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分析森林脑炎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46例森林脑炎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与护理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血糖为(18.21±6.43)mmol/L,观察组为(7.23±3.16)mmol/L,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854,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78%,观察组为8.7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00,P<0.05)。结论对森林脑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减少并发症,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84例早期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依帕司他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血肌酐、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1,P=0.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RP与IL‐6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0.45±0.05)mg/L]与 IL‐6[(0.72±0.11)μg/L]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1.05±0.14)mg/L、(1.25±0.2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TNF‐α、内生肌酐清除率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TNF‐α、内生肌酐清除率分别为(6.41±1.12)mmol/L、(41.12±4.46)μg/min、75.54±6.64)ng/L、(92.94±8.24)%,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7.39±1.05)mmol/L、(91.48±7.31)mmol/L、(111.42±7.69)ng/L、(81.55±9.5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对照组为1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疗效好,利于改善尿清蛋白排泄及炎症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评价冠心病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舒缩的同步性。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35例及正常人31例(对照组)进行心肌多普勒组织显像研究,(1)测量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左、右室基底段和中间段共14节段的达峰时间(Ts和Te),并计算右室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平均值(Ts-2-RV)及左室12节段收缩和舒张达峰时间平均值(Ts-12-LV和Te-12-LV)、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12-SD和Te-12-SD)和最大差值(Ts—diff和Te—diff)。(2)测量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内径(LVEDs和LVEDd)及容积(LVEVs和LVEVd)。结果:(1)CRBBB组左右室14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较对照组延长(除后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P〈0.05,其余各节段均为P〈0.01),Ts-12-LV、Ts-12-SD、Ts—diff均长于对照组(P〈0.01),CRBBB组中Ts-2-RV较Ts-12-LV延长(P〈0.05)。(2)CRBBB组左右室14节段舒张早期达峰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P〉0.05),但左室Te—12-SD、Te—diff均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CRBBB患者除有心室间的收缩不同步。亦有心室内的收缩及舒张不同步。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收住我院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为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7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刘洁云  秦雷  张津华 《中外医疗》2011,30(29):48-4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rightbundle--branchblock,CRBBB)患者的疗效。方法64倒AMI合并CRBBB患者分为3组,A组16例,在发病3h内进行急诊PCI;B组20例,在发病6h内进行急诊链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C组28倒,进行内科保守治疗。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3组患者入院4周内并发症发生平和入院4周内死亡卒。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均为左冠状动脉病变,70%为左前降支近端病变,30%为左主干病变,均在第一室间隔支发出之前发生梗死,挟窄程度在85%~95%,且有多发斑块形成。A组和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50.00%vs65.00%),均低于C组(92.86%)。B组和C组患者住院4周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80.00%vs89.29%),均高于A组(43.75%)。结论急诊PCI是AMI合并CBBBB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心肌康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1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使用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辅酶Q10、利巴韦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磷酸肌酸钠及心肌康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心电图改善、心肌酶水平及肌钙蛋白 I (cT nI )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04);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4,P=0.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治疗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磷酸肌酸酶(CPK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cTn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CPK、LDH、CK‐MB、HBDH、cTnI分别为(29.98±4.66)U/L、(184.41±5.97)U/L、(314.25±9.84)U/L、(22.29±2.98) U/L、(268.37±8.64)U/L、(0.13±0.04)μg/L ,与对照组[(33.49±4.98)U/L、(196.49±6.71)U/L、(328.64±11.14)U/L、(26.53±3.44)U/L、(298.68±10.64)U/L、(0.25±0.05)μg/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心肌康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肺结核的影像表现、两种疾病的相互关系以及临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所2008年2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与同期单纯肺结核患者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结核病程、痰菌阳性率、血糖控制情况)、肺结核的影像表现(结核的类型)、两种疾病的相互关系以及临床预后(结核治愈情况)的差异。结果:(1)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14)岁VS(47±10)岁,P=0.042];结核病程显著长于单纯肺结核组[(15±6)年VS(12±8)年,P=0.039];痰菌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肺结核组(89%VS63%,P<0.001);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肺结核组[(9.4±3.7)mmol/LVS(7.8±2.5)mmol/L,P=0.035];(2)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浸润型、空洞型肺结核比例显著高于单纯肺结核组(74%VS52%,P<0.001);(3)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肺结核组(32%VS17%,P<0.001)。结论:肺结核与糖尿病可以相互影响,恶化疾病进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需要强化降糖,早期抗结核,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域(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通过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筛选出的6项国内外有关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PSD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评价,分别从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各研究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检验结果均无异质性(I2=0%,P>0.05)。