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济南地区2015年百日咳在迁延性咳嗽患儿中的流行情况,提高临床医生对百日咳的认识。方法 纳入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迁延性咳嗽患儿,行百日咳血清抗体及PCR检测,分析百日咳患儿的年龄、疫苗接种情况、季节分布、临床特点和预后等。结果 3 068例迁延性咳嗽患儿中,符合百日咳临床诊断657例(21.4%),其中百日咳血清抗体和(或)PCR诊断545例(83.0%)。0~3月龄247/1 093例(22.6%),~1岁199/1 055例(18.9%),~7岁168/846例(19.8%),~14岁43/74例(58.1%),~14岁患儿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百日咳和非百日咳病例完全疫苗接种率~1岁分别为45.7%(91/199)和72.7%(622/856),~7岁分别为73.2%(123/168)和97.0%(658/678),百日咳和非百日咳病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岁百日咳和非百日咳病例完全疫苗接种率相近(41/43 vs 29/31)。百日咳PCR检测阳性545例,同时血清抗体阳性372例。百日咳病例数从5月份开始升高,7~9月份维持高水平,10~12月份逐渐下降。29例0~3月龄百日咳患儿家庭成员有临床症状,其中9例及其家长同时血清抗体或PCR检测阳性,6例血清抗体或PCR检测阳性家长其孩子符合百日咳临床诊断。657例临床诊断百日咳患儿中,215例(32.7%)伴喘息,298例(45.4%)伴发热。114/657例住院治疗,6例(0.9%)死亡,死亡原因为百日咳脑病3例、窒息1例、心力衰竭1例、不能脱离呼吸机1例。结论 2015年济南地区迁延性咳嗽患儿中百日咳诊断率高,尤其是7~14岁儿童,且有一定的季节流行趋势,将疫苗接种提前及加强学龄前复种有助于百日咳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儿童百日咳临床特征及重症百日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为检测中心,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确诊的114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病原感染,分为单纯百日咳组73例,混合感染组41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百日咳组100例,重症百日咳组14例。组间进行单因素比较,同时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百日咳的危险因素。结果 (1)百日咳好发于秋冬季共66例(62.2%)。患儿以≤6月龄为主,共79例(69.3%)。未免疫89例(78.1%),免疫25例(21.9%)。(2)单因素分析比较得出,混合感染组较单纯百日咳组更易出现血氧下降、三凹征、发热、肺部湿啰音(P<0.05);重症组中有早产史、咳嗽后青紫、三凹征、发热、肺部湿啰音、肺炎和混合感染患者占比高于普通组(P<0.05);混合感染组、重症组较单纯百日咳组、普通组住院时间更长(P<0.05);重症组白细胞峰值较普通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峰值高是重症百日咳的危险因素(OR=1.096,P<0.05)。(3)114例确诊患儿均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0例(8.8%)患儿在病程7 d内用药,33例(28.9%)在病程8~14 d用药,余均>病程14 d用药,其中5例重症患儿>病程21 d用药。(4)≤4月龄的重症百日咳患儿易并发肺炎、百日咳脑病、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其中8例患儿行有创通气治疗。经积极治疗,1例患儿死亡,余均好转出院。结论 ≤6月龄、未免疫的小婴儿百日咳发病多见,常需住院治疗,小月龄的百日咳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合并感染、延迟用药可能会加重百日咳病情,延长住院时间。监测血白细胞峰值有助于病情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百日咳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百日咳鲍特菌聚合酶链反应确诊为百日咳的17例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儿中,男8例、女9例,早产儿2例,发病日龄15~27 d。13例患儿有咳嗽患者接触史,4例早期有鼻塞、流涕等症状,5例有典型痉挛性咳嗽,1例咳嗽伴有鸡鸣样回声,6例咳嗽剧烈有面色通红,7例咳嗽剧烈时伴口唇发绀,2例住院前曾出现全身青紫,7例咳嗽后有吐奶,3例有发热。15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为(12.57~79.63)×109/L,淋巴细胞比例为45.1%~75.2%。百日咳PCR拷贝数为7.12×10~2~1.04×10~8/m L。17例患儿均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均有明显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有明确咳嗽患者接触史、出现阵发性咳嗽,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并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新生儿需警惕百日咳可能,应及早行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百日咳样咳嗽患儿的肺功能特点。方法 收集95例百日咳样咳嗽住院婴幼儿病原学及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资料,并与67例健康婴幼儿(正常对照组)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资料比较。百日咳样咳嗽患儿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百日咳组(17例)、病毒感染组(23例)、结核感染组(6例)、支原体感染组(9例)、其他细菌感染组(8例)以及病原体未明组(32例)。结果 95例百日咳样咳嗽患儿中,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5例(16%),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0例(32%),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2例(2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百日咳样咳嗽患儿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F% tE)和达峰容积比(vPF% vE)均显著降低(均P < 0.05)。