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对紫花苜蓿种子田进行了不同灌溉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的种子产量、株高、千粒重、花序数/生殖枝、豆荚数/花序、籽粒数/豆荚等产量构成因素及发芽势、发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孕蕾-初花期灌水可形成较高苜蓿种子产量(721.8 kg·hm-2),较对照提高15.6%.不同灌水处理在株高、千粒重、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花序...  相似文献   

2.
灌溉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通过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在单株花序数、每花序荚果数有显著差异.在现蕾至初花期灌水有利于苜蓿花芽分化和提高结实率,可形成较高苜蓿种子产量,是苜蓿种子高产的关键.结荚期适当灌水有利于苜蓿籽粒饱满.  相似文献   

3.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德利农318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密度对德利农318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同时研究玉米的千粒重、穗数以及穗粒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德利农318玉米籽粒产量先降低后上升,最大值密度为82 500株/hm~2;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穗数增加,最大值出现在密度为90 000株/hm~2,穗粒数及千粒重下降,最大值均出现在密度为60 000株/hm~2。因此,在黄淮海现有的生态条件下,德利农318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覆膜种植对宁夏干旱区苜蓿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为苜蓿种子生产提供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以甘农4号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覆黑膜(HM)和覆白膜(BM)为处理,不覆膜为对照,连续2年(2016-2017年)测定不同覆膜处理下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2016-2017年平均结果显示,HM和BM处理苜蓿的株高分别为105.75和104.77 cm,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9.38和8.40 cm;HM和BM处理的每株花序数为493.77和501.85个,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82.12和90.20个;BM处理的每花序结荚数与对照相比提高了1.33个,HM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HM和BM处理的每荚种子数分别为6.12和6.92个,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0.8和1.6个;HM和BM处理苜蓿实际种子产量分别为358.95和494.73 kg/hm2,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57.58和193.33 kg/hm2。由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可知,苜蓿单株种子产量与株高、分枝数、每株生殖枝数、每株花序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结荚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每株花序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贡献最大,其他因素对单株种子产量的贡献主要通过提高每株花序数间接地实现。【结论】覆白膜是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的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密度对苜蓿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不同株行距处理对苜蓿生长发育、群体结构、结实特征以及种子产量影响的研究,发现株距对苜蓿生长速度、茎粗、分枝数、花序数、结荚数、花荚脱落率和种子产量等的影响大于行距的影响.制种苜蓿最佳密度配置方式为行距60 cm,株距30 cm,这一株行距下苜蓿单株分枝数多,枝条粗壮,株丛较矮,不易倒伏,产量达1182kg/hm2.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酒用糯高粱新品种红粱丰1号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红粱丰1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播期对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有极显著(P0.01)影响,对株高和穗长的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有极显著(P0.01)影响,对株高有显著(P0.05)影响。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种植红粱丰1号时以播期4月5日、种植密度11万株/hm~2交互作用的效果最好,株高达229.34cm、穗长35.48cm、穗粒数4 987.66粒、千粒重23.88g、产量6 102.82kg/hm~2。  相似文献   

9.
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春播和麦茬复播情况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单株有效荚果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籽粒重降低。春播以30万株/hm~2密度最佳,籽粒产量达3 009.40 kg/hm~2,麦茬复播以37.5万株/hm~2密度最佳,籽粒产量达4 055.69 kg/hm~2。总体上,麦茬复播的产量比春播高。  相似文献   

10.
多效唑对苜蓿种子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叶面喷施0.03;、0.04;和0.05; 三个浓度的多效唑,研究苜蓿种子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多效唑对苜蓿种子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均有影响, 可增加有效分枝数、结荚花序数和千粒重.在三个处理中,以0.05;浓度的效果最好,产量比对照增加16.04;.二级分枝数增加12.71;,结荚花序数增加28.17;,千粒重增加4.7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油菜品种中双11号直播的适宜密度。[方法]研究5种栽培密度(15万,30万,45万,60万,75万株/hm~2)对中双11号产量、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影响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主花序长度降低,分枝数减少,分枝高度逐渐增高;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角果数,其次是千粒重和每角粒数,产量最高值时单位面积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并不同时都为最大值。[结论]中双11号直播适宜密度为60万~75万株/hm~2,产量最高可达3 055.50kg/hm~2。  相似文献   

12.
旱地春小麦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麦品种甘春2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密度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逐渐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而穗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小麦的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375万粒/hm~2处理的产量最高,300万粒/hm~2处理的次之,分别比产量最低的525万粒/hm~2处理显著增加了4.12%、2.81%(P0.05)。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993,而籽粒产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497(P0.05)。通过关联分析可知,小麦种植密度与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产量、株高、小穗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表明受密度影响最大的性状因子是穗数。虽然小麦种植密度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是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较大,说明合理密植仍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本试验条件下,甘春27号小麦品种的最佳播种密度为375万粒/hm~2。  相似文献   

