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基础康复治疗与护理,试验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8周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具有理想效果,可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平衡功能恢复,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功能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收入院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上进行早期的良肢体位护理和关节功能康复运动。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按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的良肢体位护理和关节功能康复运动能有效的防止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改善运动控制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 min/次,1次/日).两组均经过3个阶段:1 ~3周为第一阶段,4~5周为第二阶段(治疗间歇期,即不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及运动想象疗法),5~8周为第三阶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中运动功能部分的转移和行走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和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个阶段治疗后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第二阶段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个阶段实验组FMA和FIM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疗法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进行3个月的运动疗法。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Fugl—Mayer(FMA)。结果:治疗前2组间FMA评价无显著差异(P>O.05),治疗后2组的FMA评价均较治疗前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但治疗组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治疗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显著降低患者的依赖程度,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蒋建华  宋昌军  张萍  吴群英 《吉林医学》2012,33(23):4954-495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指导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意义和效果。方法:对脑血管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指导,3个月后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康复指导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治疗后3个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在临床医生及康复师的全面、仔细评估下,进行早期康复指导是完全可行的,且安全有效;有利于脑血管病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疗法使脑卒中偏瘫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3例,运动想象组(观察组)33例。综合康复治疗组每天治疗1次,每次40分钟,每周5次。运动想象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疗法,每次15分钟,每周5次。每3周为1个疗程。分别与治疗前(入组时)、治疗后(治疗3周)进行ADL评定。结果:运动想象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ADL能力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运动想象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探讨运动康复护理对偏瘫肢体障碍患者运动及脑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肢体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运动康复护理,并连续观察6个月,分析对比2组患者肢体康复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脑功能康复的效果。结果:(1)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无明显差别,护理后,2组患者飽评分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前后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别,护理后,2组患者的评分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前后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Ghrelin水平无明显差别,护理后,2组患者的评分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前后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无明显差别,护理后,2组患者的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前后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脑功能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简单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择本社区2011年12月~2012年10月期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简单康复治疗,训练项目主要包括体位运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针对性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后均接受FMA运动功能评分测试。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FMA总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评分以及FMA总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行简单康复治疗能有效的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 30例和对照组(运动再学习疗法) 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周期为6周。比较2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L、FAC、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L、FAC、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探寻最佳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收治的126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予以早期康复治疗者归为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者归为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于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采用改良MAS对于偏瘫侧肢体痉挛程度、FMA对于运动功能,以及采用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的不同时间段MAS评分、治疗前FMA以及BI评分而言,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MA以及BI评分,较之对照组而言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较好的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案(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和腕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6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干预(32例)和治疗组:MRP(33例)。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12周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手和腕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和MBI值比对照组差异显著升高(P〈0.05)。结论 MRP可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和腕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39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干预(20例)和治疗组:常规康复干预+运动再学习疗法(21例)。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FMA和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疗法可明显的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用运动再学习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均为首次发病、在神经内外科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来我科进一步康复治疗者。两组均采用针灸、理疗、运动疗法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按照运动再学习方案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由同一位康复评定医师,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AS)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MAS积分和Barthel指数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运动再学习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点穴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点穴组40例予穴位按压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FMA)评分、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FMA、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点穴组FM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与对照组(P0.05)。结论:点穴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单一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药熏洗结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结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中药熏洗组(治疗组)30例和温水泡洗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促通技术康复训练。治疗10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偏瘫侧肩痛、关节活动度、水肿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结合促通技术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早期干预疗效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病程〈5周,能正常沟通,且合作。康复治疗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MRP+常规治疗,自然恢复组按常规治疗。采用饮水试验作为评定标准:1次5s内饮完温水30ml无呛咳为正常,饮水试验评定较前提高/〉2个级差者为临床疗效达标。结果康复治疗组饮水试验近期恢复正常率为60.0%,自然恢复组为38.5%,临床疗效达标率分别为73.33%和53.85%,组间对比,饮水试验近期恢复正常率及临床疗效达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P的干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视空间能力障碍测评和增强型体外反搏等综合康复方法对评价和治疗脑栓塞患者的效果。方法脑栓塞患者7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除此之外,还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器(气囊压力0.35~0.40 mPa.cm2)进行治疗,1次/d,每次1 h,14次为1个疗程,规律治疗4个疗程。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量化表和临床症状综合计分法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月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综合计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1);B组的改良BI指数较A组显著提高(P〈0.01);而且,B组的生存质量评定总分、精力、家庭角色、活动、情绪、自理能力、社会角色和上肢功能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A组。结论采用视空间能力障碍测评等方法能准确评价脑栓塞的疗效;综合康复方法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显著改善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6 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 0人 ,对照组 2 0人 ,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 ,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进行末经任何指导的自行锻炼。运动功能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测评 ,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经 90d治疗后 ,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明显程度改善 ,康复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运动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行走功能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至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功能和痉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表(FMA)、临床痉挛指数(CSI)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为68.2分高于对照组的59.5分,下肢FMA为33.1分高于对照组的26.7分,CSI为8.1分低于对照组的8.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下肢的运动功能,缓解下肢肌肉痉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分析比较运动再学习疗法和神经发育学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步态分析中的步态周期时间、双支撑时间、单支撑时间比率、步速、跨步长比YY率参数。结果:实验组各项步态参数均值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疗法相对于神经发育学疗法在治疗偏瘫步行能力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