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离体和活体筛选,确定一株生防菌KD-16J对果实灰霉病的抑制效果。经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和内源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鉴定,确定其为膜醭毕赤酵母菌(Pichia membranifaciens)属。在平板抑菌试验中发现,在105 CFU/mL~108 CFU/mL之间,酵母菌的应用浓度越高,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效果越好,1×108 CFU/mL的生防菌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85.53%,同时能够完全抑制孢子的萌发;显微镜观察发现与酵母菌共培养能够导致灰葡萄孢菌菌丝肿胀,内部物质泄漏。活体试验(番茄果实)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显著抑制番茄果实的自然发病率和有伤接种灰葡萄孢菌果实的灰霉病发病率,而且喷洒该菌的时间越早对果实灰霉病的抑制效果越好,当生防菌KD-16J先于灰霉菌36 h处理时,番茄果实的发病率仅为29.12%。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灰霉病菌的类群,从6个葡萄酒庄采集30份葡萄灰霉病果实样本,并对葡萄灰霉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分析、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所得到的13株葡萄灰霉病菌株,依据培养性状、产孢量、微菌核和致病性将其划分为8大类群,依据G3PDH、Bc729、Bchch和Rpb2基因对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分子鉴定,表明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但基因碱基序列略有差异,与形态学类群划分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综合调查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灰霉病菌的类群,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葡萄灰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可引起葡萄灰霉病,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探索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碳源、氮源等对葡萄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以及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旨在探索灰葡萄孢生长及产孢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灰葡萄孢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25℃;产孢最适培养基为MSM培养基,最适温度23℃;在培养基pH3~11范围内灰葡萄孢均能生长并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均为6;灰葡萄孢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时生长速率和产孢量达到最佳,而蛋白胨则为灰葡萄孢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氮源;菌丝的致死条件是50℃处理25 min或55℃处理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是45℃处理30 min或50℃处理10 min。研究为葡萄灰霉病的有效防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从草莓果实上筛选的、对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菌株为供试拮抗酵母菌,研究其对"巨峰"葡萄果实抗性的诱导。将葡萄果实分组,并分别进行喷洒和人工接入浓度为1×108cfu/mL的拮抗酵母菌悬液,常温条件下贮藏,观察果实感官品质变化,并测定抗性相关酶酶活变化。结果表明,拮抗酵母菌处理不影响果实感官品质,甚至可以较好地维持果实的感官品质;人工接入的拮抗酵母菌可以较好的诱导果实的POD、PAL、CAT、PPO及APX的酶活,而对喷洒拮抗酵母菌的整个果实可以较好的诱导POD、SOD、PAL及APX的酶活。整体而言,拮抗酵母菌可引起果实的应激反应,诱导寄主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5.
以玫瑰蜜葡萄为原料,通过人工接种贵腐菌的方法来获得贵腐葡萄,评价人工酿造贵腐玫瑰蜜葡萄酒技术的可行性。本研究在感染灰霉病的夏黑葡萄果实上分离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分离菌株为灰葡萄孢(B. cinerea)。然后用喷洒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对玫瑰蜜葡萄进行人工接种,获得贵腐葡萄,酿造贵腐葡萄酒。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分析人工贵腐酒的香气成分,通过与对照相比,人工贵腐酒一共检测到了42种香气物质,对照检测到了29种。通过分析发现玫瑰蜜人工贵腐酒含有更多种类的酯类和醛酮类化合物,具有典型的香气成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6.
