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1996~1997年,用6-DMAP抑制太平洋牡蛎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诱导产生三倍体,最高诱导率为93.8%。该实验组胚胎孵化率为81.0%,D形幼虫畸形率为17.6%。实验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6-DMAP浓度,设300、450和600μmol/L等三水平;诱导时机(观察静止状态的受精卵,以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的百分率指示),设10%、30%和50%等三水平;诱导持续时间,设10、15和20min等三水平,试验设三次重复。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检查采用染色体计数法。根据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出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3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的海水中10min;三因素的主次顺序: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6-DMAP的浓度和诱导时机对三倍体诱导率的影响显著;但诱导持续时间影响不显著。部分试验组得到4.2%~13.6%的四倍体和10%左右的非整倍体,这种情况可能与受精不同步抑制第一极体释放而导致的染色体多极分离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低渗方法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PB2)的释放,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在水温为23~25℃的条件下,分别采用不同低渗海水(盐度分别为4、6、8、10、12、14、16),在不同处理时机,即第1个第一极体(PB1)出现、30%的PB1出现、40%的PB1出现、50%的PB1出现以及第1个第二极体(PB2)出现时,对太平洋牡蛎受精卵进行10 min、15 min、20 min、25 min持续处理.处理后,于正常盐度海水中孵化,收集D形幼虫,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测定,确定最佳诱导条件.结果表明,当太平洋牡蛎受精卵PB1出现40%时,在盐度为8的低渗海水中,持续处理15 min,得到最高三倍体诱导率为(89.16±1.39)%.与对照组相比,低渗诱导获得的三倍体幼虫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将低渗方法同高温(32℃)、低温(2℃)和6-DMAP(450μmo1/L)处理等多倍体诱导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低渗组的卵裂率和孵化率显著高于高温、低温和6-DMAP诱导的太平洋牡蛎三倍体(P<0.05).6-DMAP诱导的三倍体率虽略高于低渗诱导,但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综合评价指数(Ie)比较,认为低渗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比高温、低温和6-DMAP诱导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于 1996~ 1997年 ,用 6-二甲基氨基嘌呤 ( 6-DMAP)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 ,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选用L16( 45)设计 ,进行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 :6-DMAP浓度 ,设15 0、30 0、45 0和 60 0μmol/L ;诱导时机 (即精卵混合后的时间 ) ,设 10、15、2 0和 2 5min ;诱导持续时间 ,设 10、15、2 0和 2 5min。试验平行重复二次。结果为最高三倍体诱导率为 ( 71.3± 1.2 ) % ,该实验组胚胎孵化率为 ( 5 5 .5± 3.1) % ,D形幼虫畸形率为 ( 10 .7± 1.6) %。根据直观分析结果 ,得出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 :水温 2 5~ 2 5 .5℃ ,精卵混合 10min时 ,将受精卵浸泡在含 6-DMAP 60 0μmol/L的海水中 15min ;决定三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 :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 6-DMAP浓度对三倍体诱导率影响显著 ,但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牡蛎二倍体与三倍体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gigas)是近年我国重要海水养殖贝类之一。由于三倍体育性差、生长快、肉质好等优于二倍体的特性 ,故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育种目前在我国已经进入中试阶段 ,预计不久可实现产业化。关于二倍体太平洋牡蛎的核型已有人作过一些研究[1~ 5] ,但在二倍体与三倍体核型的比较方面还未见报道。本文对其二倍体和三倍体的核型进行了分析比较 ,为多倍体育种在理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太平洋牡蛎取自荣城市桑沟湾养殖海区 ,壳长 8~ 1 0cm。蓄养成熟后 ,解剖取精卵 ,在 2 5℃条件下人工授精。…  相似文献   

5.
田传远  梁英 《水产学报》1999,23(2):128-132
于1996-1997年,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抑制受精卵第一体体的释放,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选用L16(4^5)设计,进行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6-DMAP肖度,设150,300,450和600μmol/L;诱导时机,设10,15,20和25min诱导持续时间,设10,15,20和25min。试验平行重复二次。  相似文献   

