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套播油菜优化农艺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套播期3个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二次回归近似最优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套播期对套播油菜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和频数分析,明确套播油菜的优化农艺方案.即种植密度25.65~36.30万株/hm^2,纯氮用量231.75—263.70kg/hm^2,套播期5—6d。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的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DPC化控时间,次数和用量对转基因抗虫棉开花成铃强度、成铃空间分布及皮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PC化控铃重平均增加0.26-0.37g,蕾期至花铃期化控2—3次,用药量37.5—75.0g/hm^2,使单株成铃数减少1.4—3.2个,导致减产。初花期用30g/hm^2化控1次使产量提高11.6%。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密度、氮肥施用时间、缩节安化控三因素配合对麦套短季棉霜前花率和皮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早施氮肥、全程化控三因素的紧密配合是夏棉优质高产的关键。其最佳组合是密度9万~12万株/公顷,每公顷基施纯氮75~90kg,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施缩节安15g、30g和45g化控。  相似文献   

4.
不同密度、氮肥对绵油11制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对绵油11制种产量的影响,通过模拟寻优,得出密度298785株/hm^2,纯氮196.35kg/hm^2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5.
夏大豆化控时间和剂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枝期、盛花期,分别用5%烯效唑粉剂300g/hm^2、450g/hm^2,进行2次化控,可明显降低株高,增加茎粗,防止倒伏,增加根容,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增产16.4%,抗倒性和增产效果明显高于对照或常规初花期一次化控的处理。盛花后再次化控的三次化控,株高明显降低,但抗倒性与产量与二次化控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及追肥时期对小麦新品种绵阳30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达极显著水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磷钾肥、密度与追肥时期对产量影响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五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磷肥、追肥时期、密度、钾肥。同时得到,在川西麦区绵阳30号获得高产(产量大于7500kg/hm^2)的具体栽培技术措施为:密度为156.6~183.0万/hm^2基本苗,纯氮量159.3~166.95kg/hm^2,P2O5用量137.625~144.375kg/hm^2,K2O用量216.75~244.5kg/hm^2,追肥时期以拔节期或孕穗期为宜。同时通过播期试验得出绵阳30号的最适播期为10月20日至11月1日。  相似文献   

7.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湘杂油1号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播栽期,其次是氮肥用量,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最佳组合为9月20日播种,10月25日移栽,种植密度9.00万株/hm^2,纯氮用量240kg/hm^2,产量达到2515.5kg/hm^2。  相似文献   

8.
氮肥与化控配合应用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9~1991年采用均匀设计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研究了氮肥与化控配合应用对棉花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以皮棉产量、纯利润、霜前花率、僵瓣率和纤维长度等为目标性状的二元二次函数模型。解析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其增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适量施氮产量、效益高;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霜前花比例下降,僵瓣率提高。适当化控有改进品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作用。氮肥与化控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表明增施氮肥同时适当化控有利于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提高。在本棉区中等偏上肥力水平的条件下,每公顷产皮棉1200~1425kg、纯利润8100~9600元的优化方案是:纯氮112.5~150.0kg/hm~2,化控缩节安量为30~72g/hm~2。  相似文献   

9.
王伟  何庆才  赵致 《种子》2008,27(5):69-72
采用四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对影响黔麦16生长的基本苗、N、P2O5,K2O等因子与极限群体量完成时间、极限群体量、有效穗量与分蘖死亡率等小麦群体指标的量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达到极限群体量的天数、极限群体量以及有效穗量都与栽培因子联系很大,三者的回归检验都达到显著水平,达极限群体量的天数、极限群体量均主要受基本苗量和氮肥施用量的影响,有效穗量主要受基本苗量与氮、钾肥施用量的影响,分蘖死亡率受栽培因子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产量达6000kg/hm^2(有效穗344.532r/hm^2)的农艺措施为:基本苗226.71万~266.252r/hm^2,氮肥用量92.22~120.79kg/hm^2,磷肥用量585.10~818.58kg/hm^2,钾肥用量90.79~134.72kg/hm^2。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下两种氮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霍竹  王璞  付晋峰 《华北农学报》2005,20(1):100-104
氮肥施用过量、肥效低下以及持续增产效果不显著一直以来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近年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试验在向当地农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了传统施氮处理(300kg/hm^2),依据叶片诊断技术所确定的玉米需肥量设置了优化施氮处理(60kg/hm^2),以不施氮肥作为对照,研究了北京郊区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生长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得到如下结果:两种氮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株高、叶面积、茎粗、节根等影响不明显;各指标均高于对照;传统施氮、优化施氮条件下夏玉米产量分别达到7297.65kg/hm^2、7385.1kg/hm^2,产量效应几乎没有差异;然而对照处理只有5485.65kg/hm^2,传统施氮、优化施氮增产达到了33.03%和34.63%;优化施氮大大减少了氮肥使用量,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播期、收获期、密度和氮肥运筹试验,采取回归和通径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淮北地区中晚熟,中大穗型玉米高产栽培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收后争时抢播,从6月10日以后,每推迟1d减产66.21kg/hm^2;适当降低种植密度,由8.25万株/hm^2降至5.25万株/hm^2,产量将从6909kg/hm^2增至9219.0kg/hm^2,5.25万株/hm^2均可获得9000kg/hm^2的产量;氮肥应超前施肥,基肥和穗肥各占50%有利高产,苞叶变黄后推迟10-15d待乳线消失后收获,可增产16.0%左右,且能提高商品品质。  相似文献   

