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油橄榄叶多酚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晓飞  李辰  郑媛媛  邸多隆 《中草药》2011,42(5):848-851
目的研究油橄榄Olea europaea的多酚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手段,结合波谱方法分离鉴定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结果从油橄榄叶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酪醇(1)、羟基酪醇(2)、羟基酪醇乙酰酯(3)、1H-2-苯并吡喃-6,7-二醇(4)、3,4-二羟基苯甲酸(5)、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6)、异鼠李素(7)、圣草酚(8)、花旗松素(9)、槲皮素(10)、木犀草素(11)、女贞苷(12)、橄榄苦苷(13)、芹菜素-7-O-葡萄糖苷(14)、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5)。结论化合物4~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龙船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PLC等色谱方法对龙船花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龙船花石油醚提取部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3-O-乙酰坡模酸(3)、对羟基桂皮酸(4)、绿原酸(5)、儿茶素(6)、(-)-表儿茶素(7)、异鼠李素(8)、京尼平苷(9)、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白梅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清华  张玲  尚立霞  邵成雷  吴永霞 《中药材》2008,31(11):1666-1668
目的:研究白梅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梅花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Ⅰ)、异鼠李素(Ⅱ)、槲皮素(Ⅲ)、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Ⅳ)、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异槲皮苷(Ⅵ)、金丝桃苷(Ⅶ)、芦丁(Ⅷ)。结论:其中化合物Ⅱ~Ⅶ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蒙药河柏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柏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分部,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利用理化鉴别及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河柏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鞣酸-3,3′,4-三甲醚(1),鞣酸-3,3′-二甲醚(2),异鼠李素(3),山柰酚(4),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5),胡萝卜苷(6),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7),槲皮素(8),没食子酸(9),棕榈酸(10),棕榈酸-α-单甘油酯(11)。结论:除化合物8,9,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2,5,7,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6,(12)
目的:研究藏药宽筋藤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结合波谱方法分离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宽筋藤中分离纯化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没食子酸(3)、对羟基苯甲酸(4)、异鼠李素(5)、p-香豆酰-多巴胺(6)、二十四烷酸(7)、二十八烷醇(8)、十九烷醇(9)、十八烷酸(10)、β-谷甾醇(11)、胡萝卜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福建野鸦椿籽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云  向德标  胡乔民  谭洋  孟英才  裴刚 《中草药》2014,45(18):2611-2613
目的对福建野鸦椿Euscaphis fukienensis籽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福建野鸦椿籽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酚酸类成分,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1)、琥珀酸(2)、没食子酸(3)、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4)、对羟基苯甲酸(5)、2-甲基-5,7-二羟基色原酮(6)、己二烯二酸(7)、槲皮素-3-O-葡萄糖苷(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一点红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点红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一点红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主要为黄酮和有机酸类,分别为鼠李素(1),异鼠李素(2),槲皮素(3),木犀草素(4),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8-(2″-吡咯烷酮基)-槲皮素(6),5,2’,6’-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7),丁二酸(8),反式丁烯二酸(9),对羟基苯甲酸(10),4-羟基-间苯二甲酸(11),咖啡酸(12),七叶内酯(13),异去甲蟛蜞菊内酯(14)及尿嘧啶(15)。结论:除化合物3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异牡荆苷(2)、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3)、芹菜素-3′-甲氧基-7-O-芸香糖苷(4)、槲皮素(5)、金丝桃苷(6)、异槲皮苷(7)、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0)、圣草次苷(11)和圣草素(12)。结论化合物1~11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9.
曾瑜  黄海宁  蒋莉  唐炳兰  陈路 《中成药》2023,(10):3290-3296
目的 研究八仙草Galium aparine L.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病毒活性。方法 八仙草60%乙醇提取物采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T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比色法对其抗病毒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柰酚(2)、芦丁(3)、异鼠李素(4)、香叶木素(5)、表没食子儿茶素(6)、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异牡荆素-2″-O-α-L-鼠李糖苷(8)、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0)、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1)、异鼠李素-3-O-芸香糖-7-O-β-D-葡萄糖苷(12)、β-谷甾醇(13)、β-胡萝卜苷(14)、丁香酸(15)、3,4-二羟基苯甲酸(16)、车叶草苷(17)。化合物7抗H5N1病毒半数有效浓度为(0.06±0.01)mmol/L。结论 化合物12为首次从拉拉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1、1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具有较强的抗H5N1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东方肉穗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系统研究东方肉穗草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及正相硅胶柱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通过多种波谱学数据分析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异鼠李素(1)、槲皮素(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异鼠李素-3-O-(2"-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1.