6.
以卵裂率、D形幼虫发生率、三倍体率等为指标,比较了高盐、低温及咖啡因诱导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三倍体幼虫的效果,同时也分析了诱导因子强度(或浓度)、持续时间、受精卵密度及受精后开始处理时间对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诱导三倍体的最适条件组合是在卵子密度1.0×107个/L的情况下受精后15 min,用盐度40的海水持续处理10 min,此时卵裂率为(39.60±2.14)%, D形幼虫发生率为(31.46±1.06)%,三倍体率可以达到(59.53±5.90)%;低温诱导三倍体的最适条件组合是密度为2.0×10~7个/L的卵子在受精后15 min,用10℃海水持续处理10 min,此时卵裂率为(21.00±4.90)%, D形幼虫发生率为(12.68±1.21)%,三倍体率为(51.09±2.67)%;咖啡因诱导三倍体的最适条件组合是卵子密度为1.0×10~8个/L,用咖啡因终浓度2.0g/L的海水在受精后15min,持续处理20 min,卵裂率为(85.46±4.78)%, D形幼虫发生率为(71.79±3.92)%,三倍体率可以达到(56.36±2.07)%。最适诱导条件下,咖啡因的诱导效率指数0.405高于高盐处理0.187、低温处理0.065。高盐及低温处理方法诱导出的幼虫三倍体率随生长降低极快且存活率低于咖啡因诱导方法,说明3种方法中咖啡因可能更适合用于香港牡蛎三倍体幼虫的诱导。本研究为香港牡蛎三倍体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6_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栉孔扇贝三倍体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杨爱国 《水产学报》1999,23(3):241-247
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以抑制栉孔扇贝第二极体释放产生三倍体的适宜诱导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DA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开始处理前和处理结束时的受精卵染色体核相组成与三倍体诱导率和幼虫成活率的关系,对三倍体处理组和对照组幼虫的生长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获得充分成熟的卵子,起始处理时间以第一极体占40%,药物浓度60mg/L,持续处理时间15min及产卵至处理结束保持水温2  相似文献   

8.
扇贝异源三倍体诱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荧光显微观察表明,20℃水温下,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的卵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精子可以正常受精和发育,具备人工诱导三倍体的可行性.亲贝充分促熟后,分开催产,以20:1的精卵比授精;在50%的受精卵排出第1极体时,以60mg/L 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受精卵10~25 min,可诱导75.23%~92.14%的三倍体;6-DMAP处理15 min综合诱导效果最好,三倍体诱导率可达88.56%,孵化率可达53.52%.得到的三倍体幼虫经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验证,为含有2套栉孔扇贝染色体组和1套海湾扇贝染色体组的异源三倍体.孵化后诱导组与杂交对照组(未经6-DMAP处理)幼虫生长越来越缓慢,受精后14 d其幼虫存活率分别下降到0.000 67%和0.002 24%,没有幼虫度过附着变态期.GISH分析显示,栉孔扇贝与海湾扇贝不同倍性的杂种后代早在担轮幼虫阶段就出现母本偏向性染色体转变.  相似文献   

