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螟黄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2种本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效果。结果显示,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率要显著高于稻螟赤眼蜂,且接蜂适宜蜂卵比要低于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蜂卵比1∶5时寄生率在50%以上,而稻螟赤眼蜂1∶2蜂卵比时寄生率就低于50%。卵龄对赤眼蜂寄生小菜蛾卵的效果也影响很大。36 h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无明显差异,但36 h以后则寄生率开始急剧下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要强于稻螟赤眼蜂,可用于作为小菜蛾生物防治赤眼蜂种群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利用4种赤眼蜂共28个品系对二化螟卵做了寄生率和产卵量试验,选出松毛虫赤眼蜂S-AC品系、螟黄赤眼蜂M-TC品系和稻螟赤眼蜂D-JN品系寄生效果较好。通过田间释放单品系和混合品系得出:稻螟赤眼蜂效果优于螟黄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释放混合品系控制二化螟的效果均优于单独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和单独释放螟黄赤眼蜂,混合品系释放的平均防治效果75%左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甘蓝夜蛾发生特点及赤眼蜂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的研究,明确了太原地区甘蓝夜蛾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为害期为5~6月,第二代为害期为7~8月,第三代为害期为9~10月。室内用4种赤眼蜂对甘蓝夜蛾卵进行了抑制孵化试验,寄生率分别为:螟黄赤眼蜂97.68%,广赤眼蜂92.91%,玉米螟赤眼蜂80.90%,松毛虫赤眼蜂53.51%。甘蓝田、苤蓝田释放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5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68.76%,广赤眼蜂寄生率56.25%;9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92.82%,广赤眼蜂寄生率88.16%。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甘蓝田、苤蓝田均未发现有赤眼蜂寄生。  相似文献   

4.
《吉林农业科学》2017,(3):23-26
以柞蚕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7~33℃范围内,两种赤眼蜂的各虫态发育历期明显不同,世代发育历期也不同,螟黄赤眼蜂世代速率为:y=0.2079-2.9390/x,松毛虫赤眼蜂的世代速率为:y=0.2183-3.1482/x,试验得出两种赤眼蜂不同虫态发育起点温度不同,螟黄赤眼蜂的卵发育起点温度为7.85℃,高于松毛虫赤眼蜂的卵发育起点温度5.10℃,两种赤眼蜂有效积温不同,螟黄赤眼蜂为174.19℃·d,松毛虫赤眼蜂有效积温为183.33℃·d,研究结果为今后更好地应用两种赤眼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山西省螟黄赤眼蜂对向日葵螟的防治效果、有效控制向日葵螟为害,在满足向日葵螟绿色防控需求方法的同时,针对已有的试验设计方案探讨其合理性、科学性。在山西省闻喜县、曲沃县、夏县开展了螟黄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螟黄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卵粒寄生率达到81.9%,卵粒校正寄生率达到80.5%,平均防效为70.26%,向日葵平均增产率为22.17%。结果表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利用螟黄赤眼蜂生物控制向日葵螟为害,在山西省生态环境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三种赤眼蜂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共11个群体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赤眼蜂的酯酶共显示9条电泳酶带,松毛虫赤眼蜂有5条带,螟黄赤眼蜂有6~8条带,广赤眼蜂有6~7条带。从酯酶电泳酶谱上可以将这3种赤眼蜂区分开。同时广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各群体间也有一些差异,可作为赤眼蜂种间或种内群体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疆特殊农田生态赤眼蜂田间自然扩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新疆棉花、加工番茄等特殊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模式下,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在田间自然扩散呈现随距离延长、寄生卵量递减的趋势,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玉米田和加工番茄田扩散有效距离为8~10 m,最远扩散15 m,田间温湿度和风向等环境条件对螟黄赤眼蜂田间扩散和寄生影响作用明显,田间温度偏高和相对湿度偏低不利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下风口螟黄赤眼蜂寄生率明显高于上风口.  相似文献   

8.
以柞蚕卵为中间繁殖寄主,研究螟黄赤眼蜂在不同接蜂时间处理下对其繁殖特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蜂时间对螟黄赤眼蜂繁殖有明显的影响,大量生产时应掌握在36~48 h之间,以48h为最好,表现为羽化率最高、单卵有效蜂数最多。  相似文献   

9.
以柞蚕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为研究对象,通过成虫死亡率、补充营养、蜂龄、逐日产卵量4个方面作了生殖特性的比较研究,并对产卵器结构进行解剖。结果表明,两种赤眼蜂在产卵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产卵器结构差异极显著,松毛虫赤眼蜂产卵器长度为228±21.07μm,螟黄赤眼蜂为168±35.17μm。  相似文献   