13.
选择种子发芽率较高的吉红1号与云红3号红花,在宁夏4个县进行红花新品种密度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吉红1号与云红3号种植密度为166 581株/hm~2时干花产量最高,种植密度为249 880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云红3号干花产量最大为384.86 kg/hm~2,云红3号籽粒产量最高为2 792.65 kg/hm~2。云红3号纯收入最高为3 853.22元/hm~2,吉红1号3种栽培密度纯收入均为负值。综合干花、籽粒及红花籽油产量,吉红1号与云红3号最适宜在宁夏种植密度为166 581株/hm~2。  相似文献   

14.
喷施稀土对苜蓿种子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0.01;、0.02;、0.03;、0.04;和0.05;浓度的稀土,在苜蓿的返青、分枝、现蕾、盛花期进行了叶面喷施,观察对苜蓿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苜蓿种子生产中,科学使用稀土能够有效提高种子产量.试验中以叶面喷施0.03;浓度的稀土处理效果最佳,其分枝数、结荚花序数、荚果数、种子粒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3.81;、23.0;、18.62;和30.5;,种子产量增加17.75;,生产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秦优7号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不同的角果着生部位对秦优7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由22.5万株/hm2增加到30万株/hm2,株高、分枝部位、分枝数、主花序长度、结果密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主花序角粒数、分枝角粒数、主花序产量、分枝产量均有所降低,密度优势明显,主花序优势明显,产量增加23.07%。在相同密度下,秦优7号的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硫苷的变化,总是主花序高于分枝;按角果同一着生部位籽粒中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硫苷、含油量的变化,2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高于30万株/hm2,而蛋白质的变化则相反。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秦优7号的种植密度,凭借高密度优势、角粒数优势、千粒重优势,主花序的增产优势,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可充分发挥秦优7号的增产优势、获得高产,增加产油量。此外,适当增加密度还可以有效降低株高,减少单株有效角果数,有利于机械收割操作和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不同的角果着生部位对秦优7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由22.5万株/hm2增加到30万株/hm2,株高、分枝部位、分枝数、主花序长度、结果密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主花序角粒数、分枝角粒数、主花序产量、分枝产量均有所降低,密度优势明显,主花序优势明显,产量增加23.07%。在相同密度下,秦优7号的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硫苷的变化,总是主花序高于分枝;按角果同一着生部位籽粒中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硫苷、含油量的变化,2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高于30万株/hm2,而蛋白质的变化则相反。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秦优7号的种植密度,凭借高密度优势、角粒数优势、千粒重优势,主花序的增产优势,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可充分发挥秦优7号的增产优势、获得高产,增加产油量。此外,适当增加密度还可以有效降低株高,减少单株有效角果数,有利于机械收割操作和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磷二铵施用量对薏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磷二铵施用量为300kg/hm~2时,薏苡的株高为76.1cm,分蘖数为5.7个/株,有效穗数为12.3个/株,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分别为6.497g、51.16g,生物产量为20721.59kg/hm~2,籽粒产量为2165.85kg/hm~2。而当磷二铵施用量增加到450kg/hm~2时,薏苡的株高为69.6cm,分蘖数为3.5个/株,有效穗数为2.2个/株,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分别为0.91g、31.06g,生物产量只有9884.68kg/hm~2,籽粒产量为303.30kg/hm~2。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双低油菜新品种‘镇油6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万~18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镇油6号'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单株分枝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总角果数、千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每角粒数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收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宁油2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纯氮量240 kg/hm~2、300 kg/hm~2、360 kg/hm~2,以及种植密度1 hm~23.00×10~5株、3.75×10~5株、4.50×10~5株、5.25×10~5株、6.00×10~5株不同处理。结果表明,高施氮量能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与产油量,但籽粒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产油量,产油量在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改变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经济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均可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密度间差异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超过施氮量的差异,施氮量差异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超过密度间差异。随施氮量增加含油量和硫苷含量下降。籽粒脂肪酸组成比较稳定,但芥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加;油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株高随施氮量增加升高不明显,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低氮量高密度种植能获得较高分枝点高度;分枝数随施氮量减少而减少,随密度增大而减少。因此,若以减少施肥、节本增效为前提,选择施纯氮240 kg/hm~2,并且在1 hm~23.00×10~5~6.00×10~5株范围内提高密度,有利于获得高产油量和机收性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绿豆与果树间作,绿豆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考察密度对小区产量、单株产量、单株结荚数及株高、主茎分枝数的影响。试验表明:小区产量在行距37.5cm,株距13cm的种植密度时产量最高;单株结荚数、单株产量、主茎分枝数与密度呈负相关;株高与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