结核感染组和支原体感染组潮气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5)。除结核感染组外,各病原体感染组tPF% tE和vPF% vE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 0.05)。百日咳组tPF% tE和vPF% vE显著低于其他病原体感染组(均P < 0.05)。结论 百日咳样咳嗽患儿肺功能多有异常;百日咳杆菌感染的患儿肺功能损害最重;潮气呼吸肺功能测试可为百日咳样咳嗽患儿病原体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百日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6年收治的29例新生儿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儿中仅1例有明确百日咳患者接触史。临床表现有阵发性咳嗽29例(100.0%),咳嗽后呕吐22例(75.9%),痉挛性咳嗽伴青紫16例(55.2%),鸡鸣样回声7例(24.1%),呼吸暂停4例(13.8%)。15例患儿(51.7%)深部痰培养阳性,共培养出其他病原菌16株;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4株。所有患儿均采用阿奇霉素或克林霉素治疗,痊愈19例,好转出院8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新生儿百日咳传染源隐匿,往往无明确百日咳接触史;临床以阵发性咳嗽为主,少有鸡鸣样回声;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者不能完全除外新生儿百日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百日咳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及时诊治、减少重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4例百日咳住院婴幼儿临床资料,按收治病房分为普通组及ICU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进入ICU治疗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4例中普通组106例,ICU组38例;男69例,女75例;中位年龄2月龄,<3月龄的ICU病例32例(84.2%,32/38)。102例患儿未接种白喉-破伤风-百日咳(DTP)疫苗。最常见症状为咳嗽(99.3%),其次是发绀 (45.1%)、发热(31.9%)和气促(27.8%)。最常见并发症为肺炎(70.1%),其次是呼吸衰竭(24.3%)、脓毒性休克(10.4%)、胸腔积液(9.7%)和肺动脉高压(9.0%)。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WBC)和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其中19例WBC>50.0×109/L。入ICU患儿占26.4%(38/144),总体病死率9.0%,ICU组病死率34.2%。百日咳患儿进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WBC>30.0×109/L;气促,呼吸>70 次/min(≤1岁),>60次/min (>1岁);心率>180次/min(≤1岁),>160次/min (>1岁);发绀和血氧饱和度<0.90。结论 重症百日咳患儿主要发生在<3月龄的婴幼儿。WBC>30.0×109/L;气促,呼吸>70 次/min(≤1岁),>60次/min (>1岁);心率>180次/min(≤1岁),>160次/min (>1岁);发绀和血氧饱和度<0.90是百日咳患儿进入ICU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关注百日咳患儿以上特征,早期识别重症,尽早进入ICU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儿童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种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住院的491例诊断百日咳综合征患儿的病原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1例中,病原检测阳性患儿共369例,阳性率75.15%。(1)病毒检出阳性239例(48.7%),常见病毒分别为呼吸道合胞病毒163例(68.2%)、副流感病毒-Ⅲ 66例(27.62%)。(2)细菌检出阳性169例(34.4%),最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71例,42.01%)。(3)检出沙眼衣原体36例(7.3%),肺炎支原体25例(5.1%)。(4)混合感染共104例(21.18%),病毒合并细菌感染最常见,为62例(59.62%),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率最高(42例,39.62%)。结论 百日咳综合征由多种病原感染所致,以病毒感染为主,病毒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居首位,其次是副流感病毒-Ⅲ;细菌感染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沙眼衣原体主要集中在<3月龄患儿;混合感染以病毒并细菌感染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百日咳脑病患儿的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发现2例发病年龄均在3月龄内,其中1例有咳嗽患者接触史,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均未见感染病灶,2例惊厥发作均发生于病程的2~3周,病程第5~7周脑电图(EEG)存在爆发抑制改变,病例1使用托吡酯片+左乙拉西坦后,改善脑电情况;病例2最终使用托吡酯片+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后,改善脑电情况。文献分析后认为,百日咳脑病多见于未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小月龄婴儿,多数因接触咳嗽家属后发病,其惊厥发作与脑电改变无关,文章发现托吡酯片能有效控制发作,同时联合其他抗发作药物显示脑电改善。  相似文献   

9.