合并效应量:L/L基因型OR(95%CI)=0.53(0.37~0.76),综合检验Z=3.47,P<0.001;S/S基因型OR(95%CI)=2.19(1.66~2.89),综合检验Z=5.54,P<0.001;S/L基因型OR(95%CI)=0.67(0.51~0.88),综合检验Z=2.84,P=0.005;L等位基因OR(95%CI)=0.55(0.45~0.67),综合检验Z=5.83,P<0.001;S等位基因OR(95%CI)=1.81(1.48~2.21),综合检验Z=5.83, P<0.001。结论:5-HTTLPR 基因多态性中S/S基因型及S等位基因可能是患PSD的危险因素,L/L、S/L和L等位基因可能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脏超声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6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内收治的46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2组间心脏超声检查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左房内径(LAD)为44.2±3.8 mm,>对照组的32.6±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428,P<0.01);观察组患者的E/A比值为0.82±0.21,大于对照组的0.6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9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别为43.1±12.7 mm和41.6±12.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室间隔/左室后壁(IVSd/LVPWa)分别为1.11±0.13和1.08±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8,P>0.05)。结论: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不仅可因血压升高造成心脏结构发生变化,而且还会由于左心房扩大而引起相应的形态学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分析甲状腺激素与2型糖尿病病理关系。方法选择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列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实施空腹血浆葡萄糖(FPG )、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甲状腺激素检测,包括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 ),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分析胰岛素敏感性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FT3、FT4、FT3/FT4、HOMA‐IR、ISI分别为(4.82±1.13)pmol/L、(13.12±4.36)pmol/L、0.39±0.08、2.94±0.37、-5.18±0.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SH为(2.51±1.03)mU/L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指标 HOMA‐IR与FT3呈负相关(r=-0.543,P=0.000),与FT4呈正相关(r=0.611,P=0.000),ISI与FT3呈正相关(r=0.551,P=0.001),与FT4呈负相关( r=-0.599,P=0.000)。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关系密切,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部分病理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俊  王邦宁  王安才  吴明  王德国 《重庆医学》2015,(4):475-477,481
目的:观察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Cys C)变化,探讨Cys C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316例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者及102例无冠心病者Cys C水平,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评分三方面分析Cys C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Cys 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1.24±0.32)mg/L vs .(1.12±0.27)mg/L , P<0.01)];多支病变组Cys C水平较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1.31 ± 0.31)mg/L vs .(1.20 ± 0.32)mg/L ,P<0.01];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组Cys C水平较轻度狭窄组显著升高[(1.29 ± 0.36)mg/L vs .(1.16 ± 0.23)mg/L ,P<0.01],且冠心病患者Cys C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9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Cys C水平增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血清Cys C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幸  朱韵  李皓 《海南医学》2011,22(23):94-96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阳性患者中ST-T改变合并U波倒置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0例TET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心电图是否出现ST-T改变合并U波倒置,分为ST-T改变伴U波倒置组(观察组,17例)与有ST-T改变无U波倒置组(对照组,43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情况、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结果观察组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多支病变以及冠状动脉狭窄〉85%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29.4%(5/17)VS9.3%(4/43)、64.7%(11/17)VS34.9%(15/43)、70.6%(12/17)vs32.6%(14/43),88.2%(15/17)vs60.5%(26/43)],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67.4%(29/43)vs29.4%(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TET阳性患者中ST-T改变伴U波倒置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前降支的病变居多,狭窄程度重,范围广,临床上提示心功能较差、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谢芳  李高飞 《重庆医学》2015,(18):2512-2514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率变异性(HRV),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影响的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来该院救治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60例,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酞普兰,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AMD、SDS评分、hs‐CRP、CRP、HRV、RAS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χ2=10.21,P<0.05);(2)观察组HAMD评分、SDS评分、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9.43、11.86,P<0.05);(3)观察组患者的HRV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为(93±26)ng/L,对照组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为(37±14)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应用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疗效显著,较安全,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既往临床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显著升高,但CRP水平与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 END)的关系仍不明确。文中探讨血清CRP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经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142例。 END定义为48 h内复评加拿大卒中量表( Canadian Stroke Scale , CSS)较入院时减少≥1分。比较END患者组和非END患者组间基线资料,同时Logistic回归分析CRP水平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4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31例(21.8%)发生了 END。与非 END 组患者比较,END 组患者高血糖症发生率(29.03% vs 11.71%, 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11.8±1.2)×109/L vs (7.8±7.7)×109/L, P=0.019]、CRP(P=0.001)、血肿增大(54.83%vs 19.81%, P=0.001)、血肿体积[(23.6±21.9)mL vs (14.8±12.7)mL, P=0.005]及出血破入脑室率(68.75%vs 28.83%,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示:CRP(OR=1.072,95%CI:1.034~1.112,P=0.001)、出血破入脑室(OR=4.162,95%CI:1.498~11.564,P=0.006)及血肿增大(OR=5.297,95%CI:1.906~14.723,P=0.001)与住院期间发生END显著相关。 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CRP水平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预测价值(OR=0.812,95%CI:0.732~0.891,P<0.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升高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显著相关,故可作为该病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陈瑞领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686-1687