研究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ZX对葡萄采后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巨峰”葡萄为试材,测定P. fluorescens ZX的控病效果和生长动态,在离体条件下通过孢子萌发观察、挥发性物质抑菌测试、扫描电镜探究其对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的防治。结果表明,使用P. fluorescens ZX处理,葡萄果实的发病率仅为24.8%,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病率64.67%),病斑直径最小,可以明显抑制B. cinerea孢子萌发、芽管伸长。P. fluorescens ZX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并且能对B. cinerea有重寄生作用,破坏菌丝的正常形态。另外,无论是浸泡还是接种处理,P. fluorescens ZX都能在葡萄果实上快速地定殖生长。由此表明,P. fluorescens ZX通过抑制B. cinerea生长来控制葡萄采后灰霉病,为果实采后防腐保鲜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灰霉病是一种危害番茄采后储藏的侵染性病害。为筛选高效的抑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曲线测定几种抑菌剂对灰葡萄孢菌丝和孢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和脱氢乙酸钠对灰葡萄孢的MIC和EC50抑制作用最低;纳他霉素和山梨酸钾在EC50和EC90浓度下,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将纳他霉素、脱氢乙酸钠和山梨酸钾轮换或混配使用,对防治番茄采后灰霉病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SCAR标记检测等方法,对四川成都葡萄产区葡萄灰霉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检测,并利用天然中草药提取物对葡萄灰霉病病原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四川成都产区葡萄灰霉病的病原菌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其对不同葡萄品种致病力差异较大,对‘黑巴拉多’致病力最强,第6天平均病斑直径达9.500 mm;对主栽品种‘巨峰’的致病力较弱,为5.756 mm;而对‘巨玫瑰’无明显致病性。中草药丁香、厚朴提取液对灰葡萄孢抑菌效果最好,在醇提物质量浓度为200 mg/mL时,平均抑菌圈直径均达到40 mm以上,抑菌率大于87%,EC_(50)分别为0.218、0.420 mg/mL,可用于制备灰霉病天然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9.
王丹  张静  贾晓曼  辛力  翟浩 《食品科学》2019,40(24):167-172
为明确山东泰安地区蓝莓采后主要致腐病原菌及肉桂精油对其抑菌效果,从自然腐烂的“晚丰”蓝莓上分离纯化优势菌株,采用传统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体外熏蒸抑菌实验研究肉桂精油对几种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泰安本地蓝莓分离到3 株病原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肉桂精油对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和灰葡萄孢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0、30 μL/L和30 μL/L;通过扫描电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经肉桂精油处理的3 种病原菌菌丝形态均受到严重破坏,发生凹陷、皱缩、粗糙等一系列变形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省长沙县的兔眼蓝莓(粉蓝)为试材,分离并鉴定出自然贮藏过程中引发蓝莓果实腐烂变质的3株主要病原真菌(LM-1、LM-2和LM-3),同时采用牛津杯法开展21种植物乙醇粗提物对其中2株低温贮藏中重要致病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并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经形态学观察和18S r DNA序列分析将3株病原真菌分别鉴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类阿达青霉(Penicillium adametzioides)。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丁香对灰葡萄孢菌和互隔交链孢霉的抑制能力最强,0.5 g/m L丁香提取液对灰葡萄孢菌和互隔交链孢霉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达47.55、40.66 mm,MIC分别为15.63、31.25 mg/m L,MBC分别为31.25、62.5 mg/m L。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采前水杨酸处理对葡萄潜伏侵染及采后灰霉病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离并鉴定红地球葡萄生长过程中的主要潜伏侵染真菌,并研究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及对果实抗性基因的诱导作用。本文以新疆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选取0(对照)、0.5、1.0、2.0 mmol/L水杨酸(SA)在膨大期、转色期和采收前2 d (预收期)喷施处理葡萄果穗,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不同时期潜伏侵染果实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明确主要潜伏侵染真菌的种类,统计果实采后损伤接种Botrytis cinerea后病斑直径和发病率的变化,并分析果实相关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采前SA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果实生长期间潜伏真菌率,对葡萄果实不同部位的潜伏侵染控制效果显著,1.0 mmol/L SA处理组优于其它组,其中对果实底部和果蒂潜伏侵染的控制效果优于顶部和果梗。此外,生长期果实共鉴定出4种主要潜伏病原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变色青霉(Penicillium discolor)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0 mmol/L SA处理能显著抑制B.cinerea侵染造成灰霉病发病率上升和病斑直径的扩大,SA处理可在贮藏前期诱导采后葡萄果实VvPAL1、VvChi4D和VvGlu1基因的表达,中期后期诱导VvPAL2、VvPAL7和VvPAL15的基因表达,起到提高果实抗病性。