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 HBoV)流行病学特征, 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16 91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和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oV,分析HBoV检出情况。结果 16 913例患儿中,HBoV阳性检出率为5.16%(873/16913例)。男性患儿HBoV阳性检出率为5.42%(573/10566例),女性患儿为4.73%(300/6347例),男性患儿HBoV检出率高于女性患儿(χ2=3.928,P=0.047)。<1岁、 ~3岁、~7岁以及≥7岁患儿的HBoV检出率分别为4.03%(325/7963例)、8.75%(401/4584例)、3.99%(134/3357例)、1.29%(13/1009例), 各年龄组HBo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75, P<0.01)。春夏秋冬四季HBo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6%(146/4341例)、 6.92%(295/4261例)、 6.88%(287/4172例)、 3.50%(145/4139例), 夏秋季患儿HBo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冬春季(χ2=93.801, P<0.01)。结论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呼吸道感染患儿HBoV检出率为5.16%, 幼儿HBoV检出率高, 男性患儿高于女性。夏秋季为HBoV感染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合理诊治ADV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35 52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AD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 529例患儿中,ADV总阳性检出率为1.24%(440/35 529)。男女儿童ADV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 vs 1.34%)。< 1岁、1岁~、3岁~、7~14岁组患儿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39%(71/18 002)、1.12%(103/9 191)、3.14%(201/6 398)、3.35%(65/1 938),ADV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P < 0.01)。春夏秋冬四季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5%(160/8 658)、2.20%(189/8 606)、0.30%(27/8 952)、0.69%(64/9 313),其中春季和夏季患儿AD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秋季和冬季(P < 0.01)。结论 苏州地区该组病例呼吸道AD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但与性别无关;春季和夏季节为ADV感染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5年对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8 197例儿童进行病毒病原学监测.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ADV抗原,同时收集2006 - 2010年苏州地区月平均气温、湿度、雨量、日照时间、风速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检验和逐步回归法研究ADV活性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006 - 2010年间,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ADV检出率为1.28%(105/8 197),年检出率分别为0.97%(16/1 646)、0.95%(16/1 682)、1.45%(21/1 444)、1.91%(36/1 883)、1.04%(16/1 542),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46,P = 0.046).ADV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夏季(2.73%),其次为春季(1.66%),冬季最低(0.45%)(χ2 = 45.47,P < 0.001).ADV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性(r = -0.36 ~ 0.39,P均< 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气温对ADV检出率有影响(P = 0.01).结论 ADV是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之一,其活性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5年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中流感病毒进行流行季节的监测和分析。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结合胶体金免疫技术对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流感病毒A、B型抗原检测(DFA同时也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病毒抗原);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反应对上述两法同时检出流感病毒A型者标本进行亚型鉴定;同时对确诊流感患儿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测定。结果746例标本共检出流感病毒58株,其中A型47株(H1亚型28株、H3亚型19株),B型11株(1株为A与B混合),总阳性检出率7.77%,与2001年(16.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感病毒与RSV等混合感染率为18.97%、与MP混合感染率为27.59%;2005年流感病毒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P〈0.05),高发年龄集中于3~7岁。结论2005年苏州地区儿童流感发病较稳定,10月份后优势株由H3亚型转为H1亚型;流感病毒易出现与MP、RSV混合感染现象;2005年苏州地区流感儿童发病以3岁以上女童占明显优势,与往年无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PCR)技术在住院儿童肺炎病原谱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230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用mPCR技术检测病原体, 同时采用传统方法检测病原体做自身对照。入院24 h内, 采集患儿的鼻咽拭子用mPCR方法行35项病原体核酸检测; 采集痰液行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 并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行8项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 采集静脉血用颗粒凝集法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230例肺炎患儿中男童136例(59.1%), 女童94例(40.9%), 平均年龄为(3.6±3.0)岁。mPCR方法检出前10位病原体依次为肺炎链球菌(17.0%)、 人腺病毒(13.9%)、 肺炎支原体(13.9%)、 人鼻病毒(10.0%)、 巨细胞病毒(10.0%)、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9.6%)、 人冠状病毒(9.6%)、 人博卡病毒(8.3%)、 人偏肺病毒(7.4%)以及大肠埃希菌(6.1%)。