百日咳疫苗接种对婴幼儿百日咳临床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百日咳疫苗接种对婴幼儿百日咳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同百日咳疫苗接种状态的百日咳婴幼儿临床表现及外周血细胞水平的差异。结果 共入组1 083例<3岁百日咳患儿,其中未接种组551例,接种组532例;发病年龄<3月龄392例,含未接种372例,接种20例;≥3月龄691例,含未接种179例,接种512例。未接种组住院时间长于接种组(P < 0.05),呼吸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接种组(P < 0.05)。≥3月龄未接种组重症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接种组(P < 0.05);重症肺炎的发生率在0剂次组最高(10.6%), 4剂次组最低(1.2%)。在101例重症肺炎患儿中,未接种组占比79.2%(80例),仅21例(20.8%)发生在4个不同剂次接种组。≥3月龄患儿中,未接种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接种组(P < 0.05)。结论 百日咳疫苗接种可有效降低百日咳患儿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呼吸道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银川地区持续性咳嗽儿童百日咳博德特菌感染现状及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银川地区≥2岁健康儿童292例为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年龄≥6岁持续性咳嗽儿童157例作为可疑百日咳组,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儿童血清特异性百日咳博德特菌毒素IgG抗体(PT IgG),可疑百日咳组患儿留取鼻咽拭子进行百日咳博德特菌多重PCR检测及分离培养。结果在可疑百日咳患儿中百日咳博德特菌感染率为2.6%(4/157),其中6~8岁组为1.6%(1/63),~10岁组2.8%(1/36),~12岁组2.5%(1/34),~14岁组4.2%(1/2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7,P<0.05)。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PT IgG平均几何浓度(GMC)为1.3 FDA-U/ml,其中2~4岁组为2.5 FDA-U/ml,高于其他年龄组(H=25.6,P<0.01),~14岁正常对照组儿童中PT IgG>30 FDA-U/ml者占12.5%,和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6,P>0.05)。结论百日咳博德特菌感染仍是银川地区持续性咳嗽儿童病因之一。由于本地区健康儿童中百日咳保护性抗体水平较低,有必要增加百日咳疫苗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1.
换血治疗婴儿重症百日咳合并高白细胞血症1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热痉挛性咳嗽,大部分预后良好,少部分并发重症肺炎、百日咳脑病、高白细胞血症、肺动脉高压,预后不良,甚至死亡。有研究者认为出现以上严重并发症,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NICU/PICU)治疗的病例即为重症百日咳病例[1]。目前,对于具有明显高白细胞血症的重症百日咳患儿,较为推荐的降白细胞措施即为换血治疗,但国内相关报道较少。2018年1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首次报道采用换血治疗1例6月龄的重症百日咳女婴,但该患儿在接受换血术前已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2]。我院NICU收治1例30日龄的百日咳男性患儿,合并明显的高白细胞血症,经换血治疗,白细胞明显下降,效果理想,患儿好转出院。结合国内外已有百日咳合并高白细胞血症及换血治疗的相关文献,将本病例报告如下,以期加深儿科医师对换血疗法的认识,为伴发高白细胞血症的重症百日咳患儿的救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可疑百日咳住院患儿进行痰百日咳博德特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共有19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19例(60.4%)百日咳博德特菌PCR检测阳性,78例百日咳检测阴性的标本中,其他病原检测阳性者37例,其中鼻病毒14例(37.8%),肺炎支原体14例(37.8%),博卡病毒4例(10.8%),副流感病毒3型3例(8.1%),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2.7%),流感嗜血杆菌1例(2.7%)。百日咳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咳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并发症及肺部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组男性患儿的比例(57.1% vs. 35.3%)、白细胞计数[(18.83±11.54)×109/L vs. (12.46±6.01)×109/L]、淋巴细胞计数[(10.62±8.48) ×109/L vs. (6.54±5.13×109/L]明显高于类百日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临床初步区别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中百日咳患儿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142例百日咳婴幼儿进行呼吸道病原学分析.采用气管插管结合负压吸引方法采集痰液标本,提取细菌DNA后,经双重PCR方法检测百日咳杆菌.痰液标本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及嗜血巧克力平板进行其他病原的培养.部分呼吸道病毒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 142例百日咳杆菌PCR检测阳性患儿中,有40例患儿诊断合并肺炎,其中≤3月龄组和3~6月龄组除感染百日咳杆菌外,合并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杆菌较为多见,6~19月龄组合并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较为常见.117例进行了痰培养.培养结果显示正常菌群33例;阳性84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大肠埃希菌9株,鲍曼不动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各7株,流感嗜血杆菌4株,肺炎链球菌、产气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各3株,溶血葡萄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卡他莫拉菌各1株.24例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结论 百日咳患儿较易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且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百日咳合并肺炎患儿中,小于6月龄组以合并肺炎克雷伯菌为主,6~19月龄组以合并肺炎支原体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重症腺病毒肺炎(severe adenovirus pneumonia,SAP)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125例SAP患儿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根据是否发展为BO将患儿分为BO组和非BO组,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24月龄80例(64%);热峰≥39℃者115例(94.3%),热程≥10 d者89例(72.9%);气喘82例(65.6%);单纯腺病毒感染35例(28%),72%的患儿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MP)40.8%,细菌35.2%];并发呼吸衰竭32例(25.6%),肺外并发症以循环系统(36%)和消化系统并发症(22.4%)多见。