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施钾量对南紫薯008干物质生产和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施钾量对紫色甘薯干物质生产和硝酸盐积累的影响,为川中丘陵区提高钾肥生产效率和改善紫色甘薯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南紫薯008为材料,于2011~2012年在四川省金堂县开展田间试验,设5个施钾水平(0、60、90、120、150 kg/ha),测定紫色甘薯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率、群体光合势、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块根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结果]K2O施用量为0~150 kg/ha时,随施钾量的增加,南紫薯008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率、群体光合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及单株干物质分配、鲜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120 kg/ha处理最佳.块根硝酸盐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120 kg/ha处理硝酸盐含量为40.73~42.98 mg/kg,较0 kg/ha处理降低了46.35%~51.25%.块根亚硝酸盐含量为2.14~2.75 mg/kg,但不同钾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川中丘陵区南紫薯008适宜的施钾量(K2O)为120 kg/ha.  相似文献   

2.
不同钾肥处理对秋甘薯性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成薯00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钾肥施用量与秋甘薯性状及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钾有利于提高秋甘薯植株的同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茎叶徒长,增加干物质积累.施钾肥能增强地上部同化产物向地下块根运输的能力,从而降低T/R值,提高经济产量.块根干率和茎粗是由甘薯品种特性决定的,施钾与否对其影响不大.低钾能提高秋甘薯的大中薯率,增加秋甘薯的最长茎长和基部分枝数.而施钾后其干物率较不施肥下降.只施氮和磷的叶绿素含量高于施钾处理,同时均显著高于不施肥.秋甘薯在低钾水平土壤下以薯干和淀粉为目标产品的最佳施肥量在253.05~262.46 kg·hm-2,而以粮饲型生物产量和鲜薯产量为目标产品的最佳施肥量在316.05~321.59kg·hm-2.虽然使用钾肥能有效提高其生物产量和块根产量,但其对薯干的贡献在低钾和高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氮肥(0、90、180 kg/hm2)钾肥(0、150、300 kg/hm2)钾肥(0、150、300 kg/hm2)对甘薯新品种龙薯31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有助于提高甘薯茎叶鲜重,氮钾配施能使T/R值较早地达到平衡。不同施肥处理间甘薯鲜产、干产和干物率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施肥有利于提高鲜薯、薯干的产量,氮钾配施的效果优于施用单一肥料。甘薯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当施N 90 kg/hm2)对甘薯新品种龙薯31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有助于提高甘薯茎叶鲜重,氮钾配施能使T/R值较早地达到平衡。不同施肥处理间甘薯鲜产、干产和干物率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施肥有利于提高鲜薯、薯干的产量,氮钾配施的效果优于施用单一肥料。甘薯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当施N 90 kg/hm2、K_2O 150 kg/hm2、K_2O 150 kg/hm2时,能取得最高的鲜薯产量(43.87 t/hm2时,能取得最高的鲜薯产量(43.87 t/hm2)和薯干产量(12.63 t/hm2)和薯干产量(12.63 t/hm2)。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氮钾互作对甘薯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甘薯品种泰薯1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钾肥处理,设2个水平:K0(不施钾肥)、K1(钾肥施用量为18 g/m2),副区为氮肥处理,设3个水平:N0(不施氮肥)、N1(氮肥施用量为9 g/m2)、N2(氮肥施用量为18 g/m2),研究氮肥、钾肥及其交互作用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K0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地上部茎叶生长势增强,块根干物质积累量、产量降低;在K1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地上部茎叶生长势增强,块根干物质积累、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施钾处理的单薯质量、商品薯率、块根干质量及产量明显提高,且施钾可降低过量施氮造成的茎叶旺长。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氮钾肥对甘薯的单株块根干质量、单株叶片干质量、总干质量及单薯质量和薯干产量表现出极显著正交互作用,对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5.