mPCR检测结果中, 3岁以下儿童中巨细胞病毒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3岁及以上儿童[(19.8% vs. 0, χ2=25.115, P=0.000)、 (10.3% vs. 1.8%, χ2=7.422, P=0.006)], 而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则显著低于3岁及以上儿童(5.2% vs. 22.8%, χ2=14.928, P=0.000)。mPCR方法的1种或1种以上病原体检出率、 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检出率、 病毒检出率、 细菌检出率及真菌检出率与传统方法比较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7% vs. 65.2%, χ2=10.353, P=0.001)、 (49.1% vs. 11.7%, χ2=75.941, P=0.000)、 (58.7% vs. 8.3%, χ2=131.350, P=0.000)、 (43.5% vs. 17.4%, χ2=36.964, P=0.000)、 (3.5% vs. 0.4%, χ2=4.080, P=0.043)]; 而mPCR方法的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与传统方法比较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9% vs. 50.0%, χ2= 68.874, P=0.000)。mPCR与传统方法之间相同病原检出的一致性欠佳(Kappa<0.5, P<0.05)。 结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呈多种病毒和细菌, 混合感染占半数。与传统检测方法比较, mPCR有助于早期识别肺炎病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5年对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8 197例儿童进行病毒病原学监测。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ADV抗原,同时收集2006—2010年苏州地区月平均气温、湿度、雨量、日照时间、风速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检验和逐步回归法研究ADV活性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006—2010年间,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ADV检出率为1.28%(105/8 197),年检出率分别为0.97%(16/1 646)、0.95%(16/1 682)、1.45%(21/1 444)、1.91%(36/1 883)、1.04%(16/1 542),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P=0.046)。ADV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夏季(2.73%),其次为春季(1.66%),冬季最低(0.45%)(χ2=45.47,P<0.001)。ADV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性(r=-0.36~0.39,P均<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气温对ADV检出率有影响(P=0.01)。结论 ADV是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之一,其活性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5~2006年温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7种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选择3970例ARI患儿。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8例,下呼吸道感染3662例。采集门诊患儿咽拭子及病房患儿的鼻咽分泌物,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V)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及腺病毒(ADV)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结果送检标本阳性1773例,阳性率44.7%,以RSV最高(36.2%)。病毒总检出率在性别间(χ^2=9.2P〈0.01)、年龄组间(χ^2=120.5P〈0.01)、疾病种类间(χ^2=101.3P〈0.01)及门诊、住院患儿间(χ^2=180.4P〈0.01)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RSV仍是温州地区2005~2006年ARI患儿的主要病毒病原,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对呼吸道病毒易感,且婴幼儿(尤其〈6个月)易感;住院患儿病毒检出率高,以毛细支气管炎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3156例住院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同时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1)3156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检出427例,阳性率为13.53%,其中女性患儿感染率高于男性(16.30% vs 11.70%, P<0.01)。(2)<1岁、1岁~、3岁~、6~14岁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出率分别为3.6%、12.5%、19.2%、24.4%(P<0.01),其中≥3岁者总检出率高于<3岁者(P<0.01)。(3)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出率不同,夏秋季节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9.18% vs 9.61%,P<0.01)。(4)427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患儿中,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 60例(14.1%),合并比例最高的呼吸道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呈全年散发,以夏秋季节多见,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高发,同时还存在混合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综合征(SRSN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APAAP法和ELISA法,分别对42例SRSNS患儿(活动期24例、缓解期18例)、20例肾炎性肾病、25例毛细支气管炎和19例健康对照儿童单个核细胞(PBMC)呼吸道病毒基因、病毒抗原及血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1)SRSNS患儿活动期组PBMC中呼吸道病毒基因、病毒抗原及血清病毒抗体检出率均高于RSNS患儿缓解期组、肾炎性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SRSNS患儿活动期组PBMC中呼吸道合细胞病毒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流感病毒。(3)SRSNS患儿病毒基因、抗原的表达检出率与激素应用无关,血清病毒抗体的检出率降低与激素应用有关。(4)病毒基因与病毒抗原检查结果有较好一致性(x^2=5.714,P<0.05)。结论 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活动期患儿PBMC中存在呼吸道感毒。  相似文献   

10.
