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治疗.方法收集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良恶性判断,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2岁.肿块位于膀胱后壁粘膜下,多结节状,边界清楚.体积约1.5 cm×1.8 cm×1.1 cm.镜下见:瘤细胞均匀一致,中等大小,圆形,胞浆丰富,异型性小,未见核分裂像.排列呈巢团状或器官样,细胞巢间血窦丰富,肿瘤无浸润性生长及坏死.免疫组化检查:CgA(+),SYN(+),支持细胞S100(+),CK(-),P63(-),HMB45(-).结论膀胱壁副神经节瘤较为少见,大多数为功能性,有高血压症状,非功能性较少.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确诊,免疫组化标记协助诊断.治疗良性副神经节瘤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术后应密切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对23例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恶性间皮瘤的特殊类型包括印戒细胞样型、小细胞型、黏液样型、肌纤维母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样型、促纤维增生型。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均表达Calretinin、CK5/6、CK及Vimentin。部分病例CI染色阳性,而HCI染色则阴性。19例电镜示瘤细胞表面见细长微绒毛,胞浆内有丰富的张力微丝及桥粒。结论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组织学形态多样,结合临床特征及其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测有助于诊断。需与肺腺癌、胃肠道腺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左中  冯亮  王珏  张劲风  唐凤仙  王晨 《临床军医杂志》2009,37(6):1159-1160,F0004
目的探讨肾盂的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肾盂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形态类似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样癌;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阳性,CK20阴性,CEA呈灶状阳性,EBV阴性。结论肾盂淋巴上皮瘤样癌是极罕见的肿瘤,预后较好,类似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典型组织学形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影像特征、诊断要点及肿瘤的预后情况。方法对7例内淋巴囊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影像及病理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肿瘤预后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脑神经受累等。CT检查可见以岩骨后缘中部为中心的蜂窝状或虫蚀状骨质破坏。MRI检查可见不增强的T1WI及T2MI上所有肿瘤的边缘显示高信号密度,肿瘤实质显示低信号密度,并可见血管流空信号。镜下瘤组织主要呈乳头状结构,局部可见腺样及囊性结构,部分腺腔及囊腔内可见粉染胶样物质,肿瘤细胞为圆形或立方形,部分瘤细胞的胞质透明,核的形态及大小比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肿瘤间质血管较丰富,且胶原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出血、噬含铁血黄素细胞、异物巨细胞及胆固醇结晶,部分病例出现骨质破坏及坏死。免疫表型:CK、NSE阳性,部分病例CD56、S-100蛋白阳性,GFAP、TTF-1、CgA、TG、Syn均阴性。7例患者中,1例肿瘤局部切除后行放射治疗,另1例第1次手术后两年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内淋巴囊肿瘤较罕见,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诊断和鉴别诊断,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6例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6例标本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1~52岁,平均45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胀痛。镜下病变组织为增生的胶原纤维,部分坏死组织周围绕以增生的纤维组织,见大量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病变组织内淋巴细胞部分为CD20、CD45RA阳性;部分为CD3、CD45RO阳性;部分淋巴细胞轻链κ、轻链λ标记双项阳性。结论:肝脏炎性假瘤术前无法确诊,多以肝癌而手术,确诊只能依靠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可以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治疗采用手术治疗、激素治疗,以及观察随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淋巴结鳞状细胞癌转移的梭形细胞肌上皮癌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颌下腺梭形细胞肌上皮癌及颈清扫淋巴结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异型性明显,分裂相易见伴大片坏死及玻璃样变.经广泛取材,见到少许小管样结构及小灶状鳞状细胞癌成分.颈清扫淋巴结可见鳞状细胞癌转移.免疫组化显示,梭形肿瘤细胞:SMA、Desmin灶状阳性,p53强阳性,CK(AE1/AE3)、S-100、CD34、GFAP、CD10、HMB45均为阴性;淋巴结转移癌成分CK(AE1/AE3)阳性、SMA阴性.结论 肌上皮癌属于罕见的恶性肿瘤,梭形细胞为主的肌上皮癌,其淋巴结转移癌的形态可以与肿瘤主体细胞的形态截然不同.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网膜、肠系膜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网膜,肠系膜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对8例网膜,肠系膜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而且所有肿瘤均获得随访资料。结果表明,肿瘤为单发结节,体积大,组织学上主要由具有哮酸性胞浆及核两端存在细胞浆空泡的梭形细胞构成,部分肿瘤可见上皮样细胞等平滑肌分化证据,免疫表型特特为:8例(100%)肿瘤C-kit均性,7例(87.5%)CD34阳性,6例(75%)SMA呈局灶性或散在阳性,2例恶性间质瘤p53,PCNA表面阳性,良性病例中1例PCNA低水平表达,结果提示,网膜,肠系膜间质瘤有其独立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C-kit,CD34标记物对网膜,肠系膜间质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混合性类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胆囊混合性类癌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病理大体上呈灰白色巨块状,发生在胆囊颈部,大小10 cm×9 cm×9 cm.光镜下肿瘤由两部分组成,大部分由大小一致的圆形、多角形小细胞组成,细胞排列成岛状、巢状等器官样结构;另一部分呈中分化腺癌形态特点.小细胞界限不清楚,核圆,细胞质颗粒状嗜酸性,可见中等大小核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gA、Syn及NSE均强阳性.诊断为胆囊混合性类癌.结论 原发性胆囊类癌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胆囊的恶性肿瘤,胆囊混合性类癌更加罕见.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查是胆囊类癌确诊的关键,明确诊断对肿瘤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颈毛玻璃细胞癌(glassy cell carcinoma, GCC)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分析3例宫颈GCC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诊断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HPV感染情况。对照组为宫颈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3例,腺癌3例,鳞状细胞癌3例及腺鳞癌3例,无肿瘤病变宫颈组织3例。结果 3例GCC患者平均33.7岁,症状为阴道流血,其中2例有明显肿块,1例无明显肿块,3例组织学特点相似,均为细胞呈巢状,小灶状分布,细胞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呈毛玻璃样、胞质丰富、含大量嗜酸性颗粒、核膜薄、染色质细腻、核仁嗜酸性且较大。核分裂象及凋亡易见,间质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p63、CK34 βE12、CAM5.2、MUC1均阳性,HER-2有2例阳性(2/3),Ki-67指数80%,ER、PR、CK8、CK10、Syn、S-100均阴性。治疗均采取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化疗,术后无癌生存时间3~28个月。结论 宫颈GCC是腺鳞癌的特殊亚型,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谱,准确诊断该肿瘤对临床治疗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