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大渡河乐山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分布特征,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大渡河河口乐山市沙湾区至市中区长约30km的河网段布置7个采样断面,采用定置刺网、地笼和电捕等方法,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3科、48属;其中,鲤形目(38种)占总数的66.67%;鲇形目(13种)占22.81%;鲈形目(4种)占7.02%;合鳃目(1种)和鳉形目(1种)均占1.75%。该区域鱼类群落以杂食性、底栖、适应缓流生境的种类为主。根据优势度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安谷电站坝上库区河段鱼类优势种有7种,坝下河段有8种,生态河道有8种。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安谷电站坝下河段最高。生态类群分析表明,安谷电站坝上与坝下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渔获物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目前的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大渡河乐山段鱼类资源最主要的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2.
2013年11月(秋季)在日照港邻近海域布设20个调查站,采用网目40 mm,网口周长51.5 m,囊网网目20 mm,作业网口宽度约16 m的底拖网调查了渔业资源。每站以平均拖速2.7 kn的速度拖曵1 h,依此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渔获量和群落多样性。调查区域内共鉴定鱼类43种,隶属9目33科40属。其中出现较多的有鲈形目(Perciformes)、鲉形目(Scorpaeniforme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和鲱形目(Clupeiformes)。调查区域平均渔获重量和平均渔获尾数分别为13.91 kg/h和2 170 ind./h,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锦鳚(Enedrias fangi)、短鳍(Callionymus kitaharae)和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鱼类物种的平均多样性指数(H’)、平均匀度指数(J)和平均丰富度指数(D)依次为1.37、0.49和2.19。当相似性尺度为50%时,20个调查站位可划...  相似文献   

3.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根据2012年调水调沙前、中、后3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 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3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9, 隶属82337属。鱼类栖息水层类型组成变化较大, 前调查优势类群以底层鱼类为主, 中调查和后调查以中上层鱼类为主, 而适温类型组成则较稳定。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明显, 前调查平均生物量(6.4±1.9) kg/h, 站位分布较均匀; 中调查平均生物量(62.1±29.1) kg/h, 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 后调查平均生物量(48.2±17.2) kg/h, 高值主要分布在近河口及东南调查海域。3次调查丰富度指数(D)依次升高, 但各航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 多样性指数(H¢)以前调查最高, 中调查最低, 各航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 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和多样性指数一致。研究认为黄河调水调沙导致的泥沙沉降对底层鱼类产生了不利影响, 而淡水和营养盐的注入, 对中上层鱼类特别是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则产生了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饮用水水源地盐龙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对盐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盐龙湖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多网目复合刺网和电捕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盐龙湖现有鱼类6目9科36种,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为27种,占物种总数的75%。群落优势种均为小型鱼类,分别占总渔获量和渔获物个体总数的65.87%和76.67%。主要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y)、鲫(Carassius auratus)、■(Hemiculter leucisculu)、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代表物种多样性特征的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_N)为2.08,Wilhm改进指数(H_W)为2.30,Simpson优势度指数(λ)为0.21,Piesous均匀度指数(J)为0.59,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4.49;相对稀有种数(R)为63.89%。这些结果表明:盐龙湖鱼类群落结构简单、小型化形势严峻,且食鱼性鱼类鳜(Siniperca chuatsi)、翘嘴鲌(Channa argus)和乌鳢(Culter alburnus)等密度和生物量偏低,无法对小型鱼类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水源地湖泊中应采用提高食鱼性鱼类生物量的经典生物操纵手段对鱼类群落进行调控,以利于生态系统健康和水质保护。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6—2018年的调查数据,对淮河江苏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鱼类56种,隶属于7目14科42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6.07%。刀鲚(Coilia nas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分别为冬季、夏季、秋季和春季的第一优势种。刺网和地笼的年CPUE均值分别为(1190.15±220.28)g/(net·d)和(74.87±12.96)g/(net·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88~3.85、2.75~4.74和0.74~0.81。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冬季、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春季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淮河江苏段不同区域的鱼类群落相似性均低于57.02%。SIMPER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也表明,盱眙断面和金湖断面不同季节的鱼类群落组成平均相似性仅为41.85%和36.23%,而盱眙断面和金湖断面平均相异性达到了71.21%。  相似文献   

6.
