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现在通用的临床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为糖尿病患者;FPG〈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为正常;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FPG≥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  相似文献   

2.
糖调节受损(IGR)是任何一种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其中又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为提高IFG对发生2型糖尿病的预测能力,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近日提出了有关IFG下限诊断切点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5,83:1947):①降低IFG下限的诊断切点,即从6.1mmol/L降至5.6mmol/L。②IFG上限的诊断切点不变,仍为〈7.0mmol/L。由此,IGR可分为空腹血糖(FPG)≥5.6mmol/L,但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2 hPG)〈7、8mmol/L的单纯IFG;FPG〈5.6mmol/L,但OGTT 2 hPG在7.8~11.0mmol/L之间的单纯IGT及二者兼有等三种状态。③在下调IFG诊断切点后,所有FPG≥5.6mmol/L的个体均应接受OGTT,以将人群中的IFG+IGT划分出来,此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林红  来艳君  任碧云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0):1412-1413
200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了将空腹血糖受损诊断切割点下调为5.6mmol/L。要求所有空腹血糖(FPG)≥5.6mmol/L的个体均应接受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这大大提高了糖尿病(DM)及糖调节受损(IGR)的检出率。为探讨2h血糖(2hPG)在DM及IGR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DM及IGR患者279例进行了空腹血糖(FPG)及2hPG升高的水平变化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糖尿病前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及药物干预效果。方法:300例入选者按照血糖水平分为2组:正常血糖组(100例):空腹血糖(FPG)〈6.0mmol/L、OGTT2小时血糖(OGTT2hPG)〈7.8mmol/L;糖尿病前期组(200例):6.1mmol/L〈FPG〈7.0mmoL/L,和(或)7.8mmol/L〈OGTT 2hPG〈11.0mmol/L,其中糖尿病前期组经生活干预半月后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生活干预组(100例);生活干预+阿卡波糖组(100例);各组随访半年。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糖尿病前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糖尿病前期药物干预组较糖尿病前期单纯生活干预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斑块检出率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已出现显著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亚临床损害,早期药物干预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智仁  熊雨 《西部医学》2012,24(2):350-351,354
目的了解不同空腹血糖(FPG)浓度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结果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476例T2DM患者根据空腹血糖浓度(FPG)分成三组:FPG≥7.0mmol/L且〈11.1mmol/L为A组(357例);FPG≥11.1mmol/L且〈14.0mmol/L为B组(81例);FPG≥14.0mmol/L为C组(38例);FPG〈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2hPG)〈7.8mmol/L正常糖耐量(NGT)为对照组(104例)。对各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测定胰岛素和C肽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和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和c肽高于正常人(P〈0.05),餐后1h对照组出现峰值,餐后2h糖尿病组达到高峰。结论不同空腹血糖浓度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FPG升高而降低,而测定胰岛素及C肽可用于临床,帮助糖尿病分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前期空腹糖调节受损及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新发现的8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饮食加运动干预的基础上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艾汀),对照组在饮食加运动干预的基础上服用同等剂量和规格的安慰剂,检测2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19±0.41mmol/L,8.94±1.21 mmol/L,6.18±0.32%,对照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20±0.40mmol/L,8.90±1.31 mmol/L,6.16±0.41%,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治疗组 FPG、2hPG、HbA1c 分别为5.75±1.30mmol/L,8.13±1.00mmol/L,6.06±0.30%,对照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18±1.47mmol/L,8.85±1.19 mmol/L,6.10±0.36%,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转为糖尿病者4例(10%),治疗组转为糖尿病者1例(2.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使糖耐量异常得到明显改善,降低糖耐量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空腹血糖及OGTT1h血糖对糖尿病诊断意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空腹血糖(FPG)及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1h血糖(PG)诊断糖尿病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及其与胰岛B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取需行OGTF的4430名受试者。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出OGTFlhPG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后将其与FP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糖尿病为参考标准,ROC曲线得出OGTFIhPG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12.94mmol/L。以OGTF2hPG≥11.1mmol/L为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FPG≥17.0mmol/L诊断糖尿病的灵敏度为62.91%,特异度为96.46%;OGTT1hPG≥12.94mmol/L诊断糖尿病的灵敏度为83.62%,特异度为88.42%。FPG和1hPG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P〈0.01);与HOMA—B呈负相关(P〈0.01);与胰岛素生成指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单纯用FPG诊断糖尿病漏诊率高,1hPG更有诊断价值,且FPG和1hPG可一定程度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情况。  相似文献   

8.
