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钢高炉氯元素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是高炉煤气管道系统腐蚀的根源,掌握氯元素在高炉内的分配去向可以为消除或抑制高炉煤气管道系统的腐蚀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数据采集和现场取样分析的方法对唐钢高炉氯元素平衡进行研究后发现:焦炭中的氯元素含量比含铁炉料高,但含铁炉料却是唐钢高炉氯元素负荷的最大来源,高炉冶炼过程中的氯元素绝大部分进入到高炉荒煤气,氯元素进入干法除尘高炉和湿法除尘高炉的分配去向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对于干法除尘高炉来说,炉顶煤气带走的氯元素是高炉氯元素负荷的最大支出;对于湿法除尘高炉来说,洗涤水带走的氯元素是高炉氯元素负荷的最大支出。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高炉中氯元素的行为规律,以国丰1号1780m3高炉为研究对象,采用FactSage 6.4软件通过热力学计算系统分析高炉实际冶炼条件下的氯元素行为。结果表明,高炉入炉料中的氯化物与高炉中的P2O5、SiO2、H2O、CO2、H2等均会发生反应,且炉料在下降过程中在高炉不同区域会与不同的物质发生反应。入炉料中的氯元素主要以气体HCl的形式释放,被释放的HCl会随着煤气流的上升黏附在炉料和炉壁上,从而与炉料炉壁中的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生成NaCl、KCl、MgCl2和CaCl2等氯化物,随着炉料继续下降氯化物又会以HCl的形式逸出,因而形成氯化物在高炉内的循环富集。未参加反应的HCl随着炉顶煤气逸出,对后续的除尘设备、发电装置、煤气管道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氯元素在高炉内的热力学行为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氯元素在高炉中的演变规律,为降低氯元素对高炉干法除尘工艺的危害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铁前系统氯元素迁移行为对高炉氯负荷及高炉原燃料冶金性能、煤气管道系统、TRT发电系统、热风炉耐火材料等具有重要影响。高炉大型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大容积高炉占比逐年提高,氯元素侵蚀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为了理清高炉中氯元素的来源和排出途径,明晰氯元素的侵蚀机理,将铁前系统作为整体,研究氯元素的迁移路径,为降低高炉氯负荷及其对高炉和附属系统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十分必要。以酒钢某高炉为研究对象,对选矿、烧结、高炉3个工序所使用及产出的物料进行取样,采用离子色谱法对样品氯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氯元素平衡分析计算发现,选矿工序中的黑沟矿带入了大部分的氯元素;在烧结工序中自产精矿带入的氯元素占大部分;而在高炉系统中含铁炉料是酒钢高炉氯元素的最大来源,其次是焦炭和煤粉。高炉系统中的氯元素除了高炉煤气带出外,其余布袋灰带出氯元素的比例也较高。针对酒钢高炉的氯负荷现状,从源头上降低氯元素进入到选矿工序、烧结工序和高炉系统的量,通过喷吹低氯含量的煤粉和配加低氯含量的焦炭来限制高炉中氯元素的入炉负荷,在烧结工序对除尘灰的氯元素进行脱除,并降低氯元素在高炉内的循环富集,可大大减轻氯元素给高炉及其附属设备带...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湘钢干法除尘后高炉煤气相关设备的腐蚀状况,通过对高炉煤气冷凝水和喷淋洗涤水、高炉煤气饱和水等对管道腐蚀机理研究,提出了盐酸的析氢腐蚀是造成湘钢高炉煤气管道腐蚀的主要原因,分析了高炉煤气中氯元素来源。并从高炉入炉炉料结构、工艺技术等方面给出了湘钢高炉煤气管道及附属设施腐蚀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王树忠 《冶金动力》2006,(5):22-22,24
1引言在高炉冶炼过程中,由于炉料等中氯元素的存在,使得发生的高炉煤气中存在氯元素。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高炉煤气中氯元素的存在对整个煤气系统的运行影响很大,特别是利用干法除尘的高炉,其高炉煤气随着煤气温度的逐渐降低,逐渐析出凝结水,使氯以氯根形式存在于冷凝水中,对不锈钢元件造成腐蚀,同时容易粘结在输送管壁上,结垢积灰,堵塞管道、堵塞炉窑格子砖等使炉窑效率降低。而在利用湿法除尘的高炉,其煤气经过喷水洗涤,氯元素大多进入洗涤水中,所以净煤气中的氯含量极少,对煤气系统运行影响不大。2不锈钢波纹补偿器的腐蚀自2004年7月起,…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高炉内氯元素的主要来源和相关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综述了氯对高炉炉料、耐火材料、风口以及设备的影响。指出氯元素对高炉原燃料的作用机理,提出降低氯元素对高炉耐火材料侵蚀的措施,寻找有效降低净煤气中氯含量的方法,以及研究氯元素在高炉渣铁形成过程中的分配规律,指出找到适宜的高炉渣排氯的操作条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可为降低氯元素对高炉冶炼过程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干法除尘高炉煤气对煤气管道及附属设备产生腐蚀的原因,氯元素及酸性气体的来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以实例说明了除氯洗涤工艺系统原理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高炉干法除尘工艺中产生的高炉煤气腐蚀管道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高炉煤气氯根(Cl-)主要来源以及高炉煤气管道容易受到腐蚀的主要部位,进而提出了延缓或控制管路腐蚀的解决方案从而减少和避免煤气中腐蚀成份对高炉煤气系统、管网系统、用户系统设备设施的腐蚀,以此提高设备安全可靠性,延长设备正常使用寿命周期。  相似文献   

