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李长清  袁利  王振平  陈旺生  余宁  俞安伦 《海南医学》2013,24(11):1614-1616
目的通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100kV与120kV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V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前瞻组)和回顾性(回顾组)心电门控;分别以100kV与120kV扫描,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的影响分为优、良、差,计算各自有效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瞻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26±0.48)mSv,100kV为(8.01±2.09)mSv,明显低于回顾组的(9.15±1.59)mSv(P<0.01),120kV为(16.2±2.09)mSv(P<0.01);前瞻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率与回顾组均为100%。100kV与120kV组图像噪声和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258)。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V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取得优质图像,更适合CHD患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320排CT 容积扫描法(volume法)与螺旋扫描法(helical法)在低心率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28例患者分为两组:容积扫描组(n=72)和螺旋扫描组(n=56),分别采用CT容积扫描法及螺旋扫描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检查时患者心率均低于65次/min),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结果 容积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患者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492.08±58.51)HU、(522.72±56.91)HU,图像噪声分别为(19.64±3.51) HU、(22.66±5.33)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冠状动脉节段优秀率分别为97.5%(632/648)、96.8%(488/504),合格率分别为99.7%(646/648)、99.2%(500/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积扫描组、螺旋扫描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 (3.21±0.23) mSv、(13.27±2.39)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0~60 mL、80~90 mL。 结论 低心率时320排CT容积扫描法与螺旋扫描法均可获得满意的冠脉图像,但容积扫描法辐射剂量更低、造影剂用量更少,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酒石酸美托洛尔主动控制患者心率联合人工智能重建软件实现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进行的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00例,按照检查方法 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屏气检查方法 结合后期人工重建诊断;观察组患者在自由呼吸的情况下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通过人工智能重建软件对观察组作出诊断分析,对比两组的CTA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检查时的心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心率,结合人工智能重建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方法 ,能为高心率且不能配合屏气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冠状动脉诊断影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CCTA)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形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所有患儿均进行CCTA诊断,分析诊断结果、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瘤不同时间点的冠脉内径变化情况。结果:6例患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形成共累及17支血管,单支血管受累1例,多支血管受累5例,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LM)5例、左前降支(LAD)4例,左回旋支(LCX)3例、右冠状动脉(RCA)5例,其中形成小型动脉瘤8例,中型动脉瘤7例,巨大动脉瘤2例。2例同时合并血栓。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瘤不同时间点的冠脉内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瘤在3~6个月的冠脉内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瘤在12个月内的冠脉内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能够清晰显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形成的部位和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2年2月-2014年4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行CTCA检查的105例患者按主诉分为胸痛组和非胸痛组,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冠状动脉斑块阳性病例数、斑块性质、节段数目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 结果 胸痛组56例,冠状动脉斑块阳性者45例,共176节段,其中非钙化斑块77节段、钙化斑块64节段、混合斑块35节段,0级狭窄患者11例、1级狭窄33例、2级狭窄6例、3级狭窄6例;非胸痛组49例,冠状动脉斑块阳性者23例,共69节段,其中非钙化斑块44节段、钙化斑块17节段、混合斑块8节段,0级狭窄患者26例、1级狭窄18例、2级狭窄1例、3级狭窄4例。2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P=0.07);2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P=0.52);胸痛组冠状动脉斑块阳性病例数显著高于非胸痛组(χ2=12.79,P<0.001);2组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P=0.02);2组冠状动脉斑块节段数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1,P<0.001);2组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3,P<0.001)。 结论 CTCA检查显示,胸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阳性例数和节段数目、管腔狭窄程度均高于非胸痛患者,斑块性质构成也有所不同,因此CTCA对于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在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肠梗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经手术证实机械性肠梗阻34例、动力性肠梗阻29例、血运性肠梗阻27例,均给予X线平片、CT平扫、CTA检查,以外科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X线平片、CT平扫、CTA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 3种诊断方式对不同肠梗阻病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机械性肠梗阻和急性血运性肠梗阻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CTA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X线平片;CTA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CTA诊断急性肠梗阻疾病检出率较高,诊断效能良好,具有极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心血管造影(CAG)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由CTCA和CTA确诊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图像,观察壁冠状动脉的发生部位、长度、埋藏深度及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同时分析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46例患者中CTCA与CAG共同发现心肌桥62段,其中LAD心肌桥45段(占72.6%),LCX心肌桥7段(占11.3%),RCA心肌桥10段(占16.1%)。CTCA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6.8±2.5)mm,平均埋藏深度为(3.2±1.3)mm,平均狭窄程度(47.2±10.1%)。CAG诊断壁冠状动脉平均长度为(5.3±1.9)mm,平均埋藏深度为(2.9±1.4)mm),平均狭窄程度(57.3±11.2%)。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埋藏深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深埋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表浅型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有力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对临床65例拟诊为冠心痛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所得图像经过MPR、CPR、MIP、VR等后处理技术,对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除11例未予进一步检查治疗外,余54例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后处理图像能清晰显示冠脉血管内钙化斑块、软斑块;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阴性诊断也具有较强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搏动心脏体模模拟左心室和不同内径、不同程度狭窄的冠状动脉,使用Lightspeed容积CT作为扫描设备,针对动态心脏体模,应用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并实现对冠状动脉狭窄率进行准确稳定的客观评价方法 .