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通路,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研究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有大量研究表明E-钙黏蛋白的表达异常在EMT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现就E-钙黏蛋白在肾间质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肾小球系膜基质积聚、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及肾间质纤维化,已经成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和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DN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研究,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DN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最常见的病因。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多,糖尿病肾病在ESRD病因中所占比例也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威胁之一。因此,研究DN的发病机制,并在DM的发生发展中阻止或延缓DN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DN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一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密切相关,积极干预这些因素有利于阻止或延缓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是引起终末期肾病中衰竭的主要原因,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新增的透析患者中有35%~40%是由DN引起。既往对DN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肾组织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DN中存在着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炎症介质水平升高,这表明炎症反应可能在DN的发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miR-21靶向调控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24只C57BLKS/J-Leprdb/db小鼠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1组进行单侧肾切除术,术后2月,实验1组和实验2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Masson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纤维化状况,qRT-PCR法检测各组肾组织中LncRNA CASC7、miR-21、Wnt2b、SMAD7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Wnt2b和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LncRNA CASC7和miR-21靶向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肾组织中LncRNA CASC7和miR-21的表达水平与糖尿病肾病肾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染色试验中观察到实验1组与实验2组小鼠肾小球肥大,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肾组织存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与间质纤维化。肾组织纤维化评分:实验1组(2.87±0.66)分>实验2组(2.17±0.62)分>对照组(0...  相似文献   

6.
尿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测定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军  侯健红  鲜安福 《临床荟萃》2007,22(16):1167-1169
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基本病理特征是系膜区基质合成增多、肾小球肾小管肥大、基底膜增厚,从而引起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DN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生长因子在DN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属于早期即刻基因CCN家族的一种生长调节因子,具有促进纤维细胞活化以及细胞外基质(ECM)产生、积聚等功能。本实验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CTGF(U-CTGF)的浓度,分析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免疫反应及炎性反应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具有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作用,可导致细胞外基质形成过多,肾间质纤维化形成。本文就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等细胞因子参与慢性肾脏病肾间质纤维化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研究显示肾间质病变与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关系密切,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在肾脏的纤维化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但研究的最多和最为成熟的是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另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也是研究的比较多的一个正性调节因子,它们在致纤维化中的单独或联合作用机制逐渐被阐明。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DN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微小RNA(microRNA)是一类短的非编码RNA,通过阻断转录或促进靶基因mRNA的降解,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其表达量或功能异常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介导DN中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细胞的损伤、肾组织纤维化、足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改变。期待miRNA能作为敏感及特异的生物标志物用于临床DN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DM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西方国家DN已占终末期肾疾病的80%。DN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包括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生化代谢紊乱、细胞因子、遗传易感性及氧化应激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现在认为微量白蛋白尿是DN的第一个临床信号,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作为DM早期肾损害一个敏感指标,已经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泌型Klotho蛋白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为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方法 通过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诱导C57BL/6小鼠肾纤维化,并分5组处理:假手术[Sham+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模型(UUO+PBS)组、UUO+Klotho组、UUO+Klotho+胰岛素组、UUO+Kloth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组。检测小鼠左肾组织活性氧水平,并用HE及Masson染色评估肾脏病理改变及纤维化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法以及免疫荧光化学检测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2 (SOD2)、纤连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此外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AK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PI3K、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了UUO小鼠模型。与UUO+PBS组比较,UUO+Klotho组小鼠肾组织的纤维化缓解(P <0.001),且肾纤维化标志物纤连蛋白和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P均 < 0.001),保护因子SOD2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均 < 0.001)。胰岛素及IGF-1可激活肾组织IRS-1/PI3K/AKT通路并破坏Klotho对肾脏的保护作用(P均 < 0.001)。结论 Klotho通过抑制胰岛素下游IRS-1/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缓解肾脏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的转化,以及转化生长因子13,(TGF-β1)和信号转导蛋白(Smad)受体激活锚定蛋白(SARA)的变化。方法建立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HKC)转化模型,高糖处理HKC0、12、24、48h后提取总蛋白,Westernblot法检测波形蛋白、钙黏附蛋白、TGF—β1、SARA和Smad2蛋白的表达。结果Westernblot法检测高糖处理HKC0、12、24、48h后,钙黏附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3±0.31、0.74±0.1g、0.63±0.18、0.32±0.12,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波形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3±0.09、0.34±0.04、0.83±0.15、1.02±0.22,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GF—B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O.08、0.44±O.12、0.72±0.21、0.92±0.28,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R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3±0.21、0.54±0.13、0.42±0.09、0.35±0.12,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mad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22、0.82±0.15、0.61±0.17、0.30±0.13,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糖可诱导HKC转化,TGF—β1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SARA蛋白的下调和继发的Smad2蛋白降解协同了TGF—β1通路的致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所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组,处理组(AcSDKP+UUO),每组各12只。于造模第3、14d各处死大鼠6只,取其梗阻侧肾脏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计算肾间质纤维化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各组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a-SMA)表达,RT-PCR方法检测TGF-β1及a-SMA mRNA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间点UUO组大鼠肾脏病理损害进行性加重,AcSDKP处理后可明显减轻UUO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P0.05);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显示:TGF-β1、a-SMA的蛋白及mRNA表达UUO组和处理组明显多于假手术组,但处理组较UUO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 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可通过抑制TGF-β1及a-SMA表达,进而抑制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减缓肾纤维化的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4.
