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CT、超声检查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0例PT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06例与转移阴性组324例。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直径、包膜侵犯、多灶、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以及侧颈部各区域转移情况等临床影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对CT、超声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来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病灶直径大于1 cm、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及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进一步分析表明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的敏感性93. 4%,特异性88. 8%,ROC曲线下面积0. 911、约登指数0. 823,诊断效能最高。结论 当病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包膜受侵犯,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临床应高度怀疑PTC颈侧区淋巴节转移; CT联合超声检查可以明显提高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癌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多个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影像学资料,按照手术病理诊断分为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3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甲状腺癌结节位置、大小、数目、回声、形态、钙化灶类型、有无囊性变、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内部血流等癌结节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癌结节分布位置方面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最大径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微钙化及粗大钙化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血流达3级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侵犯甲状腺被膜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这些征象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数量及内部囊性变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的多个超声特征,一定程度上或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临床上制定首次治疗策略、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提供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甲状腺结节接受手术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的47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2407)与无转移组(n=2335)。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肿瘤直径、被膜侵犯和腺叶累及范围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按照肿瘤直径分为微小癌与非微小癌亚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742例PTC患者中2407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增大、甲状腺外浸润(ETE)、肿瘤多灶为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而BMI(P=0.369)、TSH水平(P=0.246)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不是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非微小癌中单侧多灶为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7,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特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6例MPTC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按照微小癌及非微小癌、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病例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86例MPTC患者共发现病灶210枚,术前超声检出甲状腺癌175枚,漏诊6枚,病理为直径0.2cm的微灶,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29枚,超声诊断符合率83.3%(175/210)。病灶位于单侧26例,双侧60例。非微小癌50例,微小癌36例。16例(18.6%, 16/86)合并桥本甲状腺炎,31例(36%, 31/86)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颈部淋巴结肿大36例,31例出现转移灶。非微小癌组与微小癌组两者在血流分布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颈部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淋巴结有转移组病灶个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超声有助于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对于微小癌,当合并多发良性结节及桥本甲状腺炎病变时,应注意综合分析,避免漏误诊。同时,应仔细观察颈部淋巴结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联合血清学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y thyroid carcinoma, PTC)侵袭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对355例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将两组患者的相关超声特征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355例患者术后病理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34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21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1.5cm、多发病灶、结节内微钙化灶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多(P0.05),以结节内微钙化灶预测更有价值;3)单因素分析显示TSH、TG、TgAb、TPOAb中,TSH、TG水平升高对预测淋巴结转移有较高价值(P0.05)。结论超声指标中结节大小、结节数目和结节内微钙化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学检测中,TSH、TG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超声指标联合血清TSH、TG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结节的侵袭性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超声特征术前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甲状腺全切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83例,分析PTC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18例,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相匹配,无显著差异;在结节的位置、边界、形态、纵横比、微钙化、被膜侵犯等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相比,年龄≤45岁、病灶多发、原发病灶直径较大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征象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风险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超声征象在评估其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实验组,54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对照组,93例)。对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进行单个因素分析,分析的超声征象包括有无晕环、有无微钙化、有无包膜侵袭及包膜侵袭程度、最大直径、纵横比、边界等。结果对可能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单个因素与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原发癌结节的晕环、微钙化、包膜侵犯、最大直径的差异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原发癌结节的边界、纵横比的差异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部分超声征象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分析其超声征象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45例P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L1和L0 2组,检测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t=-0.675,P > 0.05)、性别(χ2=1.20,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P < 0.01)。L1组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水平呈正相关(r=0.676,P < 0.01)。 结论 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是评价PTC术后131I治疗疗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的294例患者共322个结节,将322个结节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对2组间性别、年龄、结节位置、是否邻近包膜、结节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分为≤40岁和>40岁组,结节位置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峡部组,邻近包膜为在二维超声上紧贴包膜而未突破包膜,结节大小分为≤5 mm、5~10 mm、>10 mm组。并计算超声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性别、结节位置及是否临近被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及结节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和结节大小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0岁(OR=0.57,P=0.020),结节大小5~<10 mm(OR=3.99,P=0.002),结节大小≥10 mm(OR=8.02,P<0.001)。超声诊断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为33.8%,特异度为96.8%,漏诊率为66.2%,误诊率为3.2%。结论 超声检查对甲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造影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210例行甲状腺切除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62)与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14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R 4.1.2建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血流丰富、包膜受侵、多个病灶、肿瘤直径≥7 mm及钙化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的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41(95%可信区间:0.811~0.872),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基本一致,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4。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2%~77%时,采用本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年龄<45岁、男性、糖尿病、血流丰富、包膜受侵、多个病灶、肿瘤直径≥7 mm及钙化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