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丝引导技术在高位胆道梗阻内镜下选择性胆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4例经ERCP诊治的高位胆道梗阻患者,乳头部胆管插管成功后应用导丝直通法、导管导丝法、乳头切开刀法、导管导丝+导丝弯曲法、导丝α及反α结袢法、导丝旋转法、导丝直通联合取石球囊法及多孔导向导管法等多种导丝引导方法进行选择性胆管深插管,使其通过胆管狭窄段,进入目标胆管。观察插管效果。结果336例高位胆道梗阻患者顺利完成超选择性目标胆管插管,随后完成相应内镜下治疗,总成功率为97.67%。所有患者在插管过程中无合并胆道出血及穿孔等病例。结论高位胆道梗阻内镜下选择性胆管插管中不同导丝引导方法可以提高微创诊疗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导丝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在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导丝引导进行经鼻气管插管在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自制导丝进行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术以来共抢救急性呼衰患者120例,涂抹石蜡油经鼻腔插入,在喉镜引导下进入声门2-3cm,将气管导管套入导丝并沿其插入气管内,取出导丝,气囊充气。结果120例患者均在1~3min内顺利插管到位,即时进行吸痰通畅呼吸道,所有患者均达到即时通畅呼吸道进行人工通气目的以及长时间置管的要求,较少并发症发生,耐受及安全性能良好。结论采用导丝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术能在任何紧急情况下快速、便捷、安全地建立人工气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桡动脉无鞘技术进行普通7F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入选3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普通6F桡动脉鞘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后再沿造影导管送入长260cm,直径0.035英寸普通J型导丝至升主动脉;撤出造影导管和桡动脉鞘,保留260cm的长导丝在桡动脉内。往100cm长的7F指引导管内送入110cm长的6F猪尾巴导管,猪尾巴管头端突出于指引导管头端外形成组件;沿着260cm的导引导丝,将导管组件通过皮肤切口送入桡动脉,保留导丝调整指引导管到靶病变冠脉口。结果 30例单支血管病变2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三支血管病变22例;合并左主干病变3例。指引导管均成功通过桡动脉,到达靶冠状动脉开口,完成介入治疗后撤出指引导管。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无桡动脉闭塞。结论采用无鞘技术经桡动脉行7F普通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导引导丝对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成功行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38例,按照采用不同导引导丝分为两组:A组(119例)采用普通J型交换导丝,B组(119例)采用泥鳅交换导丝。比较上述两种导丝的通过性、支撑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泥鳅交换导丝通过性明显好于普通 J 型交换导丝,肘关节通过率(98.3%比87.4%)、头臂干通过率(100%比96.2%)明显高于普通J型交换导丝(P<0.01或<0.05)。普通 J 型交换导丝的导丝支撑转动导管力明显优于泥鳅交换导丝,左冠脉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泥鳅交换导丝(98.3%比89.1%,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冠脉造影导丝应首选普通J型交换导丝,不能通过时改用择泥鳅导丝。  相似文献   

5.
