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抑郁症的辨证施治临床观察50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病名 ,是一种情绪障碍。中医虽无“抑郁症”的病名 ,但根据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可归属于中医的“郁证”、“癫证”范畴 ,反应性抑郁症、继发性抑郁症属郁证 ,内源性抑郁症属癫证。我们对抑郁症的研究已有 5年 ,通过对本病的中医治疗 ,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本院急门诊及部分住院病人 ,共 5 0例 ,其中男性 2 3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2 0~ 5 0岁 , x±S4 2 .3± 9.8;病程 0 .5~ 5年 , x±S3.5± 1.2。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观察强弱刺激量针刺对痰气互结型郁证伴随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 方法: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 2017 年 10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痰气互结型郁证患者,随机分为强刺激组和弱刺激组,每组29例。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 治疗期第 1、2、3、4 周及随访期第 6 周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证候量表、睡眠状况自 评量表(SRSS)评分。 结果:治疗后强刺激组患者各时间段 SDS、SAS、SRSS、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弱刺激组,差异均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两组患者针灸治疗中,未出现晕针、断针、滞针、后遗针感、大出血、局部感染和损伤 等意外事件发生,强刺激组 1 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 结论:针刺强弱刺激量均可有效改善痰气互结型郁证患者的抑郁焦虑 情绪、中医证候,且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强刺激组上述各方面疗效均优于弱刺激组。  相似文献   

3.
内耳眩晕中医又称“眩晕”、“耳眩晕” ,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笔者于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月间 ,应用民间草药“回阳草”为主治疗此病 4 6例 ,获效较好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 1 年龄与性别分布本组病例中男性患者 18例 ,女性患者 2 8例 ,年龄最小 2 5岁 ,最大 68岁 ,平均年龄 4 6岁。1 2 病程情况病程最短 3天 ,最长 6个月。1 3 病例来源及选择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中医门诊或急诊留观病人。凡诊断为内耳眩晕 (耳眩晕 ) ,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为特征 ,排除高血压、脑血管病变、颈性眩晕者 ,均列入观察治疗。2 中西医诊断标准2 …  相似文献   

4.
"平目汤2号"治疗非活动期Graves病浸润性突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平目汤2号”治疗阳气亏虚、痰瘀阻滞证非活动期Graves病浸润性突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平目汤2号”和强的松模拟药口服,对照组予强的松和“平目汤2号”模拟药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突眼度、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突眼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平目汤2号”对非活动期Graves病浸润性突眼属阳气亏虚、痰瘀阻滞证患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人口数目庞大及工业化进程中的空气污染等因素 ,肺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肺心病属于中医“喘证”、“肺胀”等范畴 ,多为气虚血瘀证。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1月将近三年的时间里 ,我们应用益气破血法制成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影响生活质量的中医因素.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偏头痛患者101例,采用简明36项健康问卷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与中医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分别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中医证候,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5,找出与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的中医证候因素.结果 痰湿证对生活质量精神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郁证;风证对总体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郁证;余中医证候与偏头痛生活质量无关.SF-36总分与中医证候数呈负相关,而活力与证候数呈正相关.结论 偏头痛患者中医证候多以相互组合出现,且与活力密切相关.患者的生存量表总分越高,其中医证候数越少.中医证候中的风证、郁证、痰湿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总体健康和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7.
孙艳淑 《光明中医》2002,17(3):53-53
本科自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5月 ,采用咽宁散治疗小儿急性咽炎 ,急性扁桃体炎 68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诊断标准及证型参照中医管理局 1 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急性扁桃体炎—胃火炽盛证。2 一般资料咽宁散治疗小儿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68例。其中男 3 6例 ,女 3 2例。 1~ 3岁 2 1例 ,4~ 6岁 2 8例 ,7~ 1 4岁 1 9例。体温在 3 7 5℃~ 3 8 5℃ 1 5例 ,3 8 5℃~ 3 9 5℃ 3 7例 ,>3 9 5℃1 6例。咽痛 45例 ,扁桃体肿大充血 41例。其中有脓性分泌物 2 2例 ,有白色斑点…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 1998年以来采用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盆腔疼痛证 68例 ,获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凡发生于女性盆腔部位与妇科有关的疼痛患者为治疗对象 ,须排除阑尾炎及泌尿系疾病引起的腹痛证。1.2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中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56岁 ;病程最短 7天 ,最长 10年。本组病例中急性盆腔炎13例 ,慢性盆腔炎 4 1例 ,附件炎性包块或盆腔积液 12例 ,卵巢囊肿 2例 ,所有经治患者均为门诊病例。2 治疗方法2 .1 内服炎痛静汤。基本方药物组成 :柴胡 12 g、当归15g、川芎 10 g、丹皮 12 g、…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 ,临床观察中常见气虚血瘀的本虚标实之证 ,笔者拟益气活血法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 5例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 4例 ;6 0岁以上者1 5例 ,70岁以上者 8例 ,5 5~ 6 0岁者 1 2例 ;病程5年以上者 2 6例 ,2~ 4年者 9例。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冠心病分型及中医气虚血瘀型标准。2 治疗方法  以益气活血法为主 ,药用黄芪、红参、延胡索、三七、丹参、川芎、枳壳、黄精等 ,并随证…  相似文献   

