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已经不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模仿,而是逐渐转向对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的借鉴。本文试图深入发掘川东民居的地方性营建特色,通过从整体聚落组织到个体空间形态的梳理,探讨川东民居是如何由"形态"向"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研究在江汉平原人居环境与生态社会环境之间互动频繁的历史背景中以历史聚落形态内容为中心展开。自明代开始,江汉平原地区人口较前代增加显著,地区内土地以"垸田"形式逐步得到开发,交通通达,经济逐渐繁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改变,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催生出的居住形式与聚落形态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以江汉平原的"平原"地貌以及江汉平原内低洼地势中河湖交错这一地理自然环境特征为思考起点,综合本地区自明代开始在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垸"这一关键要素,以及本地区内文化和政区的相关划分依据,提出"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江汉平原河湖地区"这两个有助于凸显本地区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聚落形态特征的具体时间范畴和地理范围概念。研究以"自然/社会/文化-聚落"关联为经,以"人地关系"为纬,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地方志舆图和民国地图信息解析以及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将聚落形态与民居单体样式置于更加广阔和生动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通过以上论述,研究主要有以下4方面结论:宏观层面上,在明清垸田开发、地区堤垸兴筑、商贸文化兴盛以及水神民间信仰文化的诸多背景中,河湖地区呈现出以河湖环境中的堤垸格局为基本地理格局的聚落形态区域分布特征。中观层面上,城市、集镇与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各有不同。以河湖地区五州县治所城市聚落为主要探讨对象的城市聚落,其城内空间由"城+市"的模式构成,是符合宇宙模式和有机体模式折中的混合形态;沿河岸形成的集镇聚落主要受河流的影响和约束,主要街道多与河岸平行或重心向河岸倾斜,并主要呈现出沿河岸伸展的外部形态特征;而在堤垸体系中形成的水利关系成为江汉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围绕水利关系衍生出的以"垸"为中心的社会形态成为这一地区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深层结构,并最终促成了乡村聚落以"垸"为中心的形态特征。微观层面上的住居形态与聚落住民这一主体的关系最为密切,住居形态体现出一定的地域适应性及文化特性。船居是受惠于河湖环境丰富水资源的、较为原生态的逐水而居的住居形式,而茭簰水居和吊脚楼则是对河湖地区住居形态中应对水患的特殊形式。此外,河湖地区乡村聚落中的住民在民居建造活动中还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堤垸环境、应对水患的营建策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人地关系视角下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贯穿始终:明确了河湖自然环境和堤垸格局是影响河湖地区聚落形态特征的关键要素;并从聚落防洪以及对水环境的改造利用两方面体现水环境对河湖地区城镇聚落形态的影响;堤垸格局中的乡村聚落不仅形成了以"垸"为中心的空间形态,还呈现出以"垸"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水患对住居形态的影响最甚,应对水患的房屋组成元素和构件说法的混淆,地区寡于积聚的风俗,"苟且"的营建态度,以及本是对气候条件回应的建造样式在乡间却作为较高等级房屋规制的观念被反复强调的有趣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患影响下乡村聚落住居形态中建造传统和文化的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3.
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村聚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东江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早期建成的大夫第重视防御,在堂横屋四角楼的基础上增建寨墙、角楼,形成寨堡化八角楼格局。随着叶氏巨族的形成,荣封第四角楼建造的关注点逐渐从对外防御转换为对宗族礼制观念的强化,以及兼顾空间容量与巨族形象的表达。而19世纪宗族内部的贫富不均和家庭分化导致大量小规模家宅营建的出现,以堂横屋为原型通过空间变形和自由组合,形成了更加适应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环境和小家庭分居的经济条件的建筑群。这一系列的民居形态建构过程反映出社会环境转变下仙坑村客家聚落空间的演进,以及传统民居空间建构的逻辑,即以客家民居的原型空间——堂横为基础,通过适应性的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来应对外界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踏勘,对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由"山水格局—乡村聚落—单体民居"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构成的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体系框架,并对该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特征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聚落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结构与民族文化特征,聚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宗教核心、民俗多元的特征,服务个体精神需求的私密空间位于民居最核心的隐秘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民居聚落承载的文化为切入点,以永宁地区泸沽湖畔纳西族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来研究云南纳西族民居,通过对文化各个层面的剖析找出民族文化与民居聚落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民居聚落形式的变迁中,家庭文化、宗教文化、生活哲学对民居聚落的形成、布局、民居建筑的形制、建筑材料的使用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演变为独特的民居聚落形态。在民居研究中,对建筑文化层面进行深刻的剖析是发现民居建筑形式特征根源的重要视角,为民居及聚落的保护工作在方式上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7.