对于复杂病变,尤其是CTO病变、迂曲弥漫病变,微导管可以提供主动支持力、方便交换导丝,逐渐被大家认可和应用.与既往的"nanto"法相比,连接Extension冠状动脉导丝,相对延长导丝长度,可以安全、便捷撤除微导管,避免撤除时出现导丝移位、穿孔、撕裂血管等并发症.原位交换不同硬度的导丝或尖端重新塑形,可增加导丝通过病变的概率.回顾性分析首钢医院Extension冠状动脉导丝和微导管联合治疗的36例复杂病变,观察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导丝通过闭塞病变而球囊不能通过是导致PCI失败的最常见原因,约占CTO病变PCI患者的10%[1]。解决方法包括更换更强支撑力的指引导管、应用子母导管技术、球囊锚定技术、Tornus导管和斑块旋磨技术等[2-7]。更换支撑力更强的指引导管需导丝重新通过闭塞病变;子母导管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管腔直径足够大,且有损伤冠状动脉的风险[8];边支球囊锚定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有直径≥2 mm的分支血管;Tornus导管能提供更强的推送力和通过能力,但费用较高[9];而斑块旋磨技术主要用于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导丝操控性较差,有时不能再次通过闭塞病变。Hu等[10]报道的“wire-cutting”技术,主要针对于导丝能够通过而球囊不能通过的CTO病变。即在两根导丝通过病变后,沿其中一根导丝送入球囊至闭塞病变近段斑块纤维帽处,高压扩张压迫并行导丝,然后短促而快速回撤被压迫的并行导丝切割斑块。该方法操作过程中存在指引导管深插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和导丝断裂风险。笔者原创性提出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seesaw balloon-wire cutting technique)(图1),并通过以下2例报告介绍该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时,右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迂曲导致导丝、导管不能顺利通过的处理方法。方法入选2013年—2017年1月我院60岁以上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1 256例次,对导丝、导管不能一次顺利到达主动脉根部的病人,采取自行研究的利于导丝、导管顺利通过的办法进行处理。结果 1256例次病人中,穿刺成功1 229例次,1 016例次(82.67%)一次顺利通过,213例次导丝或导管不能一次顺利通过,其中104例次因右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迂曲不能一次顺利到达。通过采取自行研究的综合处理方法,104例次因右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迂曲导致导丝、导管不能一次顺利通过的病人,成功通过98例次,导丝、导管置入成功率提升,且无相关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右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迂曲的老年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采取自行研究的利于导丝、导管顺利通过的方法,能够提高导丝、导管通过率,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亲水涂层导丝硬头支撑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月2 643例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322例在使用共用导管选择右冠状动脉开口困难时应用亲水涂层导丝硬头支撑的方法,305例顺利完成选择性右冠脉造影,有效率达95%,最终使公用导管一次完成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为90%.结论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使用共用导管时应用亲水涂层导丝硬头支撑是一个有效且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插管困难或胆、胰管严重狭窄时,应用导丝可提高诊断及治疗性ERCP的成功率。各种不同用途及性能的导丝不断出现。本文就各种导丝的特性及其在ERCP中的应用原则简述如下。 1 标准导丝:最常用,有长280、400、480 cm,直径0.018、0.025、0.035、0.038时多种。头部可弯曲,不容易损伤组织。外覆特氟隆膜,有一定硬度和表面摩擦力,有利于引导支架通过狭窄处。缺点:①由于有摩擦力可能使导管更换困难;②导丝头部不可调;③过度用力推拉导丝或抬角器抬举过高时,导丝容易缠结;④电绝缘性不好,电切时要退出导丝。 2 V型标记示踪导丝:直径0.035时,长260和480 cm,有标准型和头部加硬型,后者有利于导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塑型导丝在逆向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性病变(CTO)中通过侧支循环及闭塞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8例因血管条件不佳或闭塞段较长正向开通CTO病变失败的患者。分别穿刺双侧股动脉,植入7F鞘管,正向指引导管内采用Runthrough导丝携带130cm微导管于闭塞段处备用,逆向指引导管内采用Runthrough导丝携带150cm微导管至侧支循环内,藉由逆向微导管,分别采用普通软导丝或SION black预塑型导丝尝试通过侧支循环,直至进入靶血管远段真腔内,前送逆向微导管至闭塞段,分别交换为普通硬导丝或Gaia系列预塑型导丝直至成功逆向通过CTO闭塞段,采用微导管对接技术或内膜下寻径技术(CART),促使正向Runthrough导丝至CTO远段真腔内,后续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结果:在18例患者中,SION black及Gaia预塑型导丝表现出良好的通过侧支循环及穿刺闭塞段的能力,减少了手术及曝光时间,术后患者无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SION black及Gaia系列预塑型导丝与非预塑型导丝相比,在通过侧支循环所用时间及闭塞段通过率上均有优异的表现,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应广泛应用于今后逆向开通CTO病变的PCI手术中。  相似文献   

11.