内源性CO和NO与小儿哮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时血浆一氧化碳(CO)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哮喘患儿21例,2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分别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采静脉血测定血浆CO和NO水平。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浆CO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分别为1.66±035、1.06±0.12mg/L,t=7.26,P<0.001),缓解期CO降至正常水平(1.13±0.14mg/L,t=1.56,P>0.05);发作期哮喘息地血浆NO2/NO3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分别为32.8±3.9、29.3±0.28μmol/L,t=3.28,P<0.01),缓解期NO2/NO3水平亦降至正常水平(29.7±3.0μmol/L,t=0.39,P>0.05)。且哮喘患儿血浆CO和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5)。结论小儿哮喘发作期血浆CO和NO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患儿及正常儿童。内源性CO和NO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喘息综合征(PBPDWS)患儿的临床及肺功能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符合PBPDWS条件的患儿25例,另选取年龄一致、因喘息就诊的非BPD早产儿24例和足月儿26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患儿围生期情况,出生1年内喘息发作的频率、患下呼吸道感染的例数、接受住院治疗的例数,出生1年时的潮气肺功能;PBPDWS组患儿因持续、反复呼吸道症状,在出生6~12个月行肺部CT检查,分析其肺部CT特点,并与出生时肺部CT比较。结果3组患儿出生1年时身高与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BPDWS组最低,非BPD早产儿组次之,足月儿组最高[(70.40±3.48) cm、(74.50±1.87) cm、(77.92±3.01) cm,P=0.000;(7.97±1.04) kg、(9.51±1.15) kg、(10.38±1.47) kg,P=0.000]。3组患儿出生1年内喘息发作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89,P〈0.05),其中PBPDWS组最高,非BPD早产儿组次之,足月儿组最低[(7.4±1.8)次、(4.2±1.2)次、(3.4±0.6)次];出生1年内PBPDWS组下呼吸道感染18例,非BPD早产儿组9例,足月儿组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05,P〈0.05);出生1年内PBPDWS组接受住院治疗16例,非BPD早产儿组7例,足月儿组2例,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0,P〈0.05)。3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达峰时间比(tPF%tE)和达峰容积比(VPF%VE)2个反映阻塞功能障碍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PBPDWS组最低,非BPD组其次,足月儿组最高[(15.69±4.29)%、(20.63±1.90)%、(25.95±3.79)%;(19.13±3.16)%、(21.51±2.17)%、(28.02±4.84)%]。PBPDWS组患儿6~12个月时肺部CT主要表现:局限性肺气肿9例(36%),纤维条索影、网格状影和胸膜下三角形不透亮影20例(80%),支气管扩张6例(24%)(同一患儿病变非单一存在,常2、3种病变并存)。结论PBPDWS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潮气肺功能阻塞程度重,肺部CT具有特定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苏州地区儿童急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小儿肺炎病原学,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1月~2006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肺炎患儿,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其新鲜痰液,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细菌培养检测细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结果532例中360例痰标本检测阳性,总检出率为67.7%。其中单纯病毒感染178例(33.5%),单纯细菌感染23例(4.3%),单纯支原体感染50例(9.4%),单纯衣原体感染19例(3.6%),混合感染90例(16.9%)。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44%);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菌(4.7%)为主,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8%)和流感嗜血杆菌(1.9%)。结论病毒是苏州地区冬春季小儿急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其次是肺炎支原体、细菌、肺炎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则多见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混合感染在3岁以下尤其1岁以下小儿明显。  相似文献   

13.
