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首先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情况,随后描述和分析 了需求驱动的多层次作业成本模型,并探讨了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对企业制造成本进行优化的方法,同时详细 介绍了基于此模型设计和开发的某铸造厂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和系统架构。  相似文献   

2.
成本估算分析对企业的生产和决策起着关键作用,将作业成本法和离散事件仿真结合起来,以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为研究对象,运用作业成本法建立成本估算模型,并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从而得到该生产线各加工机器所占的详细作业成本,并且根据具体的成本估算结果提出合理的设备配置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石斌  洪跃 《机械制造》2012,50(4):77-79
将作业成本法和离散事件仿真结合起来,以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为研究对象,运用作业成本法建立成本估算模型,并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从而得到该生产线各加工机器所占的详细作业成本,并且根据具体的成本估算结果提出合理的设备配置及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邓良山  刘颖  顾小慧 《机械》2008,35(3):57-60
随着现在项目制造企业的产品的间接费用占的比例的增大,传统成本算法越来越不适用.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对项目制造企业的产品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项目制造产品的特点和作业成本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项目制造的单品作业成本法,并对其原理和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实例来验证.实例结果表明,此单品成本管理方法的产品核算数据比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数据更准确,更接近产品的实际成本.因此,面向项目制造的单品作业成本法值得在项目制造企业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传统成本法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成本方法,即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作业成本法作为成本计算方法的一项新发展.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革新和突破。作业成本法又叫做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acd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本文将针对这一新方法进行简要的阐述。本文首先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其次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分析并探讨了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及其优缺点:最后概括了这一方法的应用条件,以及我国实施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障碍,认为我国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时机尚未成熟。但也亟需增加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作业成本法和径向基网络的参数成本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产品设计阶段获得准确的成本评估信息,根据目前参数成本评估对成本形成原因不能识别和反馈控制、对产品生产耗用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动考虑不够充分的缺陷,依据作业成本法“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思想,建立了从产品属性确认开始,经过作业动因、资源动因再到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的成本评估模型。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构建了作业评估关系,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企业建模、模型仿真和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统一的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元模型的作业成本分析方法.利用元模型中相关的类与关联,建立了资源动因与活动的联系.深入研究了作业成本法中最关键的成本动因计算,针对不同类型的成本动因,提出了经验值法、概率分布法和时间比例法等3种算法.以离散事件仿真技术支持作业成本计算,克服了传统作业成本分析工具计算结果准确性受主观估算精确度制约的缺陷.最后,以图示方式概要地展现了基于该元模型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流程,并展示了部分实例在基于该元模型开发的工作流仿真系统中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8.
成本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成本法使成本按产品的对象化计算,具有客观和可靠的依据,从而使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有很大提高,文中针对某企业的间接费用问题按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对成本结构及其组成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对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及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大规模定制多样化成本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规模定制中,个性化的客户订单所引发的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单件生产,增加了产品多样化成本。为满足客户在订货过程中对产品多样化成本快速估算的需求,以及企业在发展战略规划中对产品多样化成本影响分析的需求,建立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多样化成本估算方法,提出了通过作业字典、作业词典和物料清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规模定制产品的多样化成本进行标准化与模块化,进而达到快速估算的目的,并给出影响多样化成本的关键因素分析方法,最后介绍了方法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更好地集成作业成本法,在广义资源的定义下,借鉴列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构造了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以描述制造过程中资源消耗与获取的因果关系,进而将其转化为具有相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实现了细致的作业成本计算.介绍了上述模型在关系数据库中的逻辑结构和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环境下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通过某大型机械加工车间的一个实际应用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广义工作中心的作业成本法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克服传统作业成本法的缺点并更好地支持计算机集成制造环境下可动态重构生产系统的成本管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工作中心的作业成本法。该方法建立在广义工作中心列表的动态模块化结构基础上,由从企业资源消耗到基本工作中心产品成本的成本分配过程,以及从基本工作中心产品成本到企业产品成本的成本滚加过程组成。算例表明,与传统作业成本法相比,该方法能够为可动态重构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提供更为有效、准确和集成化的成本信息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张娜  李辉 《机械》2012,39(8):52-55
针对多品种跨批量制造企业仓储管理中储区规划及货位分配存在的问题,从精益生产思想出发,提出精益仓储的理论,建立基于精益思想的仓储优化模型,并结合ABC法对某企业的仓库储区进行优化,提出具体应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库房的空间利用率,缩短了物资出入库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为使切削加工过程满足环境意识制造(ECM)的要求,针对质量指标(表面粗糙度)和ECM指标(能耗),针对Ti6Al4V的铣削过程,采用人工蜂群(ABC)算法优化的高斯过程回归(GPR)方法构建有限元代理模型,并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OPSO)算法获得满足最优加工目标的加工参数。为减少试验成本,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3D获取各铣削参数组合对应的表面粗糙度和能耗数据,并通过物理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基于仿真数据,利用改进的GPR方法构建预测表面粗糙度和能耗的代理模型,并对比了该模型与其他两种模型的性能,证明了改进模型在精度和响应时间上的优势;采用MOPSO算法,以最小能耗和优良表面质量为目标,优化得到加工参数的Pareto前沿,并用物理试验验证了ABC-GPR-MOPSO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机车车辆现行检修制度中可能存在的过修、欠修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图解法和改进人工蜂群(ABC)算法的机车车辆关键零部件可靠性模型拟合方法,对三参数威布尔分布进行参数估计并确立三参数威布尔可靠性模型。首先利用图解法求得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参数的初始估计值以及ABC算法的搜索空间,随后运用改进ABC算法进行迭代计算以获得较优的参数估计值,最后将可靠性模型拟合方法与最小二乘法以及概率加权矩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可靠性模型拟合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三参数威布尔可靠性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对机车车辆关键零部件进行可靠性指标计算,为决策人员确定机车车辆最佳维修周期和改进检修规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云制造系统的运作模式和体系结构,得出了制造资源在云制造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云制造系统的制造资源数据模型。结合云制造的特点,通过对资源数据模型的分类信息、对象信息和属性信息3个层次的信息描述,建立了制造资源数据的三维模型,该模型支持云制造系统中的制造资源构建、制造资源封装、制造资源能力模型构建以及资源评价等。  相似文献   

