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杨先碧 《科学之友》2005,(13):23-24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离奇的科幻故事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2.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科幻故事由此产生。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简单地自我复制的机器人.科幻的情节可能变成现实。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青云 《世界科学》2005,(8):32-32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在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想法: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简单自我复制的机器人,科幻的情节南此可能变成现实。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玩过机器人玩具,都喜欢看动画片里的机器人战士。如今,诸如《变形金刚》之类展现机器人魅力的科幻大片仍深受大众喜爱。那么,看了多年科幻大片中的机器人,现实中的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带着疑问,让我们一同到人气十足的浙江科技馆机器人展区来寻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军事机器人也将被重新定义。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在1920年发表的科幻剧作《罗苏姆的全能机器人》中,发明了机器人(robot)这一词语,一开始它们只是在工厂里生产低成本产品的微不足道的机器人,但最后这些机器人杀死人类,导致人种灭绝。由此诞生了一个经久不息的科幻小说题材:机器人失控,变成不可阻挡的杀人机器。20世纪的文学和电影中也  相似文献   

6.
机器人杀人     
人们一直幻想着发明一种机器人来代替自己劳动,这样人就可以从一些机械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智商更高的劳动。 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的梦想实现了,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使人类看见了光明的前景。但是,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效应,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出现对此给出了一个血淋淋的注解。尽管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可伤害人”,但是机器人杀人事件还是越来越多。 血淋淋的历史 机器人的愚昧导致了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发生。1981年7月4日,日本川…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用意念操控机器仍然只是科幻作品的情节,但是科学家的研究正在将幻想变为现实。一个由美国杜克大学神经工程中心主任兼神经生物、生物医学工程、心理与脑科学教授尼可列利斯为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已经向世人宣布,人类实现用意念操控机器的那一天并不遥远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科幻影片中出现了不少生化机器人,他们的部分身体器官由机器所替代。虽然不少设想看起来有些夸张,但是也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未来人类可能的模样。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一直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未来学家和机器人专家纷纷表示,人机融合是未来人类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们所谓的“机器人”,在英语里被称为"robot”。事实上这个词本来泛指一切“人造人”,因此在西方科幻小说中“robot”一词除了指钢铁型的机器人(mechanical men)之外,还包括所谓的“生物机器人”等用生化方式“制造”出来的“robot”。而事实上现代科技所研究的机器人,大多属于“自动机”(automaton)一类,它们的智力还远未达到科幻作品中机器人的那种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60年的风雨路程。未来,人工智能到底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需要,机器也不再是人们眼中冰冷的工具,而是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作为科幻作品中很大的母题,人工智能经常在科幻电影中出现,比如《我,机器人》《黑客帝国》《机械姬》,其中人工智能往往扮演反叛者的角色,对人类造成伤害。结合现实来说,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艾萨克·阿西莫夫创造出的"机器人三法则"在科幻界内几乎人人皆知。英国数学家兼科幻作家伊恩·斯图尔特由阿西莫夫的作品想象到机器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翻转后,写出了以下这篇将人类设定为机器人的奴隶、极具冲击力的作品。第一法则:人类不得伤害机器人,或因不作为使机器人受到伤害装在墙上的摄像机器人扫描了杰伊的视网膜,激活了显示屏机器人,展示出他目前的日程计划。还是老样子:在他12小时的班次时间里,每三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当大规模工业流水线上的机器助手——“机器手”出现之后,人们感到无比自豪。随着相关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的机器人出现了。更让人自豪的是,如今,这些机器人已经走下了流水线,带着它们聪明的“头脑”和技能,走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的机器人,已非当年“机器手”的概念了。  相似文献   

13.
从科幻到现实 人可以与机器人恋爱、结婚、生育,这一天方夜谭式的神话,过去只能在科幻作品中见到.如今,随着微电脑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紧密结合,这种神话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二个机器时代与第一个机器时代的区别在于智能。第一个机器时代的机器取代并倍增了人类和动物的体力劳动,第二个机器时代的机器将取代并倍增我们的智慧。未来,每5个人就拥有1台机器人。不仅工业型机器人大量进驻工厂,愈来愈多的服务型机器人也悄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制造业、生活中的重要成员。但这也引发新的争议:这些不用吃饭、全年无休、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到底是人类的帮手还是对手?它们会不会大举抢走工人"饭碗"?对此,你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5.
《科学24小时》2011,(9):52-52
它看上去颇似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机器人C·3PO的解体版,但这款机器人并非科幻虚构,它是最新科学成果,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它不仅拥有“骨骼和肌肉”,甚至还有能够认识并纠正错误的“大脑组织”。  相似文献   

16.
刘茵 《世界科学》2005,(8):30-31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经典的科幻故事:一群由网络所控制的机器人在陆地上漫步,当其中的一个发现什么的时候,其他的机器人就立刻知道了这件事的全部内容——它们是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各自的任务,其执行是一个被称为“蜂群”的机器人研究小组。  相似文献   

17.
人·机器     
龚静 《世界科学》2000,(2):42-43
大约在80年代初期,我看过一部名为《未来世界》的科幻电影。里面有男女记者各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工厂在试制机器人,而且还做了和他们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若非亲见,简直不分彼此。主谋者试图以像人一样的机器人来代替人,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当然,这些人的阴谋是失败了。但看到影片结尾时那两位记者与他们的机器人替身难分难解的搏斗,还是不由得为人捏把汗。 是机器还是人,在此亦难分难解。似乎只有在倒地之后的肉身里冒出一股电路被毁的青烟,我们才如释重负地松口气──机器人也。再怎么像人,甚至如人般说话、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18.
艾萨克·阿西莫夫是世界著名的科幻大师,他的“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发表于上世纪40~90年代。至今仍为科幻迷们津津乐道。然而,著作超身的阿西奠夫本人最喜欢写作的题材却是科学随笔,他一生出版了470本书,包括40本科学随笔集,仅《奇幻和科幻杂志》就发表了他399篇科学随笔。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细胞     
通过含有特殊程序的细胞在人的血管中监测血糖浓度、关注胆固醇的积累等,这些设想虽还处于科幻阶段,但将计算机程序移植入生物体内的日子或许并不会太遥远。  相似文献   

20.
在不少科幻恐怖片中,都出现了一些特别巨大的食肉动物。其中以巨蟒和巨鳄最为吓人。美国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科幻片中的超级食肉动物并非胡编乱造,它们曾经出现在远占时代的热带雨林中。最近,研究人员还利用计算机重现了距今6000万年的巨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