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实验在34只乌拉坦、氯醛糖麻醉、肌肉麻痹、人工呼吸的大鼠上进行。主要观察了强电刺激颈迷走神经中枢端所引起的加压反应及对杏仁核单位放电的影响。结果如下:强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可引起加压反应,杏仁核单位放电多数增加,部份减少。放电频率变化可持续5min以上,以第一分钟最显著。表明迷走-加压反射可影响杏仁核单位放电活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刺激内脏大神经中枢端模拟内脏痛刺激,刺激腓神经模拟躯体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外侧缰核单细胞放电变化作为指标,观察41只大白鼠的91个与内脏痛刺激有关的单位放电(46个内脏痛兴奋单位;45个内脏痛抑制单位)。结果表明:外侧缰核存在着对内脏痛刺激发生兴奋和抑制反应的两类神经元,内脏和躯体伤害性刺激可以同时会聚到同一外侧缰核神经元,提示该核是一个能接受各种痛觉信号的中枢核团之一,在处理痛觉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强电流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引起的丘脑后核单位放电为内脏痛的指标,研究了尾核头部电刺激对该放电的影响,观察到两种抑制效应。一种对尾核刺激后的30~160毫秒期间发生的对丘脑后核单位放电的即时抑制。另一种为尾核刺激后3~12分钟发生的对丘脑后核单位放电的长时程后抑制。提示尾核可能具有抑制内脏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持续时间为5~10s 的连续单相方波脉冲(波宽0.5ms.频率50Hz,电流强度10~100μA,刺激应用异戌巴比妥钠麻醉、三碘季胺酚麻痹并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的兔下丘脑乳头体核及其周围区域。可引起以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的心电图改变。此反应稳定,可重复性甚佳。刺激切断后的颈迷走神经中枢端,可以抑制上述心律失常的出现,肺内注气可获得与刺激颈迷走神经中枢端相似的效应.机械扩张胃或刺激膈下迷走神经,不能抑制上述心律失常的出现。刺激迷走神经的分支喉上神经.刺激坐骨神经或其分支腓深神经也不能抑制上述心律失常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海洛因对大鼠尾核头部单位自发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玻璃微电极技术,分别记录海洛因成瘾大鼠和正常组大鼠尾核头部神经元单位自发放电。结果发现,尾核头部位自发放电的频率明显不同,实验组以及低频放电为主,而对照组则以中频放电为主,组间的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观察大鼠丘脑下室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基础上,检验了电刺激大鼠颈迷走神经中枢端以及微电泳乙酸胆碱、烟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室旁核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刺激迷走神经的效应以兴奋为主,微电泳导入乙酰胆碱、烟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可影响多数室旁核单位放电,兴奋性效应居多。提示存在着N-受体和α-受体介导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缝苍白核(RP)对肺扩张反射的影响。方法:选择性电刺激成年家兔迷走神经(Aα~βfiber)中枢端模拟肺牵张感受器,诱导肺扩张反射出现,以膈神经放电为指标观察其对呼吸的影响。电刺激RP后,再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观察和比较膈神经放电幅度及频率的变化。结果:①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可触发肺的扩张反射,引起膈神经吸气相放电幅度降低、呼气相延长、呼吸频率减慢;②电刺激RP可兴奋呼吸,呼吸频率明显加快;③与单独电刺激迷走神经相比,电刺激RP后,再长串或短串刺激迷走神经均导致膈神经吸气相放电幅度相对增高、呼吸频率加快、呼气相缩短。结论:RP可削弱肺扩张反射抑制吸气延长呼气的效应。RP参与了肺扩张反射的调节过程,在呼吸节律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慢性微电极技术,记录了100只清醒活动家兔前脑结构的尾核、杏仁、海马和隔区673个单位的自发活动和195个单位对刺激中脑中缝的效应。结果表明,清醒活动家兔不同脑区神经元自发频率分布的百分率不一。高频单位(>10次/s)各区比例接近,中频单位(1~10次/s)在尾核占多数,低频单位(<1次/s)则杏仁占优势。电刺激中脑中缝对不同脑区的效应不一,杏仁以激活效应为主,海马和尾核则激活、抑制各占半数,隔区仅有少数单位受调制。实验还见到,刺激中缝的效应与神经元自发频率有关,受中缝调制的杏仁神经元以低频单位为主,尾核神经元则以中频单位为主。  相似文献   

9.
实验用清醒麻痹猫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刺激SⅠ区,尾核头部痛相关单位多数受到抑制。36.36%的单位在刺激SⅠ区后表现先抑制后兴奋的现象。64.29%的单位在刺激SI区后出现抑制效应时,单位放电即刻停止一定时间。刺激SⅡ区的效应与刺激SⅠ区类同。用GABA改变SⅡ区的正常机能状态,刺激SⅠ区的效应,在26个痛相关单位中有13个单位显示激活或相反,而对照组没有改变。提示SⅠ区对痛相关单位有单独的抑制效应。而在SⅠ区对尾核头部痛相关单位的下行调制中SⅡ区起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慢性微电极技术,记录清醒活动家兔背侧海马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及观察电刺激中脑中缝核群对其影响。实验用家兔29只,记录175个单位的自发活动,应用 TQ-19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①频率分析:低频单位19个,占10.9%;中频单位101个,占57.7%;高频单位55个,占31.4%。②根据放电型式与频率,将神经元分为五型。不同类型单位在不同深度有不同的分布比例。③在34个单位上观察了重复电刺激中脑中缝的  相似文献   

11.