王启宇  后德仟 《华中建筑》2010,28(6):158-160
该文从聚落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聚落形态进行重新审视。并以广东省永汉镇聚落为例,结合费孝通提出的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模式",从以"己"为中心、同心圆空间层级、同心圆空间秩序性三方面,初步解读了中国传统聚落的社会格局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山地古村落是绍兴地区一种典型的传统民居聚落形式。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丁山村为例,以自然环境适应性和人文环境适应性作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村民访谈及现状卫星图分析等手段对其村落空间格局和建筑形态与地形、气候及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探究绍兴山地古村落在布局与形态等方面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及其所承载的古代匠人的营建智慧。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浙江省关于坡地村镇建设的相关政策与举措,提出山地古村落的营建思想对当下坡地村镇建设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蒋昕萌  王冬 《华中建筑》2012,(10):159-163
该文借助建筑类型学的"原型"理论对"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进行解析,论述其典型元素、特征、空间组织方式和结构体系的构成关系,感悟其存在的内在本质与建筑精神,提炼其语言构成的法则,学习其空间组织的造句逻辑与灵感,寻找出其内在的永恒规律,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颗印"民居的精神与内涵,从而梳理总结出"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原型。希望以此为基点,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云南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探索之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解与转化--宁波鄞州中心区文化广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俊  齐康 《新建筑》2005,(5):48-50
宁波鄞州中心区文化广场的设计思路可归纳为:在对既有和假定的主体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广场的功能进行分解,同时,通过传统景观要素的分离与转化,由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空间原型演化出全新的景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建成环境和居住空间的追求,从一种文化原型的角度对这种理想的环境和空间原型进行认识,并界定了从文化原型到建筑原型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指出了体现完美秩序的"匠人营国"和体现理想山水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文化中关于生活环境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型。而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居,则是这两个理想原型的复合。从而尝试提供了一种从"文化原型——建筑原型"的映射关系的角度对建筑形态问题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郭佳 《中国园林》2006,22(12):43-47
通过分析一出英国戏剧所呈现的空间秩序,并联系其与江南园林①空间的相似之处,从体验入手,指出江南园林空间中镜池、粉墙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能够形成镜像空间。镜像空间是江南园林中重要的空间原型,产生于空间的同体性或共时性。镜像空间原型不只与建筑空间有关,它还关联着心理层面。由于它从根本上影响人的自我认知,因此最终导致镜像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反复出现在园林中。表达手段既有镜子、水池形成的镜面反射,也有因空间组织而形成的镜像体验。  相似文献   

15.
村庄的建设与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相对应。我国既有的众多村庄建设于农耕社会背景之下,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托,结合所处地点的自然环境、人们聚居的结构和规模等基础,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乡村聚落。而在当今社会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支撑各地村庄建设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当今社会的人与资源间的利用关系、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区域经济结构等等要素,构成了当代村庄建设的基础和动力。伴随着影响村庄建设的诸多基础要素的变化,当代村庄必将突破以往的成因基础、突破现行的管理基础、突破传统的建设模式,从而顺应当代社会的转型发展趋势以融入城乡区域一体化协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归纳论述了建筑类型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指出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概念或者说可分析出其“原型”特征的,都应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的范围。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概括起来,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与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  相似文献   

17.
王鲁民 《建筑师》2008,(4):97-101
文章对伊东忠太提出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以合院式住宅为原型的“宫室本位”说提出批评,并通过对早期建筑遗址形态系统地梳理,认为合院式住宅是在居住建筑中采用祭祀、礼仪建筑格局的结果,做出了中国传统建筑是“庙堂本位”的结论。并指出中国传统合院式住宅的流布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由中原到边缘,由政治文化据点到广大乡野的过程;在社会使用阶级上则经历了一个由上层社会到普通百姓,由富人到穷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22,38(5):6-13
景观原型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情感,下意识地反映在人们的景观营建活动中,创造出各种景观类型。景观原型具有强大的审美感召力。认识场地的本质特征并以新的线索将其具体化,补充、调整要素,加强景观结构和自然特征,将其与受到广泛认同的景观原型和景观类型相关联,能够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精心设计的观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强化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人与景观的共鸣。最后,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郭红  莫鑫 《新建筑》2005,(1):93-93
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着手点,借助文学、艺术两个中介,引入建筑原型;分析建筑原型的一些具体内涵。为建筑原型理论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献分析法,从经济、技术、社会、管理和政策 5 个维度,提取 20 个推广绿色农房建设的阻碍因素,运用DEMATEL-ISM 模型技术,对阻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分析,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探究推广绿色农房建设的阻碍因素。研究发现,政府重视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财政补贴不足、传统社会规范及自我管理是推广绿色农房建设的关键阻碍因素。关键阻碍要素借助中间层要素的传递作用影响直接层要素而形成了主导性阻碍路径,应在制定推广绿色农房建设策略时予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