90例儿童人博卡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采集84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拭子标本,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HBoV和其他6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分析HBoV阳性病例临床特征。结果:843例标本中检测出HBoV阳性90例(10.7%),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31例(15.5%),流感病毒(IFV)117例(13.9%),副流感病毒(PIV)84例(10.0%),鼻病毒(RV)55例(6.5%),冠状病毒(OC43)48例(5.7%),人类偏肺病毒(HMPV)33例(3.7%)。HBoV合并其他呼吸道感染者45例(50%),其中HBoV合并1种其他病毒感染者33例(37%),合并2种其他病毒感染者11例(12%),合并3种其他病毒感染者1例(1%)。伴喘息的患儿HBoV检出率高于不伴喘息的患儿(17.0% vs 9.2%,P<0.01)。HBoV阳性患儿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频咳、喘息和发热。HBoV阳性组与RSV阳性组中喘息发生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喘息发作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Hbo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不伴喘息发作患儿,提示HBoV可能是除RSV外另一种引起儿童喘息的呼吸道病毒。HBoV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存在着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及分析温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衣原体感染情况。方法本院2003年11月-2006年6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儿童共708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鼻咽部分泌物中的衣原体抗原,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临床疾病诊断及月份间的阳性检出率,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检测出衣原体抗原阳性52例(7.3%)。阳性检出率男性[6.9%(37/535例)]与女性[8.7%(15/173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59 P〉0.05);不同年龄组间阳性检出率以0.5-1.0岁组最高,1-3岁组最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炎患儿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3%、8.6%、6.5%;各月份阳性检出率以8月份最高,2月份和7月份最低。不同临床疾病诊断、年龄组及月份间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a〉0.05)。结论温州地区衣原体感染呈散发,无明显的集中流行特点,在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占一定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流感监测情况。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7322例因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住院患儿流感病毒感染资料。采用RT-PCR法进行流感病毒的检测,并进行A/H1N1及A/H3N2、B/Victoria及B/Yamagata的亚型鉴定。结果 (1)7322例住院患儿中,共检出流感病毒阳性742例(10.1%),2016—2019年各年分别为10.4%、8.6%、6.0%、15.2%。(2)流感病毒-A检出阳性率(6.7%)高于流感病毒-B(3.6%),以A/H1N1亚型最常见(45.0%),其他依次为B/Victoria(26.4%)、A/H3N2(19.1%)、B/Yamagata(7.5%),有4例A/H1N1+B/Yamagata混合感染、10例A/H3N2+ B/Victoria混合感染。(3) >3~5岁组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14.3%),其次是>1~3岁组(12.0%),流感病毒-B发病年龄[38.0(13.0,56.0)个月]大于流感病毒-A[16.0(7.0,38.0)个月](Z=-6.456,P<0.001)。(4)以冬季阳性检出率最高,占流感总检出率的54.9%,其次是春季(36.0%),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有一流行高峰。(5)流感病毒易发生混合感染(64.4%),最常见的混合感染病原是流感嗜血杆菌(21.2%),其次是肺炎链球菌(17.5%)和肺炎支原体(15.0%)。(6)95.8%的住院患儿流感合并肺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热(86.7%)、咳嗽(98.1%),其次是消化道症状(51.5%)。结论 流感病毒是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重要病原,以A/H1N1亚型最常见,不同年份、季节、月份及年龄流行的流感病毒亚型存在一定差异。>3~5岁年龄组最多,冬季发病率最高,以肺炎为主要疾病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和咳嗽,流感病毒易发生混合感染,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均未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16.
3岁以下肺炎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肺炎是小儿时期,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发展中国家,病原菌以细菌感染相对多见,而病原菌的分布则随着年代不同而发生变化。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3岁以下肺炎住院患儿的深部痰液的病原学种类及分布,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苏州儿童医院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 316 例肺炎患儿进行呼吸道深部吸痰,对其进行常见病原学检测,并分析比较。结果:316例患儿痰标本中,病原体检出率为60.8%,其中细菌检出率为51.3%,病毒总检出率为6.3%。细菌、病毒混合检出率为3.5%;细菌感染中以流感嗜血杆菌(14.6%)和肺炎链球菌(10.1%)为主;病毒感染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4.0%)和腺病毒(3.6%)为主。结论:苏州地区3岁以下儿童的肺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流感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其次是肺炎链球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人鼻病毒C型 (HRV-C)在呼吸道感染 (RTIs)住院患儿中的检出情况、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RTIs住院患儿1702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儿鼻咽深部吸取物1702份。