大飞扬草地上部位的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飞扬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为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物质依据。方法:采用硅胶、大孔树脂、凝胶等柱层析方法, 从大飞扬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化合物, 并通过波谱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这些化合物分别是:东莨菪亭(1)、滨蒿内酯(2)、异东莨菪亭(3)、槲皮素(4)、异鼠李素(5)、乔松素(6)、山奈酚(7)、木犀草素(8)和没食子酸(9)。结论:这些化合物中, 1 3、5 8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槟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WQ  Wang HC  Wang WJ  Wang Y  Zhang XQ  Ye WC 《中药材》2012,35(3):400-403
目的:研究槟榔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反相RP-18柱、Sephadex LH-20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1)、槲皮素(2)、甘草素(3)、5,7,4'-trihydroxy-3',5'-dimethoxyflavanone(4)、(+)-儿茶素(5)、反式白黎芦醇(6)、阿魏酸(7)、香草酸(8)、过氧麦角甾醇(9)、豆甾-4-烯-3-酮(10)、β-谷甾醇(11)、环阿尔廷醇(12)、de-O-methyllasiodiplodin(13)。结论:其中,化合物2~4、6、7、9、10、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土三七总酚酸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土三七总酚酸抗氧化活性。方法:在测定土三七中总酚酸的含量基础上,选用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过氧化体系对不同浓度提取液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同时以VC为阳性对照。结果:土三七总酚酸含量越高,其抗氧化活性越强,其中还原性和DPPH清除能力低于VC,而对PUFA过氧化体系的抑制效果则比vc的活性更强。结论:土三七总酚酸抗氧化活性与浓度呈正相关性,表明其抗氧化活性与酚酸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药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土三七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特点及防范措施。方法:通过检索国内电子专业期刊库收载的1998~200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学期刊中所有关于服用中药土三七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病文献,对报道的41例病例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土三七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病病情较严重,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服药时间长短以及服药总量有关。结论:为避免土三七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病,宜加强土三七的药理与毒理方面的研究,对患者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并规范其使用方法和剂量,指导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星宿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星宿菜95%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化学成分,根据NMR数据和参考相关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24-烯-环阿尔廷酮(1),24-乙基-Δ7,22-胆甾二烯-3-酮(2),正三十五烷醇(3),β-豆甾醇(4),24-乙基-Δ7,22-胆甾二烯-3β-醇(5),棕榈酸(6),异鼠李黄素(7),山柰酚(8)和槲皮素(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化合物1,2,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杨树芽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加拿大杨树芽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加拿大杨树芽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球松素(pinostrobin,1)、白杨素(chrysin,2)、山柰素(kaempferol,3)、芹菜素(apigenin,4)、异鼠李素(isorham-netin,5)、异阿魏酸(isoferulicacid,6)、槲皮素(quercetin,7)、3-O-甲基槲皮素(3-O-methylquercetin,8)、咖啡酸((caffeicacid,9)、高良姜素-7-O-β-D-葡萄糖苷(galangin-7-glucoside,10)、白杨素-7-O-β- D-葡萄糖苷(chrysin-7-glucoside,11)。结论:化合物3、5、8和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中间锦鸡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甦  施蛟  孙智华  胡昌奇 《中药材》2006,29(1):19-21
目的:研究中间锦鸡儿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法、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用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间锦鸡儿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5′-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甙(1)、异鼠李素-7-O-α-L鼠李糖甙(2)、3,4-二羟基苯甲酸(3)、N-反式咖啡酰酪氨酸(4)、D-3-O-甲基-肌醇(5)、7α-OH-β-谷甾醇(6)、7β-OH-β-谷甾醇(7)、硬脂酸(8)。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藏药五脉绿绒蒿中非生物碱成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藏药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用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Ⅰ),槲皮素-3-O-[β-D-半乳糖(1→6)]-β-D-葡萄糖苷(Ⅱ),山柰素-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Ⅲ),异鼠李黄素-3-O-[β-D-半乳糖苷(1→6)]-β-D-葡萄糖(Ⅳ),咖啡酸(Ⅴ),原儿茶酸(Ⅵ),对羟基肉桂酸(Ⅶ),2-(3,4-二羟苯基)-乙醇β-D-吡喃葡萄糖苷(Ⅷ),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Ⅸ),肉桂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Ⅹ),5,7-二羟基色原酮(Ⅺ),胡萝卜苷(Ⅻ)。结论:除Ⅵ和Ⅻ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莲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莲须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法进行提取,采用硅胶柱色谱和聚酰胺柱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6 个化合物,分别为1-癸醇(Ⅰ)、二十四烷酸(Ⅱ)、棕榈酸(Ⅲ)、环阿尔廷醇(Ⅳ)、环阿尔屯烷-23-烯-3β, 25-二醇(Ⅴ)、金色酰胺醇酯(Ⅵ)、β-谷甾醇(Ⅶ)、胡萝卜苷(Ⅷ)、棕榈酸-α, α′-甘油二酯(Ⅸ)、二十六烷酸-α-甘油酯(Ⅹ)、对苯二酚(Ⅺ)、对羟基苯甲酸(Ⅻ)、丁二酸()、山柰酚( )、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ⅩⅤ)、异鼠李素(ⅩⅥ)。结论 化合物Ⅰ、 Ⅳ~ Ⅵ、Ⅸ~Ⅻ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Ⅲ、Ⅶ、Ⅷ为首次从莲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牡丹籽粕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籽粕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benzoic acid,1)、白芍苷R1(albiflorin R1,2)、6'-O-β-D-葡萄糖芍药内酯苷(6'-O-β-D-glucopyranosylalbiflorin,3)、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4)、氧化芍药苷(oxy paeoniflorin,5)、咖啡酸(caffic acid,6),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7)、芍药苷(paeoniflorin,8)、蔗糖(sucrose,9)、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0)、β-谷甾醇(β-sitosterol,11)。结论:11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牡丹籽粕中发现,其中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的种子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2是一种葡萄糖的2位与单萜苷元的8位以缩酮键相连的单萜苷类化合物,系该种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