马付坚  黄承乐  黎荣能 《广西医学》2013,(12):1642-164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在糖尿病诊断中的相关性,探讨HbA1c对糖尿病的诊断效率及最佳阈值,对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的效益。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9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HbA1c,根据mA1c水平分为HbA1c≥16.5%和HbA1c≥16.2%两组,探讨HbA1c水平与血糖浓度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不同浓度的HbA1c诊断糖尿病的效率。结果FPG≥17.0mmol/L和2hPG≥11.1mmol/L分别检出糖尿病748例(57.89%)和828例(64.18%)。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的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闽值。则该组患者糖尿病的检出699例(54.0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0%、100.0%,该阈值与FPG、2hPG相比诊断相关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用HbA1c≥6.2%作为诊断阈值则该组患者糖尿病的检出953例(73.65%),与FPG相比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hPG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6.2%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最大诊断指数1.73,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3.64%、99.0%。结论以HbA1c≥6.2%作为诊断阈值时糖尿病诊断符合率较高,优于单纯检测FPG≥7.0mmol/L及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阈值,而与2hPG≥11.1mmol/L诊断符合率相近似。以HbA1c≥6.2%作为诊断阈值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诊断效率高,可用于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相似文献   

9.
禚元清  张桂芝 《吉林医学》2008,29(3):193-194
目的:观察长秀霖联合拜蓎平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拜蓎平50mg三餐时口服加睡前10点皮下注射长秀霖。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及早餐后2h血糖(2hPG),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治疗前后上述变化。结果:本组患者FPG从治疗前(11.5±2.5)mmol/L下降至(7.0±0.5)mmol/L,治疗2个月后仍保持在(5.8±0.4)mmol/L。2hPG从治疗前(14.8±0.8)mmol/L下降至(8.8±0.4)mmol/L,在治疗2个月后保持为(7.8±0.3)mmol/L;FPG和2hPG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2个月后,HbA1c从治疗前(8.3±0.6)%下降至(6.5±0.6)%,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长秀霖联合拜蓎平强化治疗在短时间内达到血糖控制标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欧文新  李繁 《广东医学》2006,27(8):1202-1203
目的探讨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异常阶段的自主神经病变与随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有糖尿病史的近亲属,无临床症状而空腹及餐后血糖异常,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358例。排除高血压、肾脏疾病。按照WHO标准达糖尿病(DM)诊断标准者,并在1~3年发展为2型糖尿病者56例。在未达DM诊断标准前进行心脏、胃、膀胱自主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早期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情况。结果按WHO标准2型糖尿病(DM),ADA标准空腹血糖异常(IFG)诊断DM。有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异常而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时,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病变就已存在。结论对5.5mmol/L〈FPG〈7.0mmol/L/L、7.0mmol/L〈2hPPG〈11.1mmol/L糖尿病近亲属应进行OGTT试验,检查及心、胃、膀胱等自主神经功能测定,以期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对这些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DM的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姚振 《基层医学论坛》2016,(28):3975-397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液白蛋白水平与糖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诊治的老年T2DM患者350例,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餐后2 h葡萄糖(2 hPG)。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患者FPG、HbA1c和2hPG均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30≤UACR<300 mg/g)患者水平,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FPG、HbA1c和2hPG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患者水平(P<0.05)。196例FPG<7.0 mmol/L的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发病率均显著低于154例FPG≥7.0 mmol/L患者(P<0.05)。203例HbA1c<6.5%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发病率均显著低于147例HbA1c≥6.5%患者(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尿液白蛋白水平与FPG、HbA1c和2hPG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找正常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时,0.5 h血糖(0.5 h PG)、1 h血糖(1 h PG)95%的参考值范围以及其诊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血糖值切点。方法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近5年来有完整资料的3208例OGTT结果,将其分成正常人组、IFG组、IGT组和糖尿病组,并计算每组各时间点的血糖均值和标准差(x-±s),并用公式(x-+1.64s)计算出除糖尿病组外各组人群各时间点95%的参考值范围。结果正常人、IFG、IGT三组人群0.5 h PG、1 h PG 95%的参考值范围分别是:①正常人应<11.58 mmol/L、<11.69 mmol/L。②IFG患者应<12.93 mmol/L、<14.11 mmol/L。③IGT患者应<12.75 mmol/L、<14.49 mmol/L。结论①因正常人OGTT 0.5 h PG、1 h PG两点的参考范围高限是11.58和11.69 mmol/L,因此,在OGTT结果的判定时,只凭0.5 h PG和1 h PG≥11.1 mmol/L不能诊为糖尿病。