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天眩清注射液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颈性眩晕患者132例,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给予天眩清注射液,对照组给予丹参粉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测定左右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颈性眩晕的模拟评分法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对照组为77.3%,两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受栓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变(P〈0.05或P〈0.01)。结论天眩清注射液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上明显优于丹参粉针,且起效时间明显短于丹参粉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红花和丹参注射液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中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4例临床诊断明确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红花治疗组(n=50)和丹参治疗组(n=44),以14天为一疗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及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1)红花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丹参治疗组的68.2%(P〈0.05);红花治疗组的愈显率为68.0%,优于丹参治疗组的45.5%(P〈0.05)。(2)红花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花治疗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丹参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红花治疗组优于丹参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李钢 《中医药研究》2011,(10):1212-1213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6例VB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予眩晕宁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连服15 d。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每次5mg,每晚1次口服,疗程1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且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石氏针法联合椎脉回春合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其中治疗组予以石氏针法联合椎脉回春合剂内服治疗,对照组仅服椎脉回春合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TCD)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收缩峰血流速度、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77.4%;组问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BA收缩峰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除失眠、耳鸣外、其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氏针法联合椎脉回春合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金群雷 《河北中医》2014,(2):247-249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 )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5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予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对照组47例予单纯补肾活血汤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4.4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CSA,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和脑血流速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15d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5%,对照组为78.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脉冲指数(P1)及血液流变学检查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复方田参胶囊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田参胶囊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扩血管治疗,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田参胶囊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痊愈率治疗组分别为92.3%,50.0%;对照组分别为83.4%,20.8%。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其机理可能与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8.
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药物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8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针刺穴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对椎-基底动脉异常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消栓胶囊对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维脑路通加尼莫地平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消栓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两组均以14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D观测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消栓胶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和穴位推拿对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结合牵引组(A组,32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2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法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改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低流速状态,在手法治疗中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对椎基底动脉的影响较穴位推拿明显,并可能具有比穴位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冯卫东  徐辉 《河北中医》2010,32(3):331-332,343
目的观察中药清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30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日1次口服;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清晕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2组均4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及血流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红细胞变形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其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清晕汤联合西药治疗VBI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子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30例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椎一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O.01)。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按虚实与人迎.寸口脉象分组汤剂.针灸.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使用平行对照方法,将120例住院患者按虚实与人迎.寸口脉象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内服与外治。阿斯匹灵肠溶片、丹红注射液、伸筋洗剂沐足、辨证分型根据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补泻治疗选择方剂、针刺补/泻等方法。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速度、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实证组治愈9例,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93%。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24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3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速度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按虚实与人迎.寸口脉象分组汤剂.针灸一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蠲浊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蠲浊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予蠲浊汤治疗,对照组104例予盐酸地芬尼多片治疗。2组均治疗15 d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VS)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VS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BA的收缩期VS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蠲浊汤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盐酸培他司汀20mg加液体静滴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定眩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312例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盐酸培他啶、尼莫地平片和西比灵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少。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阳化痰法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VBI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温阳化痰法治疗,疗程14天。比较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效果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6%vs 80.0%,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期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其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阳化痰法治疗VBI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羚珠脑舒丸治疗风阳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324例 VBI 眩晕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盐酸培他啶静滴,口服尼莫地平片和西比灵,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羚珠脑舒丸。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尤其治疗组变化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少。结论:羚珠脑舒丸治疗风阳上扰型眩晕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督益髓针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眩晕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对TCD相关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58例TOB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采用通督益髓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8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D基底动脉各项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D基底动脉各项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益髓针法能改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波  张军  黎海莉  王思洲 《河北中医》2006,28(9):678-67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腹腔镜保守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行腹腔镜保守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5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6例,术后口服孕三烯酮25 mg,每周2次,疗程6个月,同时加用活血化瘀、消疒徵散结中药治疗3个月。对照组39例,除不口服中药外,余同治疗组。2组观察随访3年,比较累计复发率及妊娠率。结果治疗组3年累计复发率13.89%(5/36),对照组为28.21%(11/3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不孕患者妊娠率为76.92%(10/13),对照组为53.33%(8/1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轻型与重型比较3年累计复发率和妊娠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腹腔镜保守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