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轮状病毒感染并发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心肌炎并发于脱水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合并心肌炎患儿16例,检测患儿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并对心电进行监测,了解轮状病毒对心肌损害。结果患儿的心电图异常,患儿的脱水程度越严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T)、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也会随之增高(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对患儿的心肌功能有所损害,在并发心肌炎后,根据脱水程度的严重,心肌功能也会随之变得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2.
胡瑛  肖小兵  黄鹏 《黑龙江医学》2023,47(22):2716-2719
目的:探究血清肌钙蛋白T (cTnT)及心肌酶在预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住院治疗且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阴性的患儿12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当日收集粪便检测轮状病毒,次日抽取晨起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样离心取上层血清检测血清cTnT及心肌酶指标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治疗前,实验组患者血清cTnT及心肌酶指标α-HBDH、CK-MB、LDH、CK、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153、9.737、23.620、21.201、30.003、18.072, P<0.05);实验组的中度及重度脱水组与中度及重度酸中毒组患儿血清c TnT及心肌酶指标α-HBDH、CK-MB、LDH、CK、AST水平均高于无脱水及轻度脱水组与无酸中毒及轻度酸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560、6.541、 15.080、...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心肌酶谱(AST,LDH,CK,CK-MB)的检测评价其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系。方法采用凯美雅S3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速率法检测了273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浓度,采用抗体抑制分析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水平,以144例健康儿童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对照。结果已确诊的273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肌酶中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水平与144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290100)U/L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7524)U/L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提示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过程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临床诊断的5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急性发病期进行全血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测定,并同时与心肌酶谱检测对照,分析研究其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双抗夹心法检测全血cTnT。同时在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上速率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结果:治疗前l周患儿cTn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初次测定50例患儿中2l例(42%)全血cTnT明显升高,ll例(22%)血浆CK-MB明显升高,9例(17%)血浆cTnT和cK-MB均升高,cTnT阳性率高于CK—MB(卡方=9.179,P〈0.01)。结论:快速测定全血cTnT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惠儿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同时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梅玲  彭丰 《西部医学》2012,24(5):936-937,939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和40例健康体检婴幼儿(对照组)的心肌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合并中、重度脱水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AST、LDH、CK、CK-MB和α-HBDT活性明显高于无脱水及轻度脱水者(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测定对明确诊断、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心肌酶谱及高敏肌钙蛋白T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河北省昌黎县人民医院儿科和河北省昌黎县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8例(观察组),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观察组1 40例,年龄≤6个月;观察组2 38例,年龄〉6~24个月。选取同期在河北省昌黎县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体检的正常婴幼儿75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分别检测并比较心肌酶谱及高敏肌钙蛋白T(hs-c Tn T)水平。结果 观察组78例,心肌酶谱中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异常发生率为62.8%,乳酸脱氢酶(LDH)异常发生率为71.8%,a-羟丁酸脱氢酶(a-HBDH)异常发生率为67.9%,肌酸激酶(CK)异常发生率为57.7%,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常发生率为51.3%,hs-c Tn T异常发生率为74.4%。对照组心肌酶谱(AST、LDH、a-HBDH、CK、CK-MB)及hs-c Tn T异常率分别为5.3%、10.7%、8.0%、2.7%、2.7%及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毛细支气管炎多数有心肌酶谱、hs-c Tn T改变及心肌损害。观察组1 AST为(94.2±20.9)U/L,LDH为(458.4±86.3)U/L、a-HBDH为(352.8±69.6)U/L,CK为(438.4±94.8)U/L,CK-MB为(70.3±15.8)U/L,hs-c Tn T为(0.035±0.006)ng/m L;观察组2 AST为(58.4±18.6)U/L,LDH为(352.6±82.7)U/L、a-HBDH为(261.4±82.5)U/L、CK为(346.9±98.6)U/L、CK-MB为(48.6±17.2)U/L、hs-c Tn T为(0.020±0.003)ng/m L;观察组1患儿心肌酶谱及hs-c Tn T变化大于观察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6个月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更容易出现心肌酶谱、hs-c Tn T改变及心肌损害。