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勤劳的家庭.雷恩是这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他只有8岁.每天早上上学前,雷恩的母亲都会用甜美的声音叫醒雷恩和他的哥哥姐姐:“早上好,孩子们.今天会是美好的一天.” 孩子们起床后,就到屋外去做母亲给他们安排的家务活.家务活非常难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做,尤其是雷恩.  相似文献   

2.
有趣的惩罚     
雷恩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只有8岁.每天早上上学前,雷恩的母亲都会用甜美的声音叫醒雷恩和他的哥哥姐姐:"早上好,孩子们.今天会是美好的一天." 孩子们起床后,就到屋外去做母亲给他们安排的家务活.放学后,孩子们又匆忙赶回家里,做下午的家务.做完家务,他们才能玩一会儿.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这样,尤其是雷恩.  相似文献   

3.
有趣的惩罚     
《家教世界》2013,(3):17
雷恩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只有8岁。每天早上上学前,雷恩的母亲都会用甜美的声音叫醒雷恩和他的哥哥姐姐:"早上好,孩子们。今天会是美好的一天。"孩子们起床后,就到屋外去做母亲给他们安排的家务活。放学后,孩子们又匆忙赶回家里,做下午的家务。做完家务,他们才能玩一会儿。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这样,尤其是雷恩。一天早上,母亲像往日一样推开雷恩房间的门,说道:"早上好,我的孩子。今天会是美好的一天。"雷恩答道:"妈妈,今天是糟糕的一  相似文献   

4.
张洁 《成才之路》2013,(21):61-61
现在的家长一提起孩子,都说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都围着他们转,让他们吃最好的,穿最漂亮的衣服,玩种类繁多的玩具,还不让干家务活……可是他们并不怎么懂事,不知道孝敬父母,学习也不刻苦。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真正感受到做父母的艰辛。为了让孩子们从小知道做父母的不易,今年清明节假期,我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特殊的作  相似文献   

5.
一天,我送孩子们出校门,眼前全是接孩子的家长。小A的母亲见孩子未在队伍中,知道一定是又被留下来补作业。于是一边和我一起上楼一边向我诉说:“这孩子其实很聪明,表兄弟一起学滑板,他一会儿就会了,可是你若问他上课的内容、回家要做的作业,他就不知道了。我们小时候还做点家务活,现在的孩子,四个大人为他服务,给他买了辅导书,可就是不见长成绩,反而长了脾气。”  相似文献   

6.
为学生鼓掌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给妈妈洗脚.孩子们的经历大致相同.唯有一个学生说,当他端着水走到母亲面前时.母亲问:做什么?他说:洗脚.母亲说:你这么大了还要我给你洗脚?我累了.他说:不是,是给您洗脚.全班哄堂大笑.其实,父母、老师很多时候都没意识到孩子懂事了,长大了,以致忽略了他们的进步,不但不能及时地给他们掌声与赞扬,反而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伤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初,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对120位杰出人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这些人才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和运动健将。这项研究的其中一个成果是这些杰出人才的家庭教育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虽然这些家庭的家长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所从事的职业更是五花八门,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真正地关心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成长献出他们的时同、精力和财力,甚至为了孩子不惜改变自己原来的兴趣。第二,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都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他们兢兢业业,工作干得非常出色,这给孩子们留下很好的印象,促使他们产生“我应该做得好些”的想法,学习也分外勤奋。第三,大多数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分担家务活,做家庭中的  相似文献   

8.
孩子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堕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我问过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你妈妈是做什么的?"他说:"给我缝衣的." "你爸爸呢?"小宝贝翻翻白眼:"爸爸是看报的!"但是他随即更正说,"是给我们挣钱的."孩子的回答全对.爹妈全是在为孩子服务.母亲早晨喝稀饭,买鸡蛋给孩子吃;父亲早晨吃鸡蛋,买鱼肝油精给孩子吃.最好的东西都要献呈给孩子,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孩子的健康及其舒适,成为家庭一切设施的一个主要先决问题.这种风气,自古已然,于今为烈.自有小家庭制以来,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  相似文献   