目的评价腺苷蛋氨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甘利欣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腺苷蛋氨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6.00%,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48.00%,具有显著差异(X2=4.1596,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为(98.4±15.5)μmol/L、ALT为(86.2±11.6)U/L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154.2±11.6)μmol/L、ALT(123.4±16.5)U/L,具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谷胱甘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佳,而且也安全,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瘦素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关系。方法:对60例T2DM患者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测评认知功能,然后分为T2DM-MCI组(25例)和T2DM认知功能正常(T2DM-NC)组(35例),另选择糖耐量正常且认知功能正常者25例作为对照组(NGT-NC组)。对入选病例测定血清脂联素、瘦素,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结果:T2DM-MCI组脂联素水平为(3.31±0.22) mg/L,低于T2DM-NC组的(5.39±0.38) mg/L及NGT-NC组的(11.53±0.29) mg/L(F=175.921,P<0.001);T2DM-MCI组瘦素水平为(16.24±0.18)μg/L,高于T2DM-NC组的(13.43±0.25)μg/L及NGT-NC组的(5.41±0.19)μg/L(F=475.478,P <0.001)。 T2DM-MCI 组 MoCA 评分与 HbA1c(r =-0.596,P =0.002)、糖尿病病程(r=-0.533,P=0.006)、瘦素(r=-0.674,P<0.001)呈负相关,与脂联素(r=0.693,P<0.001)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脂联素(标准化β=0.481,P=0.002)、瘦素(标准化β=-0.370,P=0.010)、HbA1c(标准化β=-0.305,P=0.012)是MoCA评分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脂联素、瘦素、HbA1c是T2DM患者MCI的危险因素;病程不同程度参与了T2DM患者MCI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了解RA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及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_2012年12月住院的RA患者共986例,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共48例(研究组),分析与未合并神经病变患者(对照组)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差异。结果①RA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为4.9%(48/986);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3.091,P=0.001),而平均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D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03±1.33VS.4.09±1.21,P〈0.01);关节畸形数(4.04±4.90VS.1.92±3.075,P:0.012)及关节畸形时间[(4.59±7.10)VS.(0.20±1.17)年,P〈0.01;CRPl(88.73±40.53)VS.(52.47±30.14)mg/l,P:0.03l、RFI(119.00±59.96)vs.(94.70±62.94)U/ml,P=0.04l、抗CCP抗体[(508.17±548.63)vs.(269.00±320.63)IU/ml,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研究组使用激素治疗时间[(5.24±1.05)VS.(1.55±0.38)年,P=0.001]、使用剂量[(10.67±8.73)VS.(4.35±4.84)mg,P〈0.01]及不正规治疗时间[(9.54±1.32)vs.(4.97±0.75)年,P=0.003]明显较对照组增多,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神经病变为RA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9%。男性、高DAS28评分、关节畸形个数多及畸形时间长、RF及抗CCP抗体的异常增高、长时间使用激素及不正规治疗等可能是RA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4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0),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运动和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品质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糖尿病防治知识合格率为90.0%(18/2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1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值(<7mmol/L)观察组(6.13±1.12)mmol/L 显著高于对照组(6.89±1.34)mmol/L,P<0.05;观察组控烟酒率、坚持运动率、体重控制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运动及饮食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和健全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增加血糖控制率,改善其生活品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灸防治宫颈癌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效果。方法将58例宫颈癌放疗患者分为对照组( n=28)和观察组( n=30)。对照组从放疗开始采用口服蒙脱石散,观察组从放疗开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腹部穴位灸法艾灸神阙、关元、气海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直肠损伤情况以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放射性直肠损伤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礸2=-3.677,P=0.001)。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6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3.405,P=0.001)。结论艾灸能明显缓解宫颈癌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相关症状,降低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有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任小菁  李凌  陶海龙 《中原医刊》2011,(1):39-40,43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8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冠状动脉病变不同程度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包括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检测各组患者的血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肌酐浓度,比较分析不同组别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肌酐浓度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陡微球蛋白浓度(2.4±1.3)mg/L高于正常对照组(1.9±0.5)m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微球蛋白浓度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分别为(1.9±0.5)mg/L,(2.2±0.7)mg/L,(2.4±1.0)mg/L,(3.0±1.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β2微球蛋白浓度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