10.
从心悸的治疗方药、引起心悸的中医情志性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功能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与精神心理学机制、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的郁证形态及临床识别等多个视角和维度,论证郁证性心悸的客观存在及其临床特征。将心悸分为郁证性心悸和非郁证性心悸两类,前者主要涉及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心阴亏虚证、心阳不振证、肝肾阴虚证,以及部分痰浊阻滞证和心血瘀阻证;后者主要涉及水饮凌心证、邪毒犯心证,以及痰浊阻滞证和心血瘀阻证。区分出郁证性心悸的证治,不仅是为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为了当今临床更好地实施“精准医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邵丹珂 《中医药导报》2001,7(4):158-158
冠心病是临床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属祖国医学“胸痹”范畴 ,作者自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3月 ,用自拟益气定心汤治疗冠心病气虚证 3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根据全国内科学术会议 ( 1980 )推荐的 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诊断 ,并按中国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 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及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予以辨证 ,辨证为气虚证。均为 1997~ 2 0 0 0年 3月接诊的患者 ,按住院号查随机数字表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治疗组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 4 1~74…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对血瘀证舌质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瘀证舌像的量化诊断 ,运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对照观察了 352例血瘀证舌质和2 1 8例非血瘀证舌质的改变 ,并进行了舌质 RGB的量化观测 ,结果 :血瘀证病人以淡紫舌、紫暗、紫红、青紫比例显著多于非血瘀证组 ,淡红、红绛及淡白舌较非血瘀组为低 (P<0 .0 1 )。血瘀证胖瘦、齿痕舌形变化与非血瘀证无统计学差异 ,而血瘀证患者瘀点瘀斑出现率明显高于非血瘀组 (P<0 .0 1 )。血瘀证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较非血瘀组显著降低 (P<0 .0 1 ) ,绿色分量 G值两组接近 (P>0 .0 5) ,而蓝色分量 B值显著增高 (P<0 .0 1 )。因此 ,舌质 RGB对血瘀证量化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由临床病例讨论咳证发病诸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咳嗽”之中医病证其范围涉及到临床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多种呼吸道疾患 ,对于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内经》及后世医家已有详细、独特而全面的阐述 ,其理法方药在临床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 ,在收集临床相关病例的基础上 ,结合有关“咳”证的四诊指标和中医辨证、用药等各项内容调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咳之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1 调查方法1.1 调查时间 :2 0 0 0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1.2 调查例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专家门诊因“咳”就诊患者 ,…  相似文献   

14.
郁证属于中医学气滞胁痛等肝胆病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患此病的人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郁证常导致肝气不舒,出现气机郁滞的现象,郁久不愈,可由气及血,产生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证候,变生多端,累及各个脏腑,导致阴阳失衡,甚至危及生命。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药辨证治疗该证,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6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61岁,病程2个月~5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7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辨证分型,16例均属实证,共分3型:①肝气郁结型7例,主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  相似文献   

15.
俞竹青 《光明中医》2004,19(3):20-20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6例患者中,男2 6例,女3 0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2 6年。临床分型:神经根型2 2例,椎底脉型15例,交感神经型11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所有病例均以临床症状,体征或CT检查为依据。1 2 治疗标准 根据1992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的脉型、交感型和其它型等6型。中医辨证分为风寒阻络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络证,气血不足证。肝阳上亢证等5型。经确诊的颈椎病患者,均附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中医分型。疗效标准按照国家中…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失读症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所致 ,单一治法的疗效欠佳。自 1 995年 1 2月~ 98年 1 2月 ,我们应用醒脑开窍针法及1 0 0 0汉字语言训练治疗血管失读症 48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同期住院患者 ,均由颅脑CT确诊。诊断标准符合 1 983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烟台会议制定的“中风病”标准。失读症诊断按全国高等院校教村《神经病学》[1]中的标准。 9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 ,男 3 5例 ,女 1 3例 ;年龄 2 8岁~ 68岁平均年龄 5 7 5± 1 2 9岁。急性脑梗死 2 9例 ,其中急性脑梗死 1 3例 ,…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科采用特定的音乐和有色光结合的疗法(以下简称音色疗法),对68例郁证患者进行了初步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的疗效。兹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8例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20~50岁之间。病程1~3月20例,3月~+~2年23例,2~+~10年15例,10年以上10例。其中空勤人员44例,地方人员24例。68例经有关医院分别诊断为“内抑制减退”、“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等。经服安定、  相似文献   

18.
老年呆病 ,包括西医的阿尔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属中医的呆证、郁证、健忘、癫证、狂证等范畴。我院近 2年用温脾补肾开窍法治疗老年呆病 1 8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及治法1 8例中男性 1 1例 ,女性 7例 ;年龄 5 0~ 93岁 ,平均 71岁。患者多具有以下主要证候 :神情淡漠 ,目光无神 ,记忆丧失 ,前说后忘 ,不知年龄 ,不识家人 ,计算能力丧失 ,不识物品 ,日夜颠倒 ,白日嗜睡 ,二便失禁 ,面色萎黄 ,倦怠腿软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 ,气血失养 ,精亏血少 ,脑髓空虚。故治以温脾补肾开窍 ,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盆腔炎为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常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 ,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 ,属于中医妇科的“带下病”、“月经病”、“瘕”之范畴。从 2 0 0 0年1月— 2 0 0 2年 1月 ,笔者运用中医药综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 2 0例 ,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为经产妇 ,年龄最大 4 7岁 ,最小 2 1岁 ,平均 30岁 ;病程最长 10年 ,最短6个月。2 0例患者均经B超及妇科检查以及症状等确诊。临床症状 :下腹坠胀 ,腰骶部酸痛 ,白带量增多、色黄 ,经期延长等。妇科检…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伴抑郁属于中医“颤证”与“郁证”合病范畴,其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与单纯颤证、郁证有所不同,其神经可塑性机制涉及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关。帕金森与抑郁存在共有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故中医药治疗帕金森伴抑郁可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