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桤木人工林细根与土壤养分含量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桤木人工林细根、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桤木细根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2)土壤各层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3)细根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在冬季存在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Fe、Ni、Cd含量在一年四季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Mn、Cu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负相关关系,Zn、Pb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植物源有机肥对油茶N、P、K等大量元素,Ca、Mg、Fe、Mn、Cu等微量元素的养分利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进行了油茶3种施肥处理试验[不施肥(CK)、施植物源生物有机肥(BOF)和施植物源有机复合肥(OCF)]。连续监测油茶叶片在一个生长周期的营养状况,并在成熟期采集油茶果,分析比较各施肥处理的油茶对养分利用和经济性状的差异。3种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改善表现为OCF>BOF>CK,主要提高了土壤中有效钾(AK)、有效磷(AP)、水解氮(AN)等速效养分含量。油茶对养分元素的需求表现为:抽梢期对N、K、Ca、Mg、Fe元素需求较高;果实膨大期和油脂合成期对N、P、B元素需求较高;盛花期对Cu、 Zn、 B元素需求较高。油茶对N、 P、 K、 Cu、 Fe、 Zn元素的吸收利用率为BOFOCF,Ca、Mn、Fe、Zn为BOF相似文献   

3.
江西油茶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江西省油茶林地土壤养分状况,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江西省油茶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地区油茶林地土壤中N、P、K、Mg、B、Zn的含量均低于临界值,其次是Ca、Cu,而S、Fe、Mn的含量普遍较为丰富。各地区油茶林土壤对B、S、P、K的吸附固定能力均较强,而对Cu、Mn、Zn的吸附固定能力较弱。不同地区对各种元素的固定能力有较大差异,赣南地区的吸附固定能力最强。P、N、K、Ca、Mg为江西红壤油茶林土壤主要养分限制因子,而B、Zn、Cu为次要限制因子或潜在性限制因子。江西省油茶林养分管理中在施用P、K肥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微量元素平衡施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福建省三明市石壁镇油茶林紫色土的土壤养分状况,为平衡施肥提供参考,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该地油茶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明市石壁镇油茶林地有机质和N、P、K、Ca、Mg等大中量元素含量较低,Cu、Mn元素含量相对丰富;该土壤对P的吸附固定能力极强,对B的吸附较强,而对K、Cu、Zn的吸附固定作用较小,对Mn的吸附最弱;N、P、Ca、Mg这4种养分元素是该油茶林地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Zn、Fe、S元素是潜在的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对桤木人工林根系-土壤复合系统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等的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桤木根系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土壤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的季节动态变化与根系大量元素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土壤各层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0~15 cm层、>15~30 cm层、>30 cm层,pH值大小顺序为>15~30 cm层、0~15 cm层、>30 cm层.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油茶林地不同母岩红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广东省油茶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主要限制因子,采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ASI),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该省主要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茶林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均较低,N、P、K元素严重缺乏,Ca、Mg、B、Zn、Mo等元素普遍缺乏,而S、Fe的含量丰富;就供试的4种类型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吸附量而言,第四纪红壤对K、Zn、Mn、Cu和砂岩类土壤对B的吸附固定量大,而千枚岩类土壤对K、B、Cu和花岗岩类土壤对P、Mn、Zn的吸附固定量小。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花岗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N>P>K>B>Mo>Mn,砂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K>P>N>Zn,千枚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Cu>Zn>Mn>Mo>S,第四纪红壤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N>P>K>Zn>Mo>Cu>B。由此得知,P、N、K是广东省油茶林地土壤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其次为Zn、B、Mo。文中还提出:下一步的田间试验应致力于N、P、K、B、Zn、Mo的平衡施肥,还应重视补充Ca与Mg元素。  相似文献   

7.
油茶果实生长高峰期养分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年生油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油茶果实生长高峰期油茶各器官养分分配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油茶N、P、K、Ca、Mg、Cu、Fe、Zn、Mn等元素含量均受不同器官和不同时间的影响,并呈现极显著(P <0.01)的差异。2)5月与8月油茶各器官的N、P、Ca含量均以叶片最高;5月K含量以叶片最高,8月则以果实最高;Mg的含量均以根最高。3)与5月相比,8月各器官P、K以及N(果、叶、枝、干)、Mg(果、叶、根)、Ca(干、根)含量减少了2.08%~59.58%,而根系的N含量、枝与干的Mg含量以及果、叶与枝的Ca含量则增加了3.19%~90.60%。4)Cu、Zn含量均以枝最高,Fe含量以根最高,Mn含量以叶最高。5)与5月相比,8月各器官Mn含量、叶Fe含量, Zn含量(枝、干、根)增加了1.36%~171.15%;而各器官Cu、Fe(果、根、枝、干)、Zn(果、叶)含量则下降了10.44%~88.99%。6)本研究发现在果实生长高峰期油茶叶片具有很高N∶P,各主要器官的N、P、K、Cu含量较大幅度降低,大量K向果实转移。  相似文献   

