~2004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5~2004年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41/10万,呈下降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沛县和邳州市,7~11月为高峰季节,农民病例最多,20~29岁发病率最高。[结论]徐州市伤寒疫情常年散发,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 (伤寒 )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 ,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伤寒老疫区苍山县和郯城县设立伤寒监测点 ,监测伤寒发病、暴发情况 ,调查不同人群慢性带菌情况与正常人群抗体水平。[结果 ]监测点人群 1992~ 2 0 0 1年共发现伤寒病人 2 9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3 0 16/10万。其中 ,8~ 11月发病 191例 (占65 64 % ) ,5~ 40岁发病 2 44例 (占 83 85 % ) ;暴发疫情发病 178例 (占 61 48% ) ,水型传播病例 15 2例 ,占暴发病例的84 92 %。伤寒既往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带菌率为 1 0 6% ;正常人伤寒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O抗体为 1 41 2 3 ,H抗体为 1 5 0 75。监测点 1995~ 1998年收集的 3 6株伤寒杆菌噬菌体分型 ,主要为D2 、E1和M1型。 [结论 ]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病人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