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心肌酶谱、hs-c Tn T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及时检测心肌酶谱及hs-c Tn T有助于临床综合分析、判断病情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心肌康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1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使用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辅酶Q10、利巴韦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磷酸肌酸钠及心肌康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心电图改善、心肌酶水平及肌钙蛋白 I (cT nI )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04);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4,P=0.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治疗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磷酸肌酸酶(CPK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cTn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CPK、LDH、CK‐MB、HBDH、cTnI分别为(29.98±4.66)U/L、(184.41±5.97)U/L、(314.25±9.84)U/L、(22.29±2.98) U/L、(268.37±8.64)U/L、(0.13±0.04)μg/L ,与对照组[(33.49±4.98)U/L、(196.49±6.71)U/L、(328.64±11.14)U/L、(26.53±3.44)U/L、(298.68±10.64)U/L、(0.25±0.05)μg/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心肌康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amyloidA,SAA)水平,同时测定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AA、cTnT及CK~MB水平分别为9.86±5.26mg/L、1.68±1.12ng/L及25.81±9.12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68±0.16mg/L、0.01±0.00ng/L及10.63±6.12ng/L,P〈0.01。SAA与cTnT水平呈正相关(r=0.39,P〈0.05),SAA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r=0.33,P〈0.05),cTnT水平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r=0.62,P〈0.05)。结论SAA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小儿肺炎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病毒性小儿肺炎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住院病毒性小儿肺炎患者血清116例,同时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病毒性小儿肺炎患者心肌酶谱中LDH、CK、AST、CK-MB四项指标分别为:261.2±72.3 U/L、127.3±52.3 U/L、39.5±15.3 U/L及35.4±13.7 U/L,116例病毒性小儿肺炎中有97例(83.3%)心肌酶谱活性四项指标均高于参考值范围,CK-MB活性明显高于参考值范围。结论:病毒性小儿肺炎患者常规检测心肌酶谱对患儿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心衰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例患轮状病毒肠炎的新生儿(观察组)的心肌酶谱并与对照组(18例)进行比较,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升高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观察组5项酶指标全部升高,AST 101.6±16.3U/L、LDH 1004.6±136.2U/L、HBDH727.8±105.0U/L、CK 1602.4±394.1U/L、CK-MB 86.4±15.4U/L,其中CK和CK-MB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及时发现心肌损害并早期予以营养心肌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与患者心肌酶学、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1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不合并肺部感染的冠心病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IL-6、PC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差异,分析观察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IL-6、PCT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IL-6、PCT、CK、CK-MB、LDH和AST分别为(14.93±2.15)ng/L、(5.98±1.02)μg/L、(310.30±45.54)U/L、(40.04±6.65)U/L、(380.20±54.43)U/L和(68.80±9.94)U/L,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IL-6与CK、CK-MB、LDH和AST呈正相关(均P<0.05),PCT与CK、CK-MB、LDH和AST呈正相关(均P<0.05)。观察组Gensini评分≥25分患者血清IL-6和PCT分别为(15.34±1.92)ng/L和(6.45±0.99)...  相似文献   

12.
李志平  罗阳  张雪  府伟灵 《重庆医学》2007,36(24):2547-2549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及病情观察方面的价值。方法对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入院后1、2、3周及2个月cTnT和心肌酶谱的动态监测;cTnT、cTnI与心电图(ECG)、及病程关系的研究。结果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各检测期内血清cTnT的阳性率(73.8%)和cTnI的阳性率(66.7%)显著高于心肌酶谱各项目(P〈0.05):肌酸激酶(CK)47.44%、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1.28%、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2.31%、乳酸脱氢酶(LDH)42.31%、d羟丁酸脱氢酶(d—HBDH)44.87%。cTnT和cTnI阳性组EcG正常率5.26%,9.62%)明显低于阴性组(71.43%,57.69%)(P〈0.05)。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中cTnT和cTnI可取代传统的心肌酶谱测定作为判断急性心肌炎的指标;同时cTnT和cTnI在病毒性心肌炎病情进展的观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血清中肌酸激酶(CK)及肌酸肌酶MB同工酶(CK-MB)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脱水酸中毒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179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期健康小儿5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104例作为轮状病毒阴性对照组,测定所有幼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并进行不同程度脱水酸中毒的组间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血清中CK、CK-MB、HBDH及AST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组(P0.05),而LDH在不同类型小儿腹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及AST在不同程度脱水或酸中毒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K和CK-MB变化尤为明显;而HBDH和LDH在不同酸中毒程度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脱水程度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中CK、CK-MB的表达随着脱水或酸中毒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可以通过脱水酸中毒程度预测腹泻患儿的心肌损伤程度,以便及早进行治疗,避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剂量磷酸肌酸钠联合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46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3)。