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本文首先阐明了构筑良好的城市—区域关系对促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的重要意义,然后对首都与周边津冀区域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最后从区域规划制定、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人口和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生态保护机制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设富有竞争力的城市—区域关系,促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五个推动"措施。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做出重要指示,而环首都经济圈的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在环首都经济圈一体化的角度,重点就环首都经济圈社保一体化展开研究,为环首都经济圈社保一体化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促进环首都经济圈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伴随经济发展的政治中心面临人口过度膨胀,一体化发展被重视的前提下,"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持续稳定的新方向。通过分析首都经济圈城市内部的关系,运用供应链协作共赢的理论,得出一些关于发展首都经济圈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其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8月以中共十八大为标志的新一届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发展的主战略,使京津冀一体化实施变为可能,这对北京而言则是一次重大利好。北京必须抓好并且用好这次机遇,一是尽快把首都经济圈战略提上重要决策议事日程,并作为未来10年首都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二是尽快把首都经济圈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把首都经济圈战略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统一起来;三是尽快把首都经济圈战略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接、对表,寻找其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契合点,探索有利于首都  相似文献   

5.
区域物流一体化战略是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结合当前昆明与玉溪城市经济圈发展的现状,得出昆玉一体化加速滇中城市一体化。然后,对昆明玉溪物流园区网络的形成背景及园区网络协同内涵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物流园区根据现代物流的网络理论被界定为区域物流网络中的组织节点,引入了物流园区网络协同发展的概念,同时论述物流园区协同网络对昆玉物流一体化的意义。最后,探讨物流系统中物流园区的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6.
首都经济圈区域经济关系与合作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意在促成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不断升温。早有“大北京”,经济圈之说,近有京津冀一体化之论。本期“战略思维”栏目刊发的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孙久文的文章则提出了首都经济圈的概念。这非是提法的不同,而是各有各的着眼和立足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乃至争论,能切实为京津冀的发展提供最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决策与信息》2007,(2):42-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而城市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对于增强城市圈综合实力,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的一种高级发展阶段,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京津冀地区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如何整合市场和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看,进入21世纪,以京津冀为主体的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迅速升温,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经济板块。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中国现阶段要素  相似文献   

9.
李萍 《领导决策信息》2012,(19):32-F0004
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在内的京津冀地区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区。由此可见,京津冀一体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看,城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端形态,美国的大两洋沿海城市带以及日本的东京都市圈等都已经成为了本地经济的代表,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环首都经济圈是目前闰内发展较快的圈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20多个大中城市、数千家大型企业、60多个大小港口,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工业、港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然而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滞后,还没有形成适合于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如果环渤海经济圈不能突破行政区限制,在城市之间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产业体系和公共设施体系,将会被边缘化。因此,加强本地区整体的协调发展,不断地推进体制创新,促进地区间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本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选取环渤海经济圈内主要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沈阳、大连和上海、广州市在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运总量、常住人口、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等方面9个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进行量化比较,从而对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旅游兴市战略的意见》,秦皇岛市将着力打造升级版的大旅游,努力优化旅游发展布局,大力推进高端旅游,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是秦皇岛市实施城市经济战略的突破口,是实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战略的牛鼻子,是对接京津、融入"首都经济圈"的战略选择,是区域城市形象营销的最佳载体,是富民战略的第一抓手。我们要按照这一科学发展定位,主动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列入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首都经济圈"战略项目,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三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济世良方。从文化的视角看,这是理性的回归,即回到了京津冀三地共同的京畿文化根脉上。  相似文献   

15.
正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增长极。早在1996年,云南省建设厅就编制了《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此后10多年云南省一直积极谋划推进滇中地区协同发展。2014年10月21日,历时五年编制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规划》构建了以昆明、玉溪、曲靖、楚雄4州市及红河州北部拓展区为发展空间的"4+1"滇中城市经济圈全新建设蓝图,  相似文献   

16.
发挥核心“龙头”作用 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制约环渤海经济圈腾飞的主要因素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生产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区域内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布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蕴藏的巨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环渤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4,(45):18-19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是我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增长极。早在1996年,云南省建设厅就编制了《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此后10多年云南省一直积极谋划推进滇中地区协同发展。2014年10月21日,历时五年编制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圈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圈又称经济区或经济带,它是地域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世界经济空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的特点,而经济圈是由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和周围广大的农村地区,相邻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共同构成的一个在各种经济要素之间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以城市网络为纽带而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机体.其中中心城市是一个增长极,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龙头或极核.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极或城市).以大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交通、通讯、信息等设施形成辐射联系次级中心城市和区域腹地,利用资源和产业集中配置于区位优势显著的中心城市,从而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圈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辐射功能和扩散半径,进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经济成长,这是经济圈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共生共荣、一体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合作、崛起的决定力量。作为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一极,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安徽加快赶超,实现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合肥经济圈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对接、环境治理、科技合  相似文献   

20.
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改善了城市经济圈与外部的交流条件,加快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循环,带动了城市经济圈的开发和建设,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贵州铜仁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