8.
赵登科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1):35-38,41
对不同月份红锥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中N、P、K、Ca、Mg、Mn、Fe、Cu、Zn营养元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普遍地在生长初期(春季)较高,生长旺期(夏季)最低,而秋冬季生长缓慢时由于积累所致而略有回升;叶片中常量元素含量以N、K、P较高,依次排序为:N〉K〉P〉Mg〉Ca,微量元素含量以Mn、Fe为高,依次排序为:Mn〉Fe〉Zn〉Cu,N、P、K、Ca、Mg、Mn、Fe、Zn、Cu比例为:7.40∶1.00∶5.96∶0.30∶0.51∶1.10∶0.16∶0.05∶0.01;根据研究结果及南方山地的土壤特点,红锥人工幼林的施肥时间宜在春季或春夏之交季节,在肥种及配比上,应在施用大量元素N、P、K、Mg、Ca的基础上配施微肥Zn,配比为N∶P∶K∶Ca∶Mg∶Zn=7.40∶1.00∶5.96∶0.30∶0.51∶0.05.  相似文献   

9.
石漠化石灰土与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花溪区石灰土及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灰土pH值为7.98,有机质含量为56.60 g·kg-1.全N、全P含量分别为3.56,0.64 g·kg-1,N和P有效率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0.47%.速效P仅占全P的1.46%.全K含量为6.92 g·kg-1.属缺K型土壤.全Ca、全Mg含量分别为15.44、2.74 g·kg-1.(2)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排序为Fe>Mn>Zn>Ni>Pb>Cu>Co>Cd.全Pb、全Zn、全Cu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3级标准,可以作为林地使用.(3)水土保持植物葛藤体内不同元素含量的差异较大,N、K、Ca元素含量在10 g·kg-1以上,P、Mg元素含量为l~6 g·kg-1,Fe元素在1 000 mg·kg-1以上,Zn、Mn、Pb、Cu元素含量为10~100 mg·kg-1,Cd、Ni元素含量<5 mg·kg-1.(4)葛藤对土壤中N、P、K、Ca、Mg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强,其次是对Zn、Cd,Cu、Pb元素,而对Mn、Ni、Fe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弱.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石灰土的植被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冰冻灾害前后湖南湘潭锰矿矿区废弃地的栾树、杜英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地表水、土壤、林木及死地被物的养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冰冻灾害后,林地地表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K、Ca、Mg含量明显减少,Zn、Mn、Pb含量显著增加;林内土壤含水量、全P、全K含量显著增加,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明显减少,微量元素Cu、Pb、Co含量增加,Fe、Zn、Mn、Cd、Ni含量减少;林木枝、叶、干中含水量均显著减少,树干中N、P、Ca、Mg、Cu、Zn、Mn、Cd、Ni、Pb、Co含量增加,树枝和树叶中P、K、Mg减少,而Cu、Fe、Zn、Mn、Cd、Ni、Pb、Co含量却增加;林地上的死地被物中K、Mg在各组分(未分解、半分解、已分解)含量降低,Cu、Fe、Mn、Ni、Co含量增加.可为突发性自然干扰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及抗御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油茶采穗圃里油茶春梢叶片和茎段内各种矿质元素的变化规律,从而给油茶采穗圃的标准化管理和精准施肥提供技术支撑,对长林18号和53号春梢穗条在腋芽萌发至木质化各个生长阶段的矿质元素和干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穗条中的氮、磷和钾含量在穗条从腋芽萌发至木质化的生长过程中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品种和叶片与茎段的不同部位间均存在差异;氮和锰元素,叶片内的含量均高于茎段内的含量;磷和钾元素,叶片内的含量却低于茎段内的含量;镁元素在叶片和茎段内的含量差距较小;在穗条生长初期,茎段内镁含量高于叶片内镁含量,随着叶片的不断生长,其含量均有所上升,之后两者含量逐渐相近。镁、锌和锰元素在茎段内的含量均较稳定,锰元素在叶片内的含量变化较大。氮、磷、钾含量在叶片和茎段内的含量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叶片内氮与镁、锌和锰含量间的相关性均较强,而叶片中锰与钾元素的含量间呈负相关;茎段内的磷与镁、锰元素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内微量元素镁与锌间呈负相关,而茎段内镁与锰间呈显著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条在各个生长阶段的氮、磷和钾含量呈现出协同变化的趋势,茎段内各营养元素的含量比叶片内的更丰富,叶片内氮含量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影响较大,锰含量的增加对钾含量有影响。穗条中的单位干物质含量随其木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增加,且长林53号高于18号;穗条含水率,两个品种间变化趋势一致且下降幅度接近。  相似文献   