9.
不同方法制备的三倍体长牡蛎养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国范 《水产学报》2000,24(4):324-328
比较了细胞松弛素B(CB)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通过抑制受精卵极体释放的方法批量诱导三倍体长牡蛎的养殖效果.长牡蛎卵子在25℃的海水中受精,20~30min后,开始用浓度为0.5mg@L-1的CB处理,持续18~22min,受精卵处理密度为4.0~4.5×107个@L-1,三倍体产率为65.2%~70.1%,面盘幼虫孵化率为12.3%~14.5%,诱导效率指数为0.09.6-DMAP的使用浓度为400~420μmol@L-1,受精卵处理密度为3.0~3.5×107个@L-1,授精水温、处理起始和持续时间等与CB方法相同,三倍体产率为58.7%~65.4%,面盘幼虫孵化率为52.1%~55.4%,诱导效率指数为0.32.两种方法的采苗率基本相同,采苗器为基质较硬的栉孔扇贝贝壳.海区养殖采用浮筏夹苗吊养技术,两种方法诱导的三倍体牡蛎养殖性状没有明显差别.通过比较CB和6-DMAP两种诱导方法及三倍体的养殖效果表明,后者具有更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0.
CB与6-DMAP诱导香港牡蛎三倍体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三倍体率、卵裂率、D幼率、生产成本等为指标,比较了CB、6-DMAP两种化学试剂诱导香港牡蛎三倍体的效果,研究了试剂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及受精卵密度等4种因素对香港牡蛎三倍体的诱导效应。结果显示,在温度28~30°C、盐度15~25,受精卵密度为2.0×10~8个/L条件下,采用0.5 mg/L的CB在受精后15~18 min处理,诱导持续时间为20 min,可产生100%三倍体;合子的卵裂率为53.16%~63.00%,D形幼虫孵化率为47.32%~53.09%,诱导效率指数为0.47~0.53,生产成本为260元/L。相同条件下,采用浓度为75~100 mg/L的6-DMAP处理,诱导持续时间为20~25 min,受精卵处理密度4.5×10~7个/L,可产生62.52%~72.36%的三倍体;合子的卵裂率为60.00%~66.25%,D形幼虫孵化率为74.43%~90.00%,诱导效率指数为0.47~0.65,生产成本为139~185元/L。综合比较两种方法,6-DMAP诱导方法更加适合用于大规模的香港牡蛎三倍体苗种生产。本研究为香港牡蛎多倍体育种提供了研究数据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铬盐对鲤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0.5mg/kg铬盐饲料饲喂1龄鲤65d和3月龄鲤30d,相对生长率分别提高13.79%和20.69%饲料转化率提高21.83%和26.0%。表明铬盐有促进鱼类生长作用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效应,而铬盐对鱼体营养成分的作用不明显。但铬盐对对高血糖症鱼的作用是低剂量各(2.5μg/kg体重)使血糖明显下降,高剂量(60μg/kg体重)则使血糖明显升高;铬盐含量0.5mg/kg饲料使高血糖症鱼的血糖下降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黑鳍棘鲷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体重为240.9±27.1 g的黑鳍棘鲷在不同水温(10℃、15℃、20℃、25℃、30℃)条件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黑鳍棘鲷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当水温超过一定值后,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实验条件下,黑鳍棘鲷的耗氧率与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489 7X2+27.39X-147.39;排氨率与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009 3X2+0.508 2X-1.247;耗氧率的最大值为235.61μg/g.h(温度为28.0℃),排氨率的最大值为5.70μg/g.h(温度为27.3℃)。黑鳍棘鲷快速生长期的最适温度为25~28℃。  相似文献   

13.
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通常被作为鱼类维持基础代谢的指标,日常代谢率(Routine metabolic rate,RMR)则反映了鱼类在日常自发游泳非受限制状态下的代谢水平,两者大量被用于衡量鱼类种内个体差异研究。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为研究对象,在环形水槽(微流速)及矩形呼吸室(静水)中测定了水温20℃条件下的耗氧率,分别作为RMR和SMR1的指标,并用递增流速法得到耗氧率随流速变化的曲线,将不同流速下的耗氧率变化拟合得到指数曲线(y=a10b U)并将曲线外推至U=0与Y轴相交,截距可认为是速度为0时的耗氧率,即为标准代谢率SMR2,比较3种方法得到的耗氧率。结果表明:(1)自然水温条件下,SMR1为(401±55.59)mg/(h·kg),变化范围为325~484 mg/(h·kg),个体差异近0.7倍;而RMR为(594.17±126.21)mg/(h·kg),变化范围434~770 mg/(h·kg),个体差异近0.6倍。实验鱼的SMR1与RMR呈显著正相关,随着SMR1的增大,RMR逐渐升高,RMR约为SMR1的1.5倍;(2)静水中得到的SMR1为(401±55.59)mg/(h·kg)和利用活动代谢率外推得到的SMR2为(418±66.24)mg/(h·kg),2种不同方法得到的SMR大致为1∶1,相差不显著,且2种方法得到的SMR值均显著小于RMR的值(P0.05)。研究有助于探究鲢幼鱼SMR和RMR之间的关系及不同测试方法对SMR的影响,对水生态保护及水产养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水温(15、20、25和30℃)下,对体重(46.1±4.5)g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黄金鲈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拟合,其方程分别为:RO=0.0682 e0.0633t,R2=0.9879;RN=2.4593 e0.0904t,R2=0.9703;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氮比(O:N)逐渐降低;耗氧Q10值和排氨Q10值均在20~25℃之间最小。结果表明:在各温度水平下黄金鲈基础代谢消耗底物主要均以蛋白质为主,脂肪其次,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金鲈利用糖类和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下降,而蛋白质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加。黄金鲈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室内静水法,测定了低温条件下(5~10℃)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软体部分平均干重为0.91±0.06 g)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摄食率(IR)和同化率(AE),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为(5.7±0.3)×104cells/mL。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对小球藻的摄食率和同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组之间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化率为42.95%~51.10%,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在低温下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6.
方氏云(鱼尉)的排空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约 15℃水温下 ,投喂以细长脚 (Themisto gracilip es)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饵料 ,对成体方氏云 (Enedrias fangi)进行了排空率研究。对 3种排空模型拟合效果的分析显示 ,平方根模型最符合方氏云的排空。在不摄食阶段 ,全消化道内含物的量 (CDW)随时间 (TIME)的变化可以下式描述 :CDW0 .5=3.890 - 0 .175· TIME(R2 =0 .939,p<0 .0 0 0 1)。方氏云的排空率为 0 .175g/10 0 g wet· h。  相似文献   