10.
甘蔗螟虫是我国为害甘蔗最普遍最严重的害虫,主要种类有条螟、黄螟、二点螟、大螟及白螟,因为蔗螟种类多,世代重叠,在防治上是有一定困难的。 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一九五三年在广东省开始展开系统的研究工作,通过了一系列的室內研究、田間防虫效能的测定、生产試驗及大面积表証示范,肯定了赤眼蜂防治蔗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区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田间释放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研究表明,螟黄赤眼蜂对新疆南部棉区棉铃虫的控制作用优于松毛虫赤眼蜂;田间放蜂量6×104~8×104头/667m2、放蜂点为3~6个/667 m2,螟黄赤眼蜂最高寄生率达51.49;,累计寄生率为18.67;~44.02;,平均寄生率30.36;,棉铃虫虫口减退率25.3;~64.2;,蕾铃被害减退率46.8;~76.8;,赤眼蜂对新疆棉田棉铃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持续放蜂田天敌数量明显高于化防田,表明持续放蜂生态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2.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雪红  黄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20-14421,14430
总结了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国内外现状,特点及蔗田应用技术。展望了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应用前景和推广难的问题,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作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喀什地区杏园内食心虫的消长动态,为研究赤眼蜂防治的最佳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性诱剂诱捕探讨了杏园内主要食心虫的消长动态,通过悬挂蜂卡释放赤眼蜂,初步研究林间释放赤眼蜂防治食心虫效果.[结果]杏园内食心虫以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为主,经观测在喀什地区苹果蠹蛾1a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1a发生5代,示范园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统计蛀果减退率为45.63;.[结论]明确了防治的关键时期在越冬代及第1代幼虫期,应用赤眼蜂是防治食心虫的一种有效方法,为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rDNA-ITS2应用于赤眼蜂分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对拟澳洲赤眼蜂Trichoramma confusum,甘蓝夜蛾赤眼蜂T.brassicae,广赤眼蜂T.evanescens,食胚赤眼蜂T.embryophagum,及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的6个地理种群的rDNA-ITS2进行克隆测序,又运用软件DNAStar的MegAlign程序对不同赤眼蜂属间,赤眼蜂属种间,同种不同地理种群之间以及同一赤眼蜂个体不同拷贝之间的ITS2序列的遗传分歧及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眼蜂属与外群ITS2序列的遗传相似性很低,赤眼蜂属内不同种之间IT2序列保守性适中,种内或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以及同一个体不同ITS2拷贝间非常保守。说明ITS2序列可作为赤眼蜂种级水平分类鉴定的良好靶标序列。  相似文献   

15.
以松毛虫赤眼蜂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松毛虫赤眼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蛹后期虫态的柞蚕赤眼蜂对环境高温较为敏感,尤其在环境温度超过40℃以后,短期即可对其羽化出蜂造成较大影响;蛹后期虫态赤眼蜂较蛹中期更易受到高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东北地区防治大豆食心虫的赤眼蜂优势种,以满足大豆食心虫生物防治的需求。[方法]在半自然条件(田间网罩)下,测试不同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寄生潜能;在大豆生产田条件下,调查不同赤眼蜂蜂种对大豆食心虫卵寄生率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粒校正寄生率为70.1%,防治效果达67.0%。[结论]螟黄赤眼蜂可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减少农药的用量,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使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是生物防治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寄主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选择性不同。针对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与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较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产卵能力下降10%,飞翔能力差,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低于60%。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生存时间延长1~2d,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在60%以上,且次代幼虫发育良好,所发育的成虫能有效控制第二年大豆食心虫虫口基数,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连锁效果。综合分析认为,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能更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且连续防治效果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广西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条螟卵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寄生情况,为保护本地优势自然天敌及人工释放控制蔗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采样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对广西3个代表性蔗区南宁市吴圩镇、崇左市濑湍镇和来宾市武宣县甘蔗条螟卵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3个蔗区条螟卵寄生蜂主要有螟黄赤眼蜂和黑卵蜂两种,其中,崇左市濑湍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2.11%和45.32%,螟黄赤眼蜂分别为19.72%和17.04%;南宁市吴圩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1.79%和2.40%,螟黄赤眼蜂分别为8.93%和6.29%;来宾市武宣县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13%和6.36%,螟黄赤眼蜂分别为43.59%和41.75%.[结论]黑卵蜂是崇左市濑湍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螟黄赤眼蜂是来宾市武宣县和南宁市吴圩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19.
携菌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田间评价了携带昆虫致病细菌的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寄生能力与未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释放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的防治效果比单纯释放赤眼蜂的高,最高达15.21%,平均为13.95%;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在田间的寄主搜索和寄生活动有助于病原细菌在田间的扩散,从而提高残留玉米螟幼虫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