12.
玉米杂交种川单15号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我区杂交玉米川单15号种植密度、氮肥和磷肥用量对其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我区河谷平坝区在四月下旬播种并采用肥团育苗,667m^2产500kg以上的栽培技术方案为:种植密度4200~4500株/667m^2,667m^2用纯氮11.2~17.4kg,过磷酸钙26~54kg。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缩节胺(DPC)化控对黄河流域机采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合理的化控时期和缩节胺用量原则。以机采棉新品系衡棉HD008为试材,设置3个不同DPC剂量处理。结果表明:DPC显著降低株高和果枝长度,减小果枝夹角和叶片面积,合理化控可有效塑造机采棉理想株型。DPC对产量及产量组分有显著的影响,适量DPC可增加伏桃和秋桃从而增加总铃数,增加铃重和子指,但衣分降低,适量DPC可增加产量。DPC显著提高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适控可提高纤维的整齐度,其它指标无显著影响。根据机采对棉花农艺性状的要求及棉株生长特点,可在棉花现蕾后开始化控,每10天左右化控一次,根据主茎日生长量控制喷施量,株高日增长量控制在1.5-1.8cm之间,株高控制在75-90cm之内。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施氮量、氟、磷、钾配比、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节效应,表明淮南稻茬小麦产量7500kg/hm^2以上施肥模式为施氮量225—300kg/hm^2,N:P2O5:K2O为1:0.8.0.8,氮肥运筹为基追比5:5,追肥中10%作分蘖肥或平衡肥,20%作拔节肥,20%作剑叶肥。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强筋春小麦产区,虽然培育出了多个优质强筋麦品种,但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施肥技术等保证小麦品质已成为黑龙江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在相同HMW-GS背景下研究了氮肥与硫肥施用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分设4个施肥处理(未施肥、单施纯硫50kg/hm^2、单施纯氮150kg/hm^2、纯硫50kg/hm^2+纯氮150kg/hm^2)。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在不同的施肥处理下,小麦的千粒重、容重和产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单施硫肥、氮肥以及二者混合施用提高了小麦的籽粒产量,尤以硫肥与氮肥混合处理的效果最好。氮肥与硫肥的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以及沉降值都有明显影响。施硫肥、氮肥以及2种肥料混施提高了上述品质指标。综合研究表明,在3种处理方式上。氮肥与硫肥混合施用对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最大。因此,生产上在提高氮肥用量的同时,可通过增施硫肥,以达到小麦高产优质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杨晓东 《中国种业》2013,(Z1):46-46
研究了湖北省江汉平原棉田不同缩节安用量对子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在0~180 g/hm-2范围内,子棉产量、单株成铃数和铃重均随缩节胺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达到225 g/hm-2时三者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缩节胺用量在0~135 g/hm-2范围内,对衣分影响较小;随着缩节胺用量的进一步增加,衣分下降显著。综合上述各项指标,江汉平原棉田缩节胺适宜用量为180 g/hm-2。  相似文献   

17.
水稻氮肥用量及增产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年试验,分析了在吉林省土壤与气候条件下,氮肥用量与水稻产量的关系。得出了氮肥在40~240kg/hm^2用量条件下,增产20.17%~150.72%,每kg氮肥增产0.0167~0.0327t稻谷。增产率为0.45%~0.94%。高产处理中(9.35~9.68t/hm^2),有6.95%~8.47%的产量来自于磷、钾肥贡献,纯氮肥贡献率53.82%~55.94%,土壤基础肥力贡献率37.11%~37.71%。通过试验可以看出,氮肥用室160-200kg/hm^2,增产率较高,每kg氮肥可以增产0.0318~0.0327t稻谷。氮肥施用水平低于80kg/hm^2或高于200kg/hm^2,氮肥增产率下降。在磷、钾肥固定的条件下,最高产量的氮肥施肥量为205.54~210.95kg/hm^2,产量可以达到8.99~9.12t/hm^2。  相似文献   

18.
任明刚 《中国种业》2015,(11):52-53
采用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安单2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对群体产量影响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群体密度过大,玉米单株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最终影响产量提升,而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能有效改善群体密度压力,提高单株生产能力,降低穗株高比值,促进群体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毕单16号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毕单16号为试材,根据种植密度(X1)、氮肥施用量(X2)对毕单16号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玉米产量与二因子间的回归方程为:Y=6829.28+5672.83x1+1036.73x2-5192.40x^21-1082.78x^22-724.55x1x2。通过模拟研究,毕单16号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高产量为8420.14kg/hm^2,相应的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52320株/hm^2,氮肥施用量408.00kg/hm^2。产量≥7500.00kg/hm^2的农艺措施是种植密度(x1)53280-57600株/hm^2,氮肥施用量(x2)315.60-620.40kg/hm^2。结论:建立了毕单16号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20.
研究黄岩紫莳药的需肥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和减少不合理施肥所造成浪费和污染。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别研究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对紫莳药块茎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在紫莳药高产栽培中,钾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氮肥用量和磷肥用量,且氮肥用量和磷肥用量是负向作用,钾肥用量是正向作用。由此可见,控氮、增钾、适磷的施肥措施是紫莳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紫莳药的适宜栽培密度为2.0万~2.5万株/hm2,产量高于27.0 t/hm2的优化施肥组合方案为氮肥用量185.06~333.94 kg/hm2,磷肥用量65.30~189.69 kg/hm2,钾肥用量342.83~559.30 kg/hm2。不能为了高产偏面加大肥料用量,需要氮肥、磷肥、钾肥配合施肥,同时应做好土壤培肥工作。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可用于黄岩紫莳药栽培中的优化施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