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超 《电子世界》2012,(17):140-141
安全是煤矿生产的前提,是现代化矿井建设的主要目标,井下人员定位管理和瓦斯实时监控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井下无线通讯和地面监控,可以实现对井下作业人员的考勤定位,以及对井下的温度、湿度、瓦斯浓度等的实时监测,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崔慧敏 《通讯世界》2016,(11):117-118
传统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涉及范围较小、功能较少,而且组网能力很差,无法实现"一对多"的移动组网来进行定位.而基于无线技术的煤矿井下定位系统是对过去人员定位网络系统的完善和改进,能够对煤矿井下的人员进行实时的定位与监控,为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系统支持.  相似文献   

3.
张无病 《通讯世界》2016,(12):247-248
由于煤矿井的地形较为复杂,煤矿事故频繁发生.为了能够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能够对煤矿井下的进行准确的人员定位.在实验当中,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实现了对井下人员进行实时、正确的定位,更好地对煤矿井下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为煤矿抢险救灾提供系统支持.  相似文献   

4.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之一。本文在概述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系统设计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法。系统的读写器和标签均采用低功耗射频芯片nRF24LE1作为核心器件,采用VS2008+QT构建井下人员定位软件系统。该系统主要有硬件、下位机软件和上位机软件三个部分组成。应用于井下人员定位的RFID系统,可以实现对井下人员的实时定位,在人员的管理调度和事故发生时的搜救工作上起到辅助作用,对井下安全生产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之一。本文在概述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系统设计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法。系统的读写器和标签均采用低功耗射频芯片nRF24LE1作为核心器件,采用VS2008+QT构建井下人员定位软件系统。该系统主要有硬件、下位机软件和上位机软件三个部分组成。应用于井下人员定位的RFID系统,可以实现对井下人员的实时定位,在人员的管理调度和事故发生时的搜救工作上起到辅助作用,对井下安全生产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煤矿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在煤矿井下发生安全事故后,及时准确地获知井下作业人员的位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对ZigBee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煤矿管理服务系统的构建设计,具有矿井人员定位,考勤管理,环境信息采集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李靖 《通讯世界》2016,(16):281-282
在煤矿开采作业中,为了煤矿作业安全,需要采用精准的定位技术,实现对煤矿井下作业的精准比较、分析,在一定的精准定位技术的应用之下,通过其成本低、定位精准的优势特点,确保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推进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8.
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WIFI射频信号强度检测的移动终端人员定位系统,并用易语言设计了相关的软件,可实时跟踪定位井下各类人员的空间位置、分布及动态变化,并能够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和事故抢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ZigBee技术的矿井人员定位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系统中,对井下人员的精确实时定位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之一。ZigBee技术以它低功率、低成本、低复杂性等特征,被大量的应用在煤矿井下定位系统中。研究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新定位算法,采用最邻近的信号强度(NNSS)指纹匹配在煤矿井下进行初步定位,然后运用动态三边测量(DTN)对移动节点进行精确的测距定位,并与其他的经典的定位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证明了这种算法是可行的,且明显的能够提高定位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ZigBee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基于对ZigBee技术的研究,设计了一种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采用微功率无线收发器(FFD)可以实时对井下佩戴微功率定位信号发射机(RFD)的工作人员进行定位、身份识别。由无线收发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地面,一方面实现了井下人员的考勤统计,另一方面为查询矿井中的人员分布情况提供了依据,实现高效救援,适用于各类环境下煤矿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1.
针对煤矿井下特殊环境与生产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个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的煤矿井下环境监测系统,系统以ZigBee技术为核心,通过对井下温湿度、瓦斯浓度等参数监测,实现对井下环境的实时控制,并可对险情提前进行预警,尽量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系统测试表明该设计为煤矿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井下人员超声波测距定位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煤矿井下发生安全事故后,及时准确地获知井下作业人员的位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文章提出了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煤矿井下人员无线定位系统,并结合先进的多步长搜索定位技术,对人员进行高精度定位、身份识别;为查询矿井中的人员分布情况提供了依据及高效救援;系统适用于各类环境下煤矿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主要采用区域定位方法,存在着定位精度不高,出现事故后反映不及时等现象。为了解决如上问题,根据煤矿井下的特殊作业环境,建立了一种基于RSSI技术的煤矿井下精确定位模型,利用收到信号的强度计算被测人员到双接收节点距离,进行人员精确定位。结合煤矿井下的特殊应用环境,建立RSSI通信模型,实现了实时追踪定位功能,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工作人员在煤矿井下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安全语音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应急语音广播系统的构建可以有效实现煤矿井井下的语音广播、区域广播、单点对讲、音乐对讲、紧急呼叫、报警等功能,对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目标,起到了有效的完善。本文就对语音广播系统在煤矿井下的应用,并结合语音广播的设计原理,对其构成形式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对其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理和人员疏散等工作,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此有效的提高了煤矿井下生产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5.
煤矿井下生产环境复杂、恶劣,缺乏可靠的井下人员定位技术,造成的事故安全隐患极大。而随着地面移动通信及其各种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井下人员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主要研究煤矿井下的无线定位技术,对于在井下应用无线定位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根据实测数据对井下的衰减模型进行改进,通过MATLAB工具仿真分析该模型真实可靠。再根据该模型进行定位仿真分析,得出改进定位算法简单容易实现,能够实现较高的定位精度满足定位要求。  相似文献   

16.
庞海娟  赵建平 《通信技术》2010,43(8):187-189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人们对现代化煤矿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矿井人员管理系统中应用的设计。将低功耗的ZigBee技术用于矿井下的无线传输系统中,用CAN总线实现数据的双向通信,并可通过GPRS网络及因特网实现信息共享。该系统组成的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了井下人员的跟踪定位、考勤管理、安全检测,为矿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佳轶 《通讯世界》2016,(16):35-36
基于Zigbee技术的煤矿人员定位标识卡,是矿井地面监控中心主计算机在软件数据库的支持下,定时对井下进行数据巡检和信号采集的设备。井下通信分站接收标识卡发射的无线数据信号,经数据信息管理软件处理转换成位置数据,使井下人员动态分布或环境安全状态在地面管理计算机中得以实时反映,从而实现井下安全状态在井上数字化管理的目的。人员定位标识卡、井下通信分站和数据库中心所组成的井下人员管理系统,涵盖了对井下人员的实时动态位置显示,运行轨迹模拟回放,某一历史时刻人员分布,以及考勤统计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8.
无源标签技术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煤矿作业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矿难的不断发生,井下安全生产以及人员的管理和营救一直是困绕人们的重大难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进行研究,在射频识别技术基础上,设计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应用方案。介绍RFID系统的组成、特点,阐述电子标签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同时介绍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矿行业也发展了起来,为了对井下人员进行定位,设计一种人员定位网络系统,文章对Zig Bee技术及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此硬件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对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得精确定位井下人员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宁东晓 《信息通信》2014,(10):111-112
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安全管理系统是基于煤矿井下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利用信息综合技术开发而成的集人员定位、作业管理于一体的安全管理综合系统,该系统对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漏卡、定位精度不足等问题,并根据实际检测环境对系统参数予以适度修正,保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