实访122例SAP患儿,53例(43.4%)最终发展为B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衰竭和合并MP感染是SAP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 SAP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为高热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患儿存在喘息,混合感染率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衰竭、 心功能不全、 肝功能损害和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和合并MP感染是SAP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百日咳是儿科常见的传染病,新生儿百日咳也时有发生,且病情重,并发症多。如何及早有效消除痉挛性咳嗽是治疗的关键。从70年代起开始用β受体激动剂治疗痉咳,取得良好效果,我科应用羟甲叔丁肾上腺素(Salbutamol)治疗2例重症新生儿百日咳患儿取得满意疗效。例1.女婴,14日龄。以痉咳伴青紫入院。咽拭子培养出百日咳杆菌。入院后予红霉素治疗,同时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百日咳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婴幼儿百日咳25例病死病例(死亡组)及80例同期收治的重症存活病例(存活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组男性5例(20.0%),中位发病日龄77天,20例(80.0%)未接种百日咳疫苗;存活组男性47例(58.8%),中位发病日龄83天,63例(78.8%)未接种疫苗。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男性少、痉挛性咳嗽发生率低、肺实变(或肺不张)发生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增多更显著、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使用丙种球蛋白比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使用丙种球蛋白(OR=0.03、0.03)为重症百日咳死亡的保护因素,WBC最高值高、肺动脉高压(OR=1.10、13.31)为死亡的危险因素,有痉挛性咳嗽患儿死亡概率更小(OR=0.02)。预测死亡的WBC最高值的最佳临界值为55.37×10~9/L,AUC=0.83(95%CI:0.73~0.93)P0.001。结论未接种疫苗、高WBC血症、肺动脉高压明显增加婴幼儿重症百日咳的病死率,使用丙种球蛋白、早期换血减轻高WBC血症可能改善其预后,慎用激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19例2022年1月28日至3月3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儿童的临床资料。 结果 19例患儿中,男性7例(37%),女性12例(63%);年龄0.5~16.0岁,中位年龄为2岁1个月,以婴幼儿(≤3岁)多见(53%)。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11例(58%),接种者8例(42%)。3例(16%)有基础疾病史。19例患儿均有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史,其中母婴看护机构聚集性发病10例(53%)。临床表现为轻型13例(68%),普通型6例(32%),无重型病例。最常见症状为咳嗽(100%)和发热(63%)。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84%)及淋巴细胞计数多正常(68%)。患儿的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无明显异常。6例(32%)胸部CT有明显肺炎征象。19例患儿均给予对症治疗,12例(63%)雾化吸入干扰素α。所有患儿治愈出院。 结论 儿童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例以婴幼儿多见,症状轻,预后良好。患儿多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史,应重视母婴看护中心等婴幼儿集中场所的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新生儿百日咳的临床特点和致病株的耐药性。方法 分析7 例新生儿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Etest 方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7 例患儿中,6 例患儿的母亲或祖辈有持续10 d 以上的咳嗽,其中4 例患儿的家庭成员中,≥ 3 人咳嗽。患儿早期均有鼻塞、轻咳症状,5 例在病程4~7 d 出现典型痉挛性咳嗽;5 例口唇青紫,4 例有呼吸暂停,3 例有屏气发作,仅2 例有发热表现。可见程度不一的鼻扇、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分离株中5 株在红霉素纸片周围没有形成抑菌环,Etest 检查显示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克林霉素对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256 mg/L。结论 对于有呼吸道症状,且曾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的新生儿应警惕百日咳的可能,应详问流行病学史,并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在百日咳病原菌中已很常见。  相似文献   

19.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28例小儿肺炎患儿和20例健康幼儿对照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结果显示肺炎患儿血清IL-4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IL-4水平也增高;伴有喘息与无喘息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IL-4在小儿肺炎的抗感染免疫以及喘息的发病机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53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百日咳组)与同期314例咳嗽住院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免疫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百日咳鲍特菌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收集两组患儿疫苗免疫、可疑患者接触史及住址分布的信息行百日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对两组患儿进行23项典型临床指标比较,结果百日咳组患儿仅10项典型临床指标不同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儿并发症中,仅百日咳组心肌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百日咳组患儿血清球蛋白、Ig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百日咳组患儿百白破联合疫苗未免疫、未及时免疫及可疑患者接触史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疫苗未免疫、未及时免疫、可疑患者接触史是百日咳感染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百日咳患儿常不具备典型的临床特征,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百日咳鲍特菌DNA有助于不典型百日咳患儿的早期诊断。婴幼儿应及时进行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并与可疑患者做好隔离防护,降低百日咳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