应用两组不同的对比剂增强效果参数对具有两种不同管径和三种不同狭窄程度的体模进行心脏成像,使用客观评价方法 计算冠状动脉狭窄率并分析两种增强效果对冠状动脉成像准确度的影响,进行成像质量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breathhold contrast-enhance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using Tl-weighted gradient-echo imaging sequence is the standard technique for MRA of the thorax. However, this technique is not desirable for certa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serious renal impairment, or allergy to contrast agen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ptimize and evaluate a non-contrast-enhanced free-breathing pulmonary MRA protocol at 3 Tesla. Methods The time-of-flight protocol was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Tl-weighted turbo field echo sequence with slice-selective inversion recovery and magnetization transfer preparation together with respiratory navigator gating, cardiac gating, and parallel imaging. Optimal values for time of inversion delay, flip angle and slice thickness were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and used for all subjects. Results Excellent pulmonary MRA images, in which the 7th order branches of pulmonary arteries could be reliably identified, were obtained in the 12 free-breathing healthy volunteers. TI of -300 ms provides the best suppression of background thoracic and cardiac muscles and effective inflow enhancement. With increasing flip angle, the pulmonary vessels gradually brightened and exhibited optimal contrast at 20°-30°. The 2 mm slice thickness and 0.5 mm slice overlap is suitable for visualization of the peripheral pulmonary vessel. Conclusions The MRA protocol at 3 Tesla may ha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pulmonary vascular imaging in patients who are not available for contrast-enhanced 3D MRA and CT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or are unable to sustain a long breath-hol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比较。方法72例临床疑似和诊断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共分析了72例患者的全部血管节段(936个),单支血管病变18例,双支血管病变7例,3支血管病变11例,其中62个节段因图像质量问题无法进行比较,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117处狭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发现117处狭窄中的96处(占82%),该组研究的敏感性83%,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87%,阴性预测值98%。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90%。结论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作为无创的检查在显示血管近端狭窄和冠状动脉造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血管远端及分支显示不如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3.
杨建军  李晓霞  庞小华  牟华明  邵江 《重庆医学》2007,36(11):1069-1071
目的 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X-ray coronary angiography,SCA)为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16-slice spiral compated tomography,16-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angiographywith CT,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21例患者行16-SCT冠状动脉CTA检查后,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采用容积成像、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方法,对所有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统计可供临床评价的管径>2.0mm的冠状动脉段,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对比分析其诊断各类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6-S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5%,阳性预测值90%,阴性预测值100%;诊断中度狭窄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75%,阳性预测值72.2%,阴性预测值93.8%;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性位81.8%,特异性35.7%,阳性预测值52.9%,阴性预测值71.4%.结论 16-SCT冠状动脉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是一种无创、可靠、有效的冠状动脉CTA方法,可作为一种诊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非创伤性方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刘焱  刘荣  李辉 《海南医学》2014,25(2):194-197
目的 通过对比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术(CTA)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探讨其评估冠脉狭窄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搜集100例患者的320排CTA的完整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冠状动脉不同节段病变诊断的一致性及对冠脉狭窄程度诊断的差异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直径≥2mm共有1 423个节段,在CTA检查中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共有1 269个节段.320排CTA显示轻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84.4%、59.3%、94.4%,中度狭窄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94.6%、75.2%、84.6%,重度狭窄组(≥75%)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7%、83.6%、82.9%、92.8%,与CAG结果对比,320排CTA对轻、中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的评价均较高.结论 320排冠状动脉成像术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对冠脉轻中度狭窄的敏感性高于CAG,对中重度狭窄的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电子束CT冠状动脉成像同血管造影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冠脉增强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55例患分别行EBCT增强扫描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并由两位不知造影结果的医师进行阅片,与CAG结果进行对照.结果:EBCT判断狭窄的灵敏度是:左主干96%,左前降支89%,左回旋支71%.右冠80%,对明显狭窄的58支冠脉(管腔狭窄≥50%)有46支判断正确,灵敏度79%,127支无明显病变的冠脉有114支判断正确,特异度是90%(P<0.001).结论:EBCT增强扫描及其三维重建与冠脉血管造影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通过经静脉增强造影,EBCT可以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并判断管腔的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与导管法冠脉成像相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病例,使用GE Pro lightspeed Plus 16层螺旋CT,选择图像显示最优相位窗对所有管腔直径大于≥2mm冠脉及主要分支血管进行评估及狭窄评价,图像重建方法包括二维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重建,均行导管法冠脉造影对照。结果 在205支冠脉血管中180支可以进行评价,以导管法冠脉造影结果为对照,16层螺旋CT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95.7%、88.5%、96.6%。结论 16层螺旋CT能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50%以上的狭窄,是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患者342支血管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用于评估的342支冠状动脉中,64SCTCA共显示病变234支,其中228支得到CAG证实;假阴性14支,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8.25%,特异性为91.2%,阳性预测值95.7%,阴性预测值96.3%。64SCTCA和CAG2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程度上,64SCTCA评估与CAG完全一致者208支,准确性为91.2%。结论:64SCTC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对于病变程度的评估也比较准确,对于预测及早期诊断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比较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其中48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B组)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和冠状动脉分支显示率。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1.20±0.47)分,明显低于B组的(1.37±0.63)分(P<0.05)。两组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远段和部分小分支显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9%(56/59),特异性为93.2%(124/133)。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较16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准确性及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方法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患者结果。结果65例患者455个冠状动脉节段,64排螺旋CT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达54.6%、95.1%、85.5%,分近、中远段比较,64排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近段符合率高于远段。结论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3D)重建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方法 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39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冠状动脉3D重建和QCA传统平面图像对靶病变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病变血管长度的测量值.结果 39处病变3D重建和QCA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最窄处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D重建组病变血管长度大于QCA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QCA相比,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3D重建定量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重建并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