风湿性心脏病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伴大量返流,交界性逸搏伴心室夺获,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见右房非常巨大,导丝无法跨过三尖瓣,改用多功能导管使用右心导管操作手法,成功将导管送入右室,交换导丝,将长J形导丝(2m)送入左下肺动脉避免操作中导丝脱出,在室间隔部植入3830电极。  相似文献   

12.
王勃  黄毅  毛晓辉  吴璇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638-163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弹性导丝分割加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在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新住院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在全身抗痨治疗基础上加用弹性导丝分割加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对照组(50例)在全身抗痨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治疗。结果治疗组胸液消失天数为(5.6±1.2天),胸膜肥厚程度为(1.11±0.38 mm),排出胸液量为2367±418 ml,明显好于对照组(12.8±3.7天、1.82±0.29mm,2768±1177 ml,P<0.05)。胸膜粘连发生率治疗组为12%(6/50),明显高于对照组[38%((19/5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弹性导丝分割加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PTCD与ERCP对接术--微创胆道治疗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十二指肠镜的发展及其相关器械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进步,使胆道微创治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仍有一部分病人由于各种原因致使ERCP插管不成功.从而使以ERCP插管成功为基础的胆道微创治疗无法进行。为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常规ERCP插管失败的病例尝试先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导入导丝.并使导丝经总胆管自十二指肠乳头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再在十二指肠镜下将导丝拉出.在体外实现造影导管和导丝的对接.并将造影导管沿导丝推入总胆管.或在十二指肠镜下用造影导管与导丝直接对接.并沿导丝插入胆管.即PTCD与ERCP、对接术.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采用这一技术可以使造影导管进入绝大多数ERCP插管失败病例的胆管.使这一部分患者胆道微创治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li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点.南于CTO解剖结构上的特点,采用常规正向导丝技术的手术的成功率多在50%~60%.对部分经正向导丝无法成功的病例,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逆向导丝操作技术非常复杂,还没有被广泛采用.本文介绍对CTO患者经桡动脉单导管逆行导丝技术行PCI成功一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右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诊疗时,右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迂曲导致导丝、导管不能顺利通过的处理方法。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184医院60岁以上患者行PCI诊疗1 256例次,穿刺成功1 229例次,对于导丝、导管不能一次顺利到达主动脉根部的患者,采取自行摸索的一系列方法进行处理,并归纳出有利于导丝、导管通过的办法。结果通过我们采取的综合处理方法,对于104例次因右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迂曲导致导丝、导管不能一次顺利通过的患者,成功通过98例次,导丝、导管置入成功率提升了7.97%(98/1229),并没有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结论对右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迂曲的老年患者行PCI诊疗,采取我们的一些方法,能够提高导丝、导管通过率,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减少血管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导丝技术在ERCP操作中的应用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丝技术在ERCP操作中的应用技巧.方法:随机选取需要进行ERCP手术操作的不同病因的126例患者,对乳头部插入困难者采用导丝引导插管;运用直接插入法、借助导管法、借助切开刀法、借助球囊法、导丝头端塑形法进行胆管的选择性插管;调整导丝的位置和角度使其通过胆管的狭窄段;采用“对吻法”对已行T管插管或PTC术的患者进行插管.结果:使用ERCP导丝新技术,胰腺炎的发生率为3.96%(5/126),而使用常规的ERCP技术发生率为8.0%(16/150),胰腺炎并发症明显下降(t=1.94,P<0.05).使用导丝新技术对不同疾病的126例完成的造影成功率为96.0%,治疗成功率为91.3%,而使用常规的ERCP技术150例造影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6.0%(129/150)、79.3%(119/150),提示造影成功率和治疗成功率均有明显提高(t=2.28,P<0.01;t=2.79,P<0.01).巧妙地运用导丝技术可以起到提高乳头部插管成功率、导管超选进入目标胆管、通过胰胆管狭窄或梗阻部位等作用,还可以采用对吻法导丝技术使难度较大的ERCP操作得以完成.