12.
油茶叶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油茶叶(Camellia oleifera)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油茶叶并测定其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油茶叶不同发育阶段均表现出氮最高,其次是钾元素,铜的含量最低;随着油茶叶生长,氮、磷、钾和铜元素含量大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钙、铁、锰和硼则相反,锌则逐渐降低,而镁差异不大;油茶叶不同发育阶段营养元素总含量为23.39-53.53g/kg,前4个发育阶段油茶叶营养元素总含量差别不大,但到成熟期急剧下降;建议油茶营养调控中要注重各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例,特别是后期要注重钙、铁、锰和硼等元素的施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茂名小良水保站桉树的化学成分,测定了小良5种桉树的8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其中K、Ca、Mg、Cu、Fe、Mn、Zn的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P含量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桉树同一器官中各营养元素含量比较,四种大量营养元素含量总体表现为K>Ca>Mg>P,四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绝大部分植物以Mn含量最高,Cu含量最低;四种大量元素P、K、Ca、Mg含量都表现为叶最大,枝次之,根和干中的含量较小;而四种微量元素Cu、Fe、Mn、Zn在植物各器官含量的高低排序缺乏一致规律;不同种桉树间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别总体上缺乏一致规律。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方法,以3种不同pH值(3.0、4.0、5.0)的模拟酸雨溶液对红檵木、杜鹃、夏鹃幼苗进行浇灌处理,研究不同pH值的酸雨对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对3种灌木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均有一定影响,3种幼苗叶中的大多数矿质元素含量变化不一致,表明不同植物的不同元素对酸雨的反应不同;各酸雨处理红檵木幼苗叶K、Mg、Mn、Ni、S、Al的含量较对照增加,其中Al、Ni含量是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而逐渐增加.Zn含量比对照含量有所减少,N、P、Ca、Fe、Cu、Cd、Pb含量不随酸雨pH值的变化而变化.红檵木幼苗叶Al含量与模拟酸雨的pH值达到显著负相关;3种酸雨处理后的杜鹃幼苗叶P、Cu、Mn、Pb含量均比对照增加.其中P、Cu含量是随酸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Ca、Zn含量比对照有所减少,N、K、Mg、S、Al、Fe、Ni、CA含量没有随着酸度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趋势,P含量与模拟酸雨的pH值达到显著负相关;3种酸雨处理后的夏鹃幼苗叶P、K、Mg、Al、Fe、Cu、Mn、Ni、Pb含量比对照增加.其中P、Ni是随酸度增加逐渐增加,Zn含量比对照减少,N、Ca、S、Cd含量则表现为有的酸雨处理增加,有的下降,Ni含量与模拟酸雨的pH值达到显著负相关.该项研究可为南方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广东省茂名市小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桉树的化学成分,测定了小良5种桉树的8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桉树同一器官中各营养元素含量比较,4种大量营养元素含量总体表现为K〉Ca〉Mg〉P,4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绝大部分植物以Mn含量最高,Cu含量最低;4种大量元素P、K、Ca、Mg含量都表现为叶最大,枝次之,根和干中的含量较小;而4种微量元素Cu、Fe、Mn、Zn在植物各器官含量的高低排序缺乏一致规律;不同种桉树间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别总体上缺乏一致规律。  相似文献   

16.
油茶林地土壤电导率与其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到一种快捷的林地养分含量检测方法,减少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的成本与工作量,以油茶林地土壤为对象,采用土壤养分常规分析和电导法,测定土壤样品的N、P、K养分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建立区域性土壤养分含量与电导参数的预测模型,通过测定样品的电导率快速预测该区域土壤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油茶林地土壤样品N、P、K养分含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良好,且均遵循多项式拟合模型。经实测验证,预测模型精度达90%以上。因此,生产上可根据需求建立特定区域土壤养分与电导率的预测模型,实现实时养分监测。  相似文献   

17.
对红锥3个不同种源2 a生苗的叶片进行营养元素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大多数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含量适宜范围相比,红锥叶片营养元素N、Ca、Mg、Zn、Fe、B含量在适宜范围之内;Cu的含量只有浦北种源在正常范围之内,博白和东兰种源处于缺乏状态;Mn含量处于安全水平之下;P和K的含量严重缺乏。常量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N,其次是Ca,最低的是Mg和P;微量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Fe,其次是Mn,最低的是Cu;叶片中N、P、Ca、Mg、Cu、Fe、Mn和B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不同种源叶片内矿质元素含量变幅不同,变幅最大的是B,其次为P,再次为Cu,最小的是N、Zn和K;大部份元素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元素间存在着相互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