②根据计算结果,OGTT 0.5 hPG 12.93 mmol/L,1 h PG 14.49 mmol/L是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值。③0.5 h PG 11.58 mmol/L,1 h PG11.69 mmol/L是诊断糖调节受损的切点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成人不同糖代谢异常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探讨各种不同的糖代谢异常 (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 )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和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6 37例中国成人 (≥ 2 5岁 )。参考 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 7组 :正常糖耐量 [NGT ,空腹血糖 (FPG) <6 1mmol/L及OGTT2小时血糖 (PG 2h) <7 8mmol/L]、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 ,6 1≤FPG <7 0mmol/L及PG 2h <7 8mmol/L)、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 ,FPG<6 1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同时FPG及PG 2h异常 (IFG/IGT ,6 1≤FPG <7 0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单纯空腹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单纯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P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同时空腹及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IPH ,PG 2h≥ 11 1mmol/L及FPG≥ 7 0mmol/L)。计算以上各种糖代谢异常在本组人群发生频率并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  (1)NGT、i IFG、i IGT、IFG/IGT、IFH、IPH和IFH/IPH的频率分别为 5 0 8%、8 8%、12 3%、6 1%、6 4 %、5 2 %和 10 4 %。 (2 )i IGT、IFG/IGT、IPH和IFH/IPH的频率有随年龄而增加的趋势 ,但i IFG和IFH频率分别在 2 5~ 34岁和 5 5  相似文献   

14.
潘巧娟 《中外医疗》2016,(17):119-120
目的:探析不同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 A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B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对比两组对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FPG、2hPG与HbA1c较治疗前均发生明显改变,优于治疗前。经12周治疗后,B组FPG、2hPG与HbA1c分别为(5.38±0.57)mmol/L、(8.30±0.42)mmol/L与(6.01±0.62)%,优于A组的(5.53±0.42)mmol/L、(8.89±0.52)mmol/L与(6.4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会引起血糖水平升高,增加糖尿病发生的风险;瑞舒伐他汀相比于阿托伐他汀,影响更小,若患者有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优先考虑使用瑞舒伐他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求三级医院进行糖尿病二级预防的方法,以尽早筛查出早期糖尿病患者并进行干预。方法南京市糖尿病防治中心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居委会通知等方式招募社区人员,凡是在空腹状态下末梢血糖≥5.0 mmol/L或随机末梢血糖≥7.0 mmol/L者,嘱其进一步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量0、30、120 min血糖水平。结果本次调查共随机招募了705例参与者,其中经葡萄糖耐量诊断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空腹糖耐量受损的人数分别为37、30、36例;相关性分析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指数、高血压病程、腰围、臀围、腰围/臀围值呈正相关。结论三级医院进社区筛查新诊断糖尿病是可行的,对于糖尿病二级预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且2hPG〈7.8mmol/L,97例)、单纯血糖受损组(5.6≤FPG〈7.0mmol/L且2hPG〈7.8mmol/L,99例)、单纯糖耐量受损组(FPG〈5.6mmol/L且7.8≤2hPG〈11.1mmol/L,111例)以及复合糖耐量受损组(5.6≤FPG〈7.0mmol/L且7.8≤2hPG〈11.1mmol/L,79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2hP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受损组、复合糖耐量受损组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均〈0.05);尤以复合糖耐量受损组更严重;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两组间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3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516;P〈0.05)呈正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39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3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B=0.357,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367,P〈0.05)独立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β=0.308,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293,P〈0.05)独立相关。结论IGT、IF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强化治疗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2-DM)患者的降糖效果和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例空腹血糖≥11.1mmol/L的初诊2-DM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CSII强化治疗,于治疗前后定期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GTT),观察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计算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AUC),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结果2周的CSII强化治疗后,20例患者FPG、2hPG明显下降(P<0.01),并在治疗第4.2±1.7天达到血糖控制标准。多数患者在IGTT中恢复了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患者IGTT时胰岛素、C肽曲线下面积和Homaβ明显提高,Homa IR则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DM患者,短期CSII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