17.
制造网格中制造资源的建模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规范网格体系下的制造资源的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建立了基于制造网格的制造资源管理模型。提出了服务域的概念,并将服务域引进到UML类图中对制造网格资源进行了分析与建模,使用域来支持资源模型的层次化管理,从而解决了只用一幅UML类图来构建海量制造网格资源的弊端。为了进一步方便制造网格中的资源存储、发布、封装和搜索,结合STEP和XML/WSDL对制造资源进行了描述。在开发的制造网格原型系统中,基于制造资源管理模型,对制造资源封装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Adaptive back stepping control (ABC) is originally applied to a linearized model of an active magnetic bearing (AMB) system. Our control goal is to regulate the deviation of the magnetic bearing from its equilibrium pos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ternal disturbance and system uncertainties. Two types of ABC methods are developed on the AMB system. One is based on full state feedback, for which displacement, velocity, and current states are assumed available. The other one is adaptive observer based back stepping controller (AOBC) where only displacement output is measurable. An observer is designed for AOBC to estimate velocity and current states of AMB. Lyapunov approach proves the stabilities of both regular ABC and AOBC.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robustness of two controllers.  相似文献   

19.
Sensitivity-based model error localization and damage detection is hindered by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in modal sensitivity magnitude among updating parameters. The method of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s is shown to directly address this limitation,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updating parameters at which errors can be accurately localized. Using a single set of FRF data collected from a modal test,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s (ABC) method identifies experimentally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a structure under test for a variety of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out having to physically apply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hence the term “artificial”. The parameter-specific optimal ABC sets applied to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ill produce increased sensitivities in the updating parameter, yielding accurate error localization and damage detection solutions. A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identifying the parameter-specific optimal ABC sets for updating or damage detection, and is based on the QR decomposition with column pivoting. Updating solution residuals, such as magnitude error and false error location, are shown to be minimized when the updating parameter set is limited to those corresponding to the QR pivot columns.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al ABC set for a given updating parameter is shown to be dependent on the number of modes used, and hence the method developed provides a systematic determination of the minimum number of modes required for localization in a given updating parameter. These various concepts are demonstrated on a simple model with simulated test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