9.
女性,是按照小女孩——大姑娘——妻子——母亲这一顺序成长起来的。一位女性在心理未成熟的情况下做了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未成熟的母亲不知怎样来养育孩子,她往往像饲养宠物一样,给孩子穿上华丽的衣服,烫起他的头发,牵着他让他不离左右。正彦就是一个被未成熟的母亲当作宠物来养育的男孩子。 正彦性格开朗,但他与男孩子们交往却很困难,表现很俗,被他们戏称为“娘娘腔”。正彦与女孩子们相处倒很融洽,这是由于正彦的母亲将他从小就当成女孩子来养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淘猫妈 《家长》2008,(10):8-11
多年前我从《读者》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家庭,他们的父亲一直让孩子们承担为自己家庭修整草坪的工作,开始是三个孩子一起做这项工作,老大考上大学走后,便是余下的两个孩子分着做,以此类推。作者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当他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相似文献   

11.
《家庭与家教》2006,(12):50-51
母亲被认为是担任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角色的一方,母亲与父亲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扮演着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的主要角色,这令许多女士感到无所适从。然而,做母亲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的孩子画得天马行空,一年级的孩子画得有模有样,二年级的孩子画得中规中矩,三年级的孩子就一脸茫然。我们在教会孩子绘画技巧的同时,是不是也正在剥夺他们身上一些更宝贵的东西——近来,在一个教师论坛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一位老师在假期里参加了社区组织的义工活动,给双职工家庭的小朋友上课。他给孩子们出了一个画画的题目——季节,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的样子画出来,老师告诉孩子们:"你想怎么画就怎  相似文献   

13.
"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一位家庭教育家这样说。下面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缓解压力,愉快地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做一张表用表格或日历把家务活记录下来。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可以有几种方式来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4.
宝贝小当家     
如果你还把干家务活当作—种惩罚的话,赶紧换个眼光吧——整天跟在你背后的“小尾巴”其实很能干呢!放手让他(她)做点家务事,不要嫌他们做得不够完美,他们动了手动了脑,学会了一些本领,还能培养自己事情自己做、帮助他人的意识。最重要的是,这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与满足,因为在孩子的字典里,对“家务活”的解释是:游戏!  相似文献   

15.
一支粉笔     
朱孝萍 《小火炬》2008,(Z2):60-61
在我们家,害怕父亲是自然而然的。就连我们的母亲也害怕他。作为孩子,我和姐姐认为每个家庭都是那样的。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很难取悦的、捉摸不透的爸爸和一个保护孩子们的、亲爱的妈妈。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黑人家庭,母亲想让渐渐长大的孩子做些事。一天,她让儿子去零售商店买点食品,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心里非常自豪。到了街上拐角处,一群小孩把他几拳打倒,抢去了钱。孩子流着泪跑回家,把一切告诉了母亲。母亲什么也没有说,给了更多的钱,让他再去。孩子不愿去,母亲告诉他说,你没惹那些孩子,你没有错,别理会他们就行。孩子悻悻地走了。不久,他又慌慌张张奔回家中,他告诉母亲,那群小孩又追他了。母亲责备说:“难道因为这个就往家里跑吗?”她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再去,孩子无可奈何地去了。结果钱被抢例如,还遭了挨打,他哭喊着往家里跑,向母亲…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08,(4)
比利时实行免费的义务幼儿教育,许多家庭将孩子送到当地幼儿园后发现,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每天都做游戏、画画,老师很少教他们识字、数学等"基本技能"。但这种教学方法有其"神奇"之处:孩子们通常能快速适应  相似文献   

18.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中是出了名的。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呀呀学语时便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干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很多德国家庭,每周都会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的任务指定给某一孩子去干,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家长还会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和家人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同时,他们还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不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吩咐他们做家务,而是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说:"一滴水用放大镜来看,也是一个大世界。"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惜的是:这种潜力往往被父母和老师"恨铁不成钢"的"爱心"给扼杀了。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成功之道,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有一个相信他、欣赏他的好母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关注、被人欣赏,孩子们更是这样,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他们会更加奋发  相似文献   

20.
“做一个教师最起码的一条,便是真诚地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吉安市阳明路小学女教师徐妙芬同志常说的一句话。的确,徐妙芬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教师生涯中,几乎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她的学生,特别是奉献给了那些得不到家庭温暖,得不到母爱的孩子。在她的班上,有一个孩子,由于母亲去世,父亲又给他娶了个继母,常常受到家庭的歧视,因而使这个孩子性情暴躁,经常与同学打架,以发泄他满腹的委屈。徐妙芬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知道,这种孩子,在他们的心里缺少的正是慈母的爱。作为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