因此,SA采前处理能提高红地球葡萄对潜伏侵染病害的抗性,对采后灰霉病也有较显著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6种农药和2种拮抗菌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生产上常用的6种农药和实验室分离的2株拮抗菌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葡萄灰霉病防治效果试验,以明确目前常用药剂和2株拮抗菌的防效,为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发现:这些药剂和拮抗菌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对葡萄灰霉病均表现一定程度的防病效果,其中,速克灵、施佳乐、多抗霉素和百泰效果最好,宁南霉素、F2和BJ-6次之,武夷菌素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挥发物单体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作用,研究了21 种挥发物单体离体条件下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以及活体条件下3-羟基己酸乙酯、癸酸乙酯、桂皮醛和辛酸乙酯对草莓果实灰霉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除月桂酸外,其余20 种单体均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其中桂皮醛剂量为62.5 μL/L时完全抑制菌丝生长,625 μL/L时可以完全抑制孢子萌发;活体条件下,4 种单体均能有效地抑制草莓果实采后灰霉病的发生,保持草莓色泽,延缓草莓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硬度等质构特性的下降,其中桂皮醛防治草莓灰霉病效果最好,具有商业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预防花生储藏过程中的黄曲霉污染,从农田土中分离出2株拮抗芽孢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优选出1株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黄曲霉的抑制效果及对花生采后黄曲霉污染的防控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拮抗菌的抑菌广谱性并绘制生长曲线,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形态特征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优选出拮抗菌B419作为研究对象,其可有效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在拮抗菌浓度为1.0×106 CFU/mL,黄曲霉孢子浓度为1.0×103 CFU/mL时,黄曲霉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98%;相比拮抗菌无菌发酵滤液和拮抗菌细胞悬浮液,拮抗菌发酵液防治花生黄曲霉污染效果最好;该菌株对互隔交链孢霉、枝孢霉、青霉、拟盘多毛孢等多种霉菌都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酵母菌也有抑制作用;该菌株在培养4 h后进入对数期,14 h达到最大,26 h后进入衰亡期;该菌株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综上,分离的拮抗菌B419对多种微生物都有抑制作用,不仅可以用来预防花生储藏过程中的真菌污染,在防治植物微生物病害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哈密瓜、蟠桃及红枣中分离出的59株内生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离体实验和活体实验,从中筛选出11株对葡萄灰霉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经低温作用、农药耐受性及致病菌广谱性等复筛实验,从红枣中获得1株性能优良的目标菌株T2,该菌在0 ℃条件下对葡萄灰霉菌的抑菌率可达58.43%,农药耐受性达68.2%~98.4%,对致病菌具有广谱抗性,其中桃褐腐病菌和草莓灰霉菌的病原菌菌落直径均小于30 mm,葡萄炭疽菌病原菌菌落直径小于50 mm。经过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确定菌株T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主要依靠菌体本身和重寄生作用对葡萄灰霉菌发挥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凤尾兰乙醇提取物对几种果蔬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60%乙醇(V/V)溶液提取凤尾兰叶,然后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几种主要果蔬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用二倍稀释法确定提取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一步研究了提取物对温度、紫外线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风尾兰60%乙醇提取液对蒜薹灰霉病菌、葱腐葡萄孢、柑橘绿霉和葡萄灰霉病菌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而对柑橘青霉没有抑制作用.提取液对蒜薹灰霉病菌、葱腐葡萄孢、柑桔绿霉和葡萄灰霉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625g/mL、 0.125g/mL、0.125g/mL和0.25g/mL.提取液浓度不同,对柑桔绿霉抑菌效果差异显著(P<0.05),加热和紫外线照射对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7.
肉桂醛对番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娜娜  张辉  马丽  唐坚  乔勇进 《食品科学》2014,35(14):251-255
为研究肉桂醛对番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在离体条件下分别研究肉桂醛对
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采用人工活体接种法研究肉桂醛对番茄果实灰霉病斑的控制作用,及
其对番茄自然发病果实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醛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作
用,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95.6 μg/mL,质量浓度为60 μg/mL时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100%;活体条件下肉桂醛能够
有效地抑制番茄果实采后灰霉病病斑的扩展,以4 000 μg/mL效果最好,且在此质量浓度条件下,对于降低果实质
量损失率,维持番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均具有较好的效果。4 000 μg/mL肉桂醛处理能够有
效地控制番茄采后灰霉病的发生及延长其保鲜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