9.
烧结矿中的氯元素含量对高炉氯元素负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烧结过程中氯元素的来源和分配去向可以为降低烧结矿中的氯元素含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数据采集和现场取样分析,对唐钢烧结工艺过程中氯元素平衡进行研究后发现:烧结工艺使用的所有原燃料都含有氯元素,含铁物料是烧结过程氯元素负荷最主要的来源,其次是返矿和炉尘;烧结工艺过程中的氯元素大部分被烧结矿带走,机头除尘灰和机尾除尘灰带走氯元素的比例也比较高.适当提高本地铁矿石的比例,限制返矿和炉尘在烧结混匀料中的配比,可以有效降低烧结工艺过程的氯元素负荷.  相似文献   

10.
宝钢1号高炉干法除尘系统2009年3月投入运行,经过近3年的生产实践,干法除尘运行率逐渐从71.0%提高到99.3%,为干法除尘系统在大型高炉上推广应用积累了重要的操作经验。主要介绍1号高炉干法除尘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制约全干法除尘系统应用到特大型高炉的关键问题如高炉炉顶温度的控制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大型高炉除尘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柳钢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生产中氮气脉冲反吹清灰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系统设备和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净煤气反吹清灰工艺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为冶金行业高炉除尘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高炉煤气干式电除尘的特点。经过基础研究和半工业性试验,得到高炉煤气的成分、湿度、温度、压力、煤气流速对电场电压的影响和主要因素与除尘效率的关系;找出了提高常压高炉煤气干式电除尘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陈小平  马作明  张翔 《武钢技术》2010,(4):10-13,61
介绍现有的湿法备用、换热器换热及荒煤气放散等3种高炉煤气布袋除尘系统的极端温度煤气处理技术,分析高炉煤气极端温度的成因及控制,以及极端温度煤气处理技术的关键,论证全干法在大中型高炉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秦勇 《鞍钢技术》2014,(6):35-39
介绍了攀钢钒一期高炉煤气全干式除尘工艺原理、主要设备及关键技术,同时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采取检测高炉荒煤气含水量和瓦斯灰Zn含量、优化除尘筒体运行方式和反吹清灰模型等措施,有效减轻了高炉荒煤气管道堵塞和煤气设备腐蚀问题,延长了干式除尘布袋使用周期,确保一期高炉煤气除尘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型高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福明 《钢铁》2009,44(4):1-0
 无料钟炉顶、高风温和煤气干式除尘是现代大型高炉的关键技术。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设备,通过三维设计优化、仿真模拟和试验测试,在设备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的高炉煤气全干式布袋脉冲除尘工艺,在系统优化设计、煤气温度控制、除尘灰气力输送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集成创新的高效长寿高风温技术,通过开发应用助燃空气高温预热技术、提高热风炉传热效率、热风炉系统结构优化等措施,在使用高炉煤气燃烧的条件下,风温达到1250 ℃。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旋风除尘加布袋除尘的全干法除尘技术的操作控制要点,该技术在鞍钢2580 m3高炉上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除尘效果,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达85%以上,年节能效益达237.6万元,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转炉炼钢采用干法除尘是一种发展趋势.分析了转炉炼钢干法除尘系统泄爆产生的条件、原因.结合宣钢150 t转炉的实践,提出了吹炼前期合理控制枪位和供氧强度,密切关注EP内气体含量;二次下枪前延缓CO生成速度,避开泄爆点,二次下枪后严格执行相应吹炼模块;提前预知入炉原料成分和成色,避免前期泄爆等防泄爆措施,对转炉炼钢干法除尘安全使用提供了较好借鉴.  相似文献   

18.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3R”原则,济钢对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探索。推广蓄热式燃烧技术、开发高风温热风炉技术、运用干熄焦、高炉、转炉干法除尘等技术,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应用干熄焦余热发电、烧结带冷机余热发电,开发炼钢余热发电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项目等,实现了冶金余热的回收再利用。利用液态高炉渣生产微晶玻璃、矿棉等,消化化工企业的铬渣用于烧结配料、开发废塑料炼焦技术等,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