舟山渔场普陀山附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普陀山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对该海域鱼类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2014年5月和10月在舟山渔场普陀山附近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共鉴定出鱼类51种,隶属于11目24科43属。结果显示:春季鱼类种数多于秋季,春季为多数鱼类的产卵季节,种类较多,但个体普遍偏小,大多为仔稚鱼。春季鱼类体质量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而尾数多样性略低于秋季;春季鱼类体质量均匀度指数值高于秋季,但相差不超过0.1,即鱼类在不同季节分布的均匀度和区域分化程度区别不大,表示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邮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采用三层刺网和单目地笼网鱼类采样工具,于2019-2020年在该湖泊设置的5个点位进行4次调查,鉴定了渔获物种类,分析了鱼类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结果显示:高邮湖鱼类24种,隶属20属7科6目。淡水性、肉食性和中上层鱼类为优势生态型。鲫(Carassius auratu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刀鲚(Coilia nasus)和鲢(H.molitrix)为高邮湖优势种。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4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1,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6,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为1.91。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有所提高,但群落结构受干扰程度较高。Cluster聚类和nMDS平面图显示,高邮湖不同空间的鱼类多样性差异较小;而与其北部入湖口河流水域相比,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过水性高邮湖的鱼类多样性高于河道,但总体上鱼类物种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渤海鱼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渤海鱼类群落进行了研究。渤海鱼类群落无论渔获量和种类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种类和渔获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洄游性鱼类占绝对优势,冬季以渤海地方性种类为最多;整个渤海鱼类可划分为6个生态类群,它们分别反映了鱼类在渤海出现的月份和离开渤海的时间,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夏和秋3季,渤海鱼类种类组成复杂,分区较多;冬季,种类组成简单,分区较少,但分区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8-2019年的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运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标,对调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鱼类84种,隶属于2纲、14目、39科、69属.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日本带鱼(Trichiurus j...  相似文献   

10.
夏、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生境变动条件下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特征,为其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2010年5月中旬至9月在长江口进行了张网鱼类资源调查(除8月外,采样频率为1周1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种生态类群、39种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河口定居性鱼类的种类数目分居1、2位,包含种类数目最多的科是鳀科(6种),其次鰕虎鱼科和石首鱼科(4种),5-9月间种类和生态类群种类数目更替均无显著性差异;5-9月间各生态类群尾数/重量均以海洋洄游鱼类占首位,5-8月间各月平均每网尾数/重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9月除了与7月尾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尾数和重量均较各月高,生态类群尾数/重量的排序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对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银鲳、灰鲳、龙头鱼等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幼鱼数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变动有差异,如棘头梅童鱼、刀鲚、龙头鱼幼鱼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凤鲚则为上升趋势。此外,相同属的鱼类生态位有一定的分化,银鲳和灰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而刀鲚和凤鲚在不同水域产卵,这是一种减少对食物、空间竞争的策略;按鱼类群落优势种综合丰盛度法,各月优势种比例均在95%以上,而各月间优势种更替无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尾数/重量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在60%的水平上将群落分为组Ⅰ(5月-8月前半月)和组Ⅱ(8月后半月-9月)。此外,长江口虽仍是棘头梅童鱼、银鲳、灰鲳等重要经济鱼类的育幼场,但群落结构已有了变化,特别是中华鲟、鲥等珍稀鱼类的消失,反映了因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引起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11.
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现状,于2015年4-6月对该江段鱼类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36种,隶属于5目、11科、31属;其中鲤科鱼类占优势,占总种类数的52.78%。按生态习性划分,定居性鱼类占总种数的88.89%,江湖洄游鱼类占总种数的11.11%;按栖息空间划分,底栖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0.00%;按摄食类型划分,杂食性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4.44%。鱼类优势种为鲇(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渔获物中小型鱼类占据较大比例,大型鱼类比例偏低、规格偏小。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值分别为2.114、3.476、0.248和0.670。与历史资料相比较,鱼类优势种的数量占比降低,群落多样性、丰富度较高,均匀度较为稳定,但个体小型化现象依然存在,渔业资源仍有衰退趋势。建议强化禁渔措施,确保安庆江段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秋季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秋季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渔业资源优势种的组成随区域和时间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黄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北部与南部、中部与南部的相似性较低;黄海渔获生物种类组成年间相似性较高,为65。进一步的单因子ANOSIM分析表明黄海底层鱼类群落不同区域和年间种类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由北向南递减。与1985年相比,2000年鱼类群落长度谱表现出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主要优势种的长度组成也呈现小型化趋势。长度谱区域变化则是从北部向南部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拉尼娜事件会影响鱼类的生活史和多样性,导致不同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演替。为掌握拉尼娜事件对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潜在影响,根据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优势种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2008年夏季优势种为竹荚鱼、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发光鲷,竹荚鱼和发光鲷为两航次共有优势种。