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口服甲状腺素治疗(50μg/d,每天服用1次),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磷酸肌酸钠给药治疗(1.0 g/次,每天2次)。经过30 d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等生理特征的变化。同时对于2组患者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乳酸脱氢酶(LDH)进行相应的生化检测。并对2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CK水平为(194.7±21.5)U/L、CK-MB水平为(20.1±6.9)U/L、LDH水平为(178±33)U/L,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K水平为(115.9±45.9)U/L、CK-MB水平为(11.3±6.2)U/L、LDH水平为(144±35)U/L,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以上生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患者的短期治疗中,使用小剂量磷酸肌酸钠联合甲状腺素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7):670-672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收治的20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2组患儿均给予吸氧、抗氧自由基、抗病毒、抗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1,6-二磷酸果糖100~250 mg·kg-1,静脉滴注,每日1次;辅酶Q10 0. 4 g,口服,每日2次;疗程2周;观察组患儿给予磷酸肌酸钠0. 5~1. 0 g,30~45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每日1次,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治疗后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CK、CK-MB、LDH及cTn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儿治疗后血清CK、CK-MB、LDH及cTn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CK、CK-MB、LDH及cTn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 00%(98/100)、90. 00%(90/100),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 343,P <0. 05)。2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1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和186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对照组)的心肌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P<0.05,P<0.01);合并中、重度脱水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AST、LDH、CK、CK-MB和HBDH活性明显高于无脱水及轻度脱水者(P<0.05,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测定对明确诊断、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0例不同心功能级别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测定血清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根据cTnT是否阳性分组,比较其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反复或加重、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心功能Ⅱ级者CK(89.1±13.6)mmol/L,CK-MB(7.9±1.4)mmol/L,cTnT阳性0例;心功能Ⅲ级者CK(88.2±13.4)mmol/L,CK-MB(7.5±1.8)mmol/L,cTnT阳性4例;心功能Ⅳ级者CK-MB(8.0±1.6)mmol/L,CK(93.3±14.2)mmol/L,cTnT阳性14例.cTnT阳性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6例(33.3%),心力衰竭反复或加重8例(44.4%),死亡3例(16.7%);cTnT阴性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1例(2.4%),心力衰竭反复或加重2例(4.8%),死亡1例(2.4%).cTnT阳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cTnT阴性组(P<0.05).结论 cTnT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对判断估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在手足口病患儿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9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CK、CK-MB、AST、LDH水平分别为(325.19±35.74)、(34.33±6.03)、(38.61±10.26)、(285.48±36.83)U·L-1,cTnI水平为(0.19±0.13)μg·L-1;治疗后血清CK、CK-MB、AST、LDH水平分别为(90.38±36.96)、(18.38±4.65)、(36.38±6.50)、(196.38±40.24)U·L-1,cTnI水平为(0.09±0.06)μg·L-1。对照组血清CK、CKMB、AST、LDH水平分别为(66.34±19.18)、(14.51±5.20)、(24.64±6.71)、(146.27±30.80)U·L-1,cTnI水平为(0.10±0.04)μg·L-1。治疗前观察组患儿血清CK、CK-MB、AST、LDH、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CK、CK-MB、AST、LDH、cTnI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肌酶谱测定可为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丁香酚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丁香酚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连续2 d注射ISO建立AMI模型大鼠,不同剂量(1、10和100 mg/kg)丁香酚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大鼠心脏梗死面积,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分析iNOS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K[(0.93±0.06)U/mL比(0.22±0.04)U/mL,P<0.01]、CK-MB[(210.06±11.96)IU/L比(81.61±3.36)IU/L,P<0.01]、LDH[(5870.87±681.37)U/L比(1699.72±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2例作为心肌炎组,同期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患儿65例作为非心肌炎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5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三组受检儿童血清cTnI和CK—MB的阳性异常比率,以及心肌炎组患儿治疗前后cTnl和CK-MB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心肌炎组患儿相比,非心肌炎组患儿血清cTnI阳性异常率及血清CK-MB阳性异常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肌炎组患儿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TnI和CK—MB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I检测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