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甘草膏外用治疗脱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膏外用治疗脱疽牛敬山山东省单县郭村医院(274318)主题词%甘草膏/治疗应用,脱疽/中医药疗法近年来,我们在著名疮疡专家,中医外科主任医师郭志尧的指导下,以自制甘草膏外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Ⅲ期脱疽14例,临床治愈8例,显著好转5例,明显进步1...  相似文献   

2.
脱疽治验     
脱疽治验德惠市中医院(130300)娄兴林,娄艳晶【关键词】脱疽,中医药治疗,医案脱疽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较为常见,笔者观察治疗5例,年龄23~47岁,男2例,女3例,经50~100天治疗,痊愈3例,无效2例。基本方:生黄茂509,当归209,赤...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归纳杨博华教授用中医药治疗脱疽的临床经验。方法:结合杨教授治疗脱疽的辨证分型、诊治方法及遣方用药,总结其诊治特点及规律并举例说明之。结果与结论:杨博华教授治疗脱疽方法独特,辨证分型简单,用药方便,疗效确切,值得认真总结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老年脱疽是临床常见外周血管疑难病。近年来,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此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治疗的32例患者微循环变化和疗效观察报告于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32例中,男26例,女6例。年龄最  相似文献   

5.
脱疽,是肢末血管由于各种原因而阻塞,致血流不畅、局部缺血疼痛,引起趾(指)端坏死之症.本症不但好发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见于动脉硬化、动脉栓塞、以及雷诺氏病等疾患.我院近年来,在脉管炎门诊的38例脱疽症中,发现属于心源性四支动脉栓塞引起的脱疽有3例,经运用中医药治疗后,局部坏死愈合较速,其他体征亦有显著改善.兹介绍如下,请同道指正.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自拟丹参地丁饮治疗脱疽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拟丹参地丁饮治疗脱疽30例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谢宗昌(325000)关键词:脱疽丹参地丁饮是我院老中医金维根据中医理论,集多年临床经验,在四妙勇安汤基础上改进制定的,对脱疽的疗效颇佳,笔者曾在“上海中医药报”(1987.6.15第30期)上作...  相似文献   

7.
通塞口服液治疗脱疽5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然杨立伟刘守婷黄克江刘忠脱疽在寒冷北方发病率较高,往往治疗困难,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我科近几年采用通塞口服液治疗脱疽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脱疽患者共计50例...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LEASO)是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当LEASO发展至坏死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LEASO属于中医“脱疽”范畴,运用中医外科理论指导治疗“脱疽”疗效明显。文章通过明确坏死各期表现,正确运用“提脓去腐”及“煨脓长肉”理论辨脓治疡,指导临床用药,为中医药治疗LEASO坏死期提供理论支持及经验思路。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最近组织召开中医临床路径制定工作座谈会。会议拟选择中医药治疗有优势、诊疗方案明确、疾病治疗各阶段结果可控的带状疱疹、肛漏(肛瘘)、乳痈(乳腺炎)、脱疽(糖尿病足)、桡骨远端骨折、附骨疽(骨髓炎)、混合痔、肛裂、单纯胸腰椎骨折、小儿泻泄和胃脘痛(慢性胃炎)等11个病种,作为第一批制定中医临床路径的病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治疗脱疽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近8年来我院中医外科病房收治的180例脱疽病案资料,从治疗途径、用药变化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总结经验。结果①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治疗脱疽疗效明显,有减少截肢率、加快疮面愈合等作用。②正确的换药方法和外用药选择是确保疗效的关键。③早期防治是减少脱疽复发和加重的重要措施。结论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的治疗方法是脱疽防治的临床研究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50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愈3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阐述,对中医药治疗痈疽的特色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认为重视痈疽的规范治疗对于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临床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自拟复元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自拟复元汤,对照组41例予常规西医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糖、尿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和患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峰值流速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82.9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24 h尿糖定量、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腘动脉、胫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峰值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自拟复元汤治疗糖尿病足,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中医学“脉痹”“脱疽”等范畴。李国信教授对周围血管病有着细致深入的研究,经验丰富,尤精通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护场理论是中医治疗痈、疮、疖、疽等外科疾病的特有理论体系,尤以外治箍围法最能体现。从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年相关文献,发现护场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广义护场多指人体正气;护场理论已被广泛引申并应用于恶性肿瘤、肛肠术后感染等疾病中,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2岁,中位数41岁;病程51天~9年,中位数2.3年。中医疗法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早晚2次空腹服用;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西医疗法采用口服头孢克肟抗炎、654-2解痉及补液治疗,共治疗1周。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周。依据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3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管炎、胰腺炎、胆囊坏疽、胆囊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方法简便,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阳和汤是中医外科治疗痰核阴疽之要方,主治阳虚寒凝证。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床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肛周脓肿、肛瘘,其关键是抓住阳虚寒凝,痰浊瘀滞的基本病机,运用得法,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西药、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或穴位注射在治疗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胃轻瘫、神经原性膀胱、周围神经病变、情绪障碍、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末梢神经病变、并发带状疱疹、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疗效.搜集整理CNKI等数据库针药结合治疗DM相关文献43篇.研究表明,药物结合针灸比单纯用药物或针灸的疗效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针药结合治疗DM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大多属于临床小样本观察,机制尚不明确.探索药物和针灸在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制剂,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赵氏脱疽方"治疗糖尿病足,干预血脂、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及相关因子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39例随机分成3组,各组在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纯中药组(13例)口服赵氏脱疽汤,并用赵氏脱疽膏外敷;给予中西药结合组(12例)口服赵氏脱疽汤,并用依沙吖啶外敷;给予纯西药对照组(14例)口服已酮可可碱,并用依沙吖啶外敷。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AGEs等。结果:3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各组疗效比较,纯中药组疗效优于中西药结合组,纯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有其独特优势,"赵氏脱疽方"对于AGE及相关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配合中药外治糖尿病足坏疽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缺血性糖尿病足住院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结果:出院时对静息痛的有效率为77.4%,溃疡或坏疽的有效率91.4%,出院后3个月对静息痛的有效率为83.9%,溃疡或坏疽的有效率85.8%。结论:规范的中西医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有效,介入治疗对迅速改善疼痛,提高创面愈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