采用RT-PCR法检测HRV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高分辨熔链曲线分析对HRV-C进行检测。结果 1702例RTIs患儿中,检出HRV感染244例 (14.34%),其中HRV-C型69例 (69/244,28.3%)。HRV-C混合感染率为61% (42/69)。HRV-C在每个月份均有检出,其中秋季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春、夏、冬三季 (P < 0.05);2~5岁患儿HRV-C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P < 0.05)。HRV-C感染致大叶性肺炎和哮喘急性发作的比例显著高于HRV-A/B感染 (P < 0.05);HRV-C感染所致中性粒细胞、CRP升高比例显著高于HRV-A/B感染 (P < 0.05),但在性别分布和其他临床表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HRV-C感染约占HRV感染的1/3,秋季高发,混合感染率高,以2~5岁患儿检出率最高,HRV-C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基本与HRV-A/B感染患儿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2岁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临床特征及病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2例2岁内BPD患儿再入院临床资料。结果 52例BPD患儿2岁内共137次再入院治疗,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 气促、 喘息、 紫绀及肺部干湿性啰音,>1~2岁较≤1岁再入院喘息发生率有显著升高(χ2=10.715,P=0.001)。呼吸道病毒检出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67.3%(33/49)、副流感病毒3型(PIV3) 22.4%(11/49)为主,细菌病原检出前3位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8.2%(31/110)、肺炎链球菌15.5%(17/110)、 流感嗜血杆菌8.2%(9/110),其中≤1岁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1~2岁以肺炎链球菌为主; 肺炎克雷伯杆菌药敏结果提示对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4.5%、 54.8%、7.1%,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噻肟、 阿莫西林耐药率分别为8.0%、 6.3%; 肺炎克雷伯杆菌在重症肺炎中检出率有显著升高。2岁内中位住院时间为8.0(7.0~12.0) d,77.4%(106/137)例次住院需吸氧治疗,其中21.7%(23/106)需使用呼吸机治疗,≤1岁与>1~2岁喘息患儿中静脉激素使用率分别为42.2%(27/64)、56.5%(13/23)。结论 BPD患儿2岁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中喘息发生率随时间推移有增加趋势,再入院病毒病原以RSV为主,细菌病原早期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肺炎链球菌随时间推移可能逐渐成为主要细菌病原,肺炎克雷伯杆菌所致肺炎其病情可能更重,其中产ESBL肺炎克雷伯杆菌占比例较高,临床可参考药敏试验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他啶,必要时选用美罗培南; BPD患儿再入院病情偏重,用氧率高,但静脉激素的使用率并未随喘息发生率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2岁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临床特征及病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2例2岁内BPD患儿再入院临床资料。结果 52例BPD患儿2岁内共137次再入院治疗,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 气促、 喘息、 紫绀及肺部干湿性啰音,>1~2岁较≤1岁再入院喘息发生率有显著升高(χ2=10.715,P=0.001)。呼吸道病毒检出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67.3%(33/49)、副流感病毒3型(PIV3) 22.4%(11/49)为主,细菌病原检出前3位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8.2%(31/110)、肺炎链球菌15.5%(17/110)、 流感嗜血杆菌8.2%(9/110),其中≤1岁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1~2岁以肺炎链球菌为主; 肺炎克雷伯杆菌药敏结果提示对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4.5%、 54.8%、7.1%,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噻肟、 阿莫西林耐药率分别为8.0%、 6.3%; 肺炎克雷伯杆菌在重症肺炎中检出率有显著升高。2岁内中位住院时间为8.0(7.0~12.0) d,77.4%(106/137)例次住院需吸氧治疗,其中21.7%(23/106)需使用呼吸机治疗,≤1岁与>1~2岁喘息患儿中静脉激素使用率分别为42.2%(27/64)、56.5%(13/23)。结论 BPD患儿2岁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中喘息发生率随时间推移有增加趋势,再入院病毒病原以RSV为主,细菌病原早期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肺炎链球菌随时间推移可能逐渐成为主要细菌病原,肺炎克雷伯杆菌所致肺炎其病情可能更重,其中产ESBL肺炎克雷伯杆菌占比例较高,临床可参考药敏试验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他啶,必要时选用美罗培南; BPD患儿再入院病情偏重,用氧率高,但静脉激素的使用率并未随喘息发生率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儿童呼吸道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9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61例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同时检测CVB-Ag和CVB-IgM,结果发现阳性者94例,其中CVB-Ag阳性率30.43%(49/161),CVB-IgM阳性率45.96%(74/161),29例两者均阳性。3组平均发病天数分别为4.2±2.5、15.7±8.2和8.1±3.2,前组分别与后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和P<0.05)。结果表明,CVB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将CVB-Ag和CVB-IgM联合检测,可提高CVB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