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E1和E2)在年际间差异不显著,丰富度指数(D’)差异显著。以发光鲷为代表的暖温性鱼类资源密度下降;以竹荚鱼、蓝圆鲹为代表的暖水性鱼类资源密度升高,并向北部湾沿岸方向移动,北部湾沿岸站点(C1—C22)的各指数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非线性多维尺度排序结果表明,鱼类群落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主要差异在海南岛西部沿岸。拉尼娜事件引起北部湾海域水温降低、初级生产力升高,导致竹?鱼、蓝圆鲹等小型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月3日~6月21日和8月2日~8月20日,调查了黄河干流山西段鱼类组成的现状及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全段共采集鱼类42种,隶属5目9科,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共24种,占总种数的57%。渔获物数据表明,该流域小型鱼类较多,小型化现象明显,优势种为鲤、残、鲶、鲫,和麦穗鱼。物种组成差异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河段鱼类群落有明显的空间分异,风陵渡、刘家畔、关河口、圣天湖物种丰富,多样性水平高,群落结构稳定,而军渡和老牛湾物种少,群落较为简单。与历史资料相比,黄河干流山西段鱼类物种数减少,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污染、大量水工建筑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北汊江段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和畅洲北汊开展鱼类资源调查评估,丰富鱼类资源本底资料,为长江中下游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加强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定置张网采集渔获物,每月监测2 d,每天放网24 h。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48种,隶属7目13科38属,以鲤形目和鲈形目占优,分别占总种类数的74.47%和10.20%;鱼类生态类型以淡水定居性、杂食性、中下层占优;群落优势种为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似鳊(Pseudobrama simony);渔获物规格以单尾均重50 g以下的鱼类占优;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 5.67,Shannon-wiener指数(H’) 2.68,优势度指数(D) 0.12,均匀度指数(E) 0.30;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表明,调查江段鱼类群聚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差异,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同时种间的分离程度高。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向家坝坝下江段,随着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相继蓄水运行和“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可能会发生改变。为探究“十年禁渔”前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基于该江段2017—2019年渔获物监测数据,对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相似度、物种优势度、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4种,隶属于7目21科83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27种,外来物种有12种,分别占总种类数20.15%和8.96%。鱼类群落以底层、产沉性卵、杂食性鱼类为主。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的群落类型基本可分为3组,宜宾、泸州与合江可以聚为一组,巴南、江津分别独立成组。保护区干流优势种共有14种,其中瓦氏黄颡鱼是整个研究区域的优势种,在合江站点的优势度最高,IRI值为27.00%。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25~3.306、0.883~0.942、5.83...  相似文献   

17.
南四湖鱼类物种多样性衰减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近几年来对南四湖鱼类的调查,初步分析了南四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原因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及掠夺性捕捞。要加强研究与保护南四湖鱼类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类16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可用来度量物种的生态优势度,秋季优势种类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和锐齿(Charybdis acuta)2种(IRI≥1 000)。该区域内各站位质量渔获率为0.63~11.15 kg·h~(-1),平均为4.23 kg·h~(-1);尾数渔获率为84~885尾·h~(-1),平均为433尾·h~(-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64,Pei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经济甲壳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总体上多样性空间差异不大。与该区域2002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目前渔获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沿岸渔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料,采用群聚的物种相似性、多样性指数、RDA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多样性和群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81种,隶属于12目39科63属,以近海暖水种为主;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37.04%,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优势种计算结果显示,春季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2.16%;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占总渔获量的43.56%;春季多样性高于秋季,但2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均为调查海域南部最低,越往北多样性指数越高,且东部海域高于西部海域;ANOSIM检验显示,各群落间差异极显著;相似性百分比(SIMPER)显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等7种,中华小沙丁鱼(Sardinella nymphaea)、鳀(Engraulis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等9种,分别是春、秋季各组群的典型种及造成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分歧种。RDA研究结果显示,盐度、温度是舟山沿岸渔场鱼类群落结构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琼州海峡是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之间所夹的水道,为中国三大海峡之一,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为研究琼州海峡蟹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年5、10月在琼州海峡进行底拖网生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22个站位资料,分析琼州海峡蟹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定量分析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相异性。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蟹类31种,隶属于12科19属,其中优势种为日本矶蟹(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分布在水深小于20 m区域的蟹类种数最多,随水深增加,蟹类种类数呈递减趋势;秋季蟹类的丰富度指数(D)为0.46,均匀度指数(J′)为0.65,多样性指数(H′)为1.07,均高于春季。研究表明,琼州海峡区域内,日本矶蟹对春季群落结构影响较大,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红线黎明蟹(Matuta planipe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绵蟹(Lauridromia dehaani)等对秋季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