19只成年家兔,在肌松、人工呼吸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条件下完成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5次刺激同侧和对侧喉上神经均引起膈神经放电抑制(呼吸中枢窒息)。2、45次窒息实验引起膈神经放电的变化可分为潜伏期、兴奋期、抑制期、停止期和恢复期。3、在窒息的不同时期刺激喉上神经159次也能引起呼吸中枢窒息,与不窒息时类似。表明此时刺激喉上神经引起呼吸中枢窒息的有关神经元的兴奋性不同于延髓呼吸中枢其它神经元,不易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大鼠丘脑网状核(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TR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抗癫痫的机制。方法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VNS对大鼠TRN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迷走神经刺激后,TRN神经元放电频率与刺激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VNS可能通过抑制TRN神经元的放电,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癫痫的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经络-脏腑相关理论为指导,观察电针不同经穴对小肠运动抑制大鼠的植物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造模后,电针单侧足三里、梁丘、内关和大陵,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记录各组大鼠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放电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植物神经放电频率在观察期内无明显变化;模型对照组造模前后比较,造模后迷走神经放电频率明显减少(P0.01),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明显增高(P0.01);电针治疗组中足三里组、内关组、梁丘组电针后迷走神经放电频率明显增高(P0.05),而内脏大神经电针后的放电频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通过对小肠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是穴位针刺效应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向麻醉兔左心室内注入枸椽酸钠,首先引起振幅增高、频率加快的呼吸兴奋相,切断两侧主动脉弓减压神经后此效应依然存在,阿托平前处理并切断两侧颈迷走神经后此效应依然存在;切断两侧窦神经后呼吸兴奋相不再呈现,选择性破坏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而同时保留压力感受器也使呼吸兴奋相不再呈现。上述结果说明,家兔心内注射枸橼酸钠引起呼吸兴奋的传入纤维行走于窦神经而非行走于减压神经或迷走神经之中,此效应的感受器是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向右侧椎动脉内注入枸橼酸钠1.6~60.0mg/kg,均引起呼吸兴奋。心内注射枸橼酸钠引起动物呼吸减慢以至完全停止时颈部隔神经的节律性放电亦逐渐减慢以至完全停止,而同时直接刺激膈神经外周端仍能引起膈肌收缩,说明此种呼吸抑制是呼吸中枢节律性放电活动停止所致并非由于神经肌接头或呼吸肌麻痹;呼吸中枢的节律性放电抑制不是来自枸橼酸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按作用,可能是由于低血压导致脑部血供不足所致。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丘脑束旁核、尾核视前区和中脑网状结构均存在着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刺激条件或机体机能状态变化时,丘脑束旁核PEN 和PIN 的放电型式不发生相互转换。本文用各种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大鼠躯体和内脏不同部位,研究丘脑束旁核和中脑网状结构PEN 和PIN 放电型式的变化,以探讨中枢一些核团的PEN 和PIN 活动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40只肌肉麻痹、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人工通气的家兔,研究电刺激“人中”灾区所致膈神经放电变化的机理.切断眶下神经,膈神经放电效应消失;刺激眶下神经中枢端引起相似的效应;叠体间去大脑不影响上述效应的性质;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的电活动的改变,与膈神经电活动的改变相适应。结果表明,电刺激家兔“人中”穴区所致膈神经放电的变化是神经反射性的,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在此反射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猫丘脑后核群(PO) 内脏大神经诱发单位放电为内脏痛指标,研究海马在丘脑水平对内脏痛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电刺激背海马对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具有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表现为即时抑制和后继抑制两种形式。刺激海马可在丘脑后核群引起单位放电,提示海马与丘脑后核之间存在神经通路。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30只麻醉、肌肉松驰和人工通气家兔颈迷走神经切断前后急性窒息时膈神经放电反应的差异.切断迷走神经后窒息潜伏期延长,兴奋期、抑制期和耐受窒息时间缩短(P<0.01).积分膈神经放电幅度兴奋期和抑制期明显降低(P<0.01).兴奋期频率增值显著减少(P<0.01).恢复胡出现中枢呼吸活动时间延长.这些差别与动脉血气变化,切断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和腹迷走神经无关(P>0.05).提示肺迷走神经紧张性传入能加剧窒息膈神经放电反应.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34只清醒麻痹的家猫身上观察到,电刺激SⅡ区对尾核头部神经元自发放电有影响。62个单位中,被抑制的51.6%,被兴奋的19.4%,无变化的29.0%,总有效率为71.0%(P<0.01),并提示以抑制效应为主。表明SⅡ区的下行活动对尾核单位自发放电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毒素血症大鼠颈迷走神经传出放电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大鼠颈迷走神经传出放电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内毒素组静脉注射内毒素5 mg/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记录并分析内毒素注射后30 min、1、2、4 h颈迷走神经传出放电频率的改变.结果两组基础放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注射内毒素后各时间点放电频率明显升高,与基础放电及注射生理盐水组的对应时间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出活动增强,这种改变可能是机体发挥其内源性抗炎保护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