17.
不同规格黄金鲫耗氧率及排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黄金鲫的呼吸代谢情况,利用密闭流水呼吸室,测定了30℃下不同规格黄金鲫的耗氧率、窒息点以及排氨率.结果表明:规格越大的黄金鲫耗氧率越低,8g、33g、79g黄金鲫耗氧率平均值为0.622、0.446、0.383mg/(g·h);8g、33 g、79g黄金鲫排氨率平均值为0.131、0.078、0.054 ug/(g· h);黄金鲫耗氧率存在昼夜变化,耗氧率最高点出现在02:00-06:00,耗氧率最低点出现在12:00左右;体重和窒息点呈负相关,规格越大窒息点越低,从3 g到79窒息点由0.37 mg/L降到0.26 mg/L.  相似文献   

18.
赤眼鳟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封闭流水式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对不同温度(16℃、20℃、24℃、28℃)对体质量小规格(6.98±1.19)g和大规格(22.45±1.79)g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幼鱼耗氧率、排氨率以及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X)对小规格和大规格赤眼鳟的耗氧率(Yo)和排氨率(YN)有显著性影响,其两两间的相关关系可分别用方程式:小规格赤眼鳟Y_o=0.012x-0.135(R~2=0.969),大规格赤眼鳟Y_o=0.007x-0.058(R~2=0.991);小规格赤眼鳟Y_N=0.001x-0.010(R~2=0.981),大规格赤眼鳟Y_N=0.001e~(0.085 x)(R~2=0.943)来表示。在16~28℃范围内赤眼鳟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显著上升。在16℃时赤眼鳟的排氨率要显著性的低于20~28℃,而在20~28℃之间赤眼鳟幼鱼的排氨率差异性不显著。耗氧率昼夜变化表明大、小规格赤眼鳟白天平均耗氧率高于夜间。16℃条件下,小规格和大规格赤眼鳟的窒息点最低分别为0.860和0.960mg/L,显著性低于20~28℃。  相似文献   

19.
温度变化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探索虾夷扇贝(Datinopecten yessoensis)夏季大量死亡的生理原因,模拟虾夷扇贝筏式养殖区夏季水温变化情况,采用室内控温实验,研究了温度剧烈和缓慢变化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差异性。实验设置10℃、15℃、20℃、25℃4个温度梯度,设计温度骤变(每小时升温5℃)和温度缓变(每天升温1℃)2种温度处理方式,测定升温前后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温度变化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0.05)。温度缓变组耗氧率变化范围为1.910~2.722mg(/g·h),排氨率变化范围为1.499~5.003μm/(g·h),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与温度(T)之间的相关方程为OR=2.303+0.425T-0.133T(2R2=0.941)和NR=-1.536+4.384T-0.893T(2R2=0.435)。温度骤变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大于温度缓变组,且温度骤变组耗氧率在15℃、20℃和25℃,排氨率在20℃和25℃与温度缓变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雌虾投喂添加或不添加维生素A(VA)、维生素E(VE)的4组实验饲料,并以饲喂活饵组为对照组,研究了维生素A、E对凡纳滨对虾受精率、孵化率和幼体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饲料中添加0.002%VE)、2(饲料中添加0.002%VE,0.004%VA)、3组(饲料中添加0.004%VA)凡纳滨对虾的受精率、孵化率、幼体存活率及仔虾应激实验(仔虾入淡水30min,再入海水30min)后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第4组(饲料中未添加VA、VE),而且第2组凡纳滨对虾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存活率(Z1-M2)与第1、3组相比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