宋晓红  郭兆安 《新医学》2022,53(7):469-473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CKD患者的最终结局往往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肾间质纤维化(RIF)是不同病因的CKD进展为ESRD的共同途径。因发病机制复杂,目前RIF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研究表明外泌体在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外泌体在RIF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欣  郑红光 《华西医学》2011,(8):1121-1124
目的 探讨IgA肾病肾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6月间经肾活检确诊的175例IgA肾病患者资料,其中有肾血管病变者93例,无肾血管病变者82例,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gA肾病肾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OR=11.593,P=0.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中HGF、TGF-β1的表达的影响及其改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可能的机制,为临床防治肾间质纤维化提供实验性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UO)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将54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UUO组,pHGF干预组。术后3、7、14天分3批处死各组大鼠,分别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HGF、TGF-β1的表达情况,HE及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结果UUO组TGF-β1的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pHGF干预组明显低于UUO组(P〈0.05);UUO组HGF于第3天表达最高,第7天稍有回落,第14天表达最弱;pHGF干预组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HGF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同时期UUO组(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肾间质相对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pHGF能够减轻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这种作用可能通过有效抑制肾间质中TGF-β1的过度表达、促进肾间质HGF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有关糖尿病肾病的内源性保护因素的研究很少,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多种内源性保护因素如胰岛素、血红素加氧酶-1、VEGF-A、胰升糖素样肽-1、DPP-4抑制剂、活化蛋白C等对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目前有关糖尿病肾病的内源性保护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β2-糖蛋白Ⅰ(β2-GPⅠ)及还原型β2-GPⅠ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31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62例、早期DN组61例、临床DN肾功能正常组56例以及临床DN肾功能不全组52例,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5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β2-GPⅠ及还原型β2-GPⅠ水平,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24 h尿白蛋白定量,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做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β2-GPⅠ及还原型β2-GPⅠ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临床DN肾功能不全组β2-GPⅠ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外,糖尿病各组间β2-GP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还原型β2-GPⅠ水平依次增高(P<0.05),临床DN肾功能不全组与临床DN肾功能正常组还原型β2-GP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原型β2-GPⅠ水平与β2-GPⅠ水平及UAER呈显著正相关(r=0.324、0.418,P<0.01);还原型β2-GPⅠ、Scr、BUN是UAER的危险因素。结论还原型β2-GPⅠ水平与DN的进程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可作为UAER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ProteinRBP)水平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v,DN)悍期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87例(分为单纯DM组、早期DN组、临屎DN组)DN患者(实验组)及8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RBP(SRBP)和尿液RBP(URBP)水平,同时对常规检测指标血清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素(UREA)和肌酐(CREA)的水平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SR_BP、URBP、mAlb、UREA和CR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单纯DN组:SRBP和URBP高于对照组(p〈0.05),mAlb、UREA和CREA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DN组:SRBP和UR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Alb高于对照组(P〈0.05),UREA和CREA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期DN组:SRBP、URBP和mAJ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UREA和CREA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BP检测可作为DN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对DN患者进行RBP水平的监测,比监测mAlb、UREA和CREA水平能更早地反映肾小管损伤情况,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在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损伤方面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将确诊的23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DN)组、临床期DN组,治疗期DN组,单纯DN组,与60例健康对照者同时检测血清RBP4、胱抑素C(Cys-C)、尿素氮(BUN)、肌酐(Cr),并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早期DN组RBP4水平明显高于单纯D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04 3,P<0.01),与同期Cys-C检测结果呈正相关。而BUN、Cr检测结果与单纯D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RBP4灵敏度比Cys-C、BUN和Cr指标的灵敏度高,RBP4阳性率早期DN组(62.1%)显著高于治疗期DN组(27.6%)(χ2=13.942 3,P<0.01)。结论血清RBP4是一种良好的检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标志物,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治及疗效判断的定期筛选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