结论:有意识地、巧妙地运用导丝技术可以提高ERCP操作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压力导丝测定冠脉内压力,计算心肌部分血流储备(FFRmyo)指导冠脉内支架优化置入及判定治疗效果。方法 介入治疗前经导引导管送压力导丝进入靶血管,使其传感器位于病变近端,使该处导管与压力导丝记录的压力相等,然后送压力导丝通过病变使传感器位于病变远端。同时记录导管和导丝压力,导丝测得的狭窄远端血管内的平均压与导管测得的主动脉的平均压比值即FFRmyo,介入治疗后再次重复测定腺苷最大扩张冠脉后的FFRmyo。此项新技术限于设备国内仅极少数单位应用于临床。结果 本首例患应用此技术,介入前测得的FFRmyo为0.74,释放支架至病变处,冠脉内注入腺苷诱发最大充血相并持续记录压力及计算FFRmyo为0.98。结论 压力导丝可更客观地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指导支架优化置入及判定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胸腔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对肺内无活动性结核的单纯结核性胸膜炎并中量以上胸腔积液者,采用胸腔内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预防胸膜肥厚和包裹粘连,效果较为满意。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我院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28例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21-79岁,平均38岁。1.2材料与方法胸腔内置管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单腔),先经B超、胸透定位,常规消毒、麻醉,持中心静脉穿刺针缓慢刺入胸腔内,回抽出胸水,将导丝沿中心静脉穿刺针送入胸腔内约15-20mm左右,拔出穿刺针,保留导丝,将中心静脉导管套入导丝缓慢经皮肤送入胸腔约15mm左右,拔出导丝,用调节夹关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采用主动脉外置导丝的新方法处理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并与常规PCI方法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方法处理组和主动脉外置导丝组.常规处理组采用标准PCI术式,外置导丝组在导引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开口前,将1根导丝送至主动脉外置,其余操作同标准PCI术.统计两组所用导引导管数最、导丝数量、X线曝光时间、PCI总时间、对比剂剂最、压力嵌顿次数、恶性心律失常次数和手术失败例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处理组导引导管数为(2.3±1.1)根,外置导丝组为(1.3±0.5)根,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使用导丝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处理组(2.0±1.1)根,外置导丝组(2.2 ±0.4)根,P>0.05].与常规处理组比较,外置导丝组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常规处理组(18.8 ±6.9)min,外置导丝组(14.2 ±5.7)min,P<0.01],缩短PCI总时间[常规处理组(31.2±8.1)min,外置导丝组(20.1±4.5)min,P<0.01],减少对比剂用量[常规处理组(193.5±25.4)ml,外置导丝组(130.6±32.8)ml,P<0.01],术中出现嵌顿的次数明显减少(常规处理组19例次,外置导丝组2例次,P<0.01).常规处理组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8例次,PCI失败6例,外置导丝组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失败病例.结论 主动脉外置导丝处理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可有效避免PCI术中导管嵌顿,减少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解剖分型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指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至2012-12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224例单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资料。记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插入颈动脉的导管类别及型号、操作技术(1.回撤翻转直接插入;2.回撤翻转+导丝引导;3.回撤翻转+导丝引导+子导管支撑;4.特殊造影导管+导丝引导+子母导管)、操作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及操作相关并发症。主动脉弓解剖按Myla分型分为I、II、III三型。
  结果:224例患者I型弓7例(3.1%),II型弓113例(50.4%),III型弓104例(46.4%)。104例III型弓有48例(46.2%)患者使用特殊技术(技术3、4),比I型弓1例(14.3%)、II型弓17例(14.9%)明显增高(P<0.05);III型主动脉弓患者较I型弓、II型弓患者在曝光时间、使用对比剂量及操作失败率方面均明显增多(P均<0.05);III型弓患者手术成功率(96.2%)低于I型弓(100%)、II型弓(100%)患者(P<0.05)。操作相关并发症:III型弓患者中并发症总计发生率(22.1%)高于I型弓(0)、II型弓(8.9%)患者(P<0.05)。
  结论:主动脉弓形态是影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指标的重要因素,III型弓使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难度增加,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