氮钾配施对甘薯龙薯31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田间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氮肥(0、90、180 kg/hm~2)钾肥(0、150、300 kg/hm~2)对甘薯新品种龙薯31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有助于提高甘薯茎叶鲜重,氮钾配施能使T/R值较早地达到平衡。不同施肥处理间甘薯鲜产、干产和干物率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施肥有利于提高鲜薯、薯干的产量,氮钾配施的效果优于施用单一肥料。甘薯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当施N 90 kg/hm~2、K_2O 150 kg/hm~2时,能取得最高的鲜薯产量(43.87 t/hm~2)和薯干产量(12.63 t/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不同氮肥施用量[0、45、90、135、180、90(缓释氮肥)kg/hm2]对高淀粉甘薯新品种龙薯24号的性状、产量、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甘薯蔓粗变化不大,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甘薯的平均蔓长、基部分枝数呈增长趋势,施氮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不施肥的N_1的产量水平最低,N_2、N_3、N_4、N_5、N_6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最高的是N_5,即施磷量(P2O5)90 kg/hm2]对高淀粉甘薯新品种龙薯24号的性状、产量、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甘薯蔓粗变化不大,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甘薯的平均蔓长、基部分枝数呈增长趋势,施氮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不施肥的N_1的产量水平最低,N_2、N_3、N_4、N_5、N_6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最高的是N_5,即施磷量(P2O5)90 kg/hm2、施钾量(K2O)180 kg/hm2、施钾量(K2O)180 kg/hm2,施氮量(N)135 kg/hm2,施氮量(N)135 kg/hm2时,最高鲜薯产量达53857.5 kg/hm2时,最高鲜薯产量达53857.5 kg/hm2,最高薯干产量16071.1 kg/hm2,最高薯干产量16071.1 kg/hm2,最高淀粉产量11552.4 kg/hm2,最高淀粉产量11552.4 k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甘薯不同钾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666.7m2施K2O15kg单株结薯数多、块根产量高、施钾农学效率高,为适宜施钾量;甘薯施用氯化钾与施用硫酸钾鲜薯产量处理差异不显著,施用硫酸钾的钾肥农学效率比施用氯化钾高。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高淀粉甘薯品种龙薯24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不同氮肥施用量[0、45、90、135、180、90(缓释氮肥)kg/hm~2]对高淀粉甘薯新品种龙薯24号的性状、产量、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甘薯蔓粗变化不大,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甘薯的平均蔓长、基部分枝数呈增长趋势,施氮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不施肥的N_1的产量水平最低,N_2、N_3、N_4、N_5、N_6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最高的是N_5,即施磷量(P2O5)90 kg/hm~2、施钾量(K2O)180 kg/hm~2,施氮量(N)135 kg/hm~2时,最高鲜薯产量达53857.5 kg/hm~2,最高薯干产量16071.1 kg/hm~2,最高淀粉产量11552.4 kg/hm~2。  相似文献   

10.
钾肥施用量对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钾肥施用量对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块根产量、薯藤产量随着钾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甘薯产量增幅减小,投入产出比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钾量为300 kg/hm2时,鲜薯产量可达到最大,而最佳经济施钾量为271.64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和筛选适合泉州种植的甘薯新品种,为优良甘薯新品种在闽南地区的生产及育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薯87为对照,2010-2011年在泉州市惠安县洛阳镇进行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对9个参试甘薯新品种进行产量测定和品质鉴定。【结果】9个参试品种中,鲜薯产量以泉薯10号最高,为37924.98kg/ha,比对照增产41.86%,福薯21和金薯2号次之;薯干产量以泉薯10号最高。为9955.69kg/ha,比对照增产22.16%,桂粉3号次之;薯块品质以莆薯16最好,烘干率高(36.6%),熟食味好(82分),广薯205次之。【结论】泉薯10号、福薯21和金薯2号等3个品种适宜作为高产鲜薯食用型品种在生产和育种上加以利用;桂粉3号和莆薯16等两个品种适宜作为优质高干品种在生产和育种上加以利用;湛薯118、广薯205、龙薯14和湛薯20等4个品种均适宜作为优质高干亲本在育种上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国家甘薯品种区试南方薯区湛江点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适合湛江乃至粤西地区栽种的甘薯新品种,对2009年国家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南方薯区湛江点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个参试品种中,龙薯21鲜薯产量最高,达34416.0 kg/ha,比对照金山57增产25.3%;广薯42薯干产量最高,为9081.0 kg/ha,比对照金山57增产37.3%,其干物率也最高,达31.98%;金山208食味性最好,为4.5分。综合得出适合湛江地区栽种的甘薯品种有:龙薯21、榕薯756、广薯42、普薯05-31、桂薯16号和金山208。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和筛选适合闽东地区种植的甘薯新品种。【方法】2010年在福建省宁德点进行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对参试11个甘薯新品种及对照品种金山57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出粉率、食味品质、外观品质和抗病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个参试品种中,莆薯20鲜薯产量最高,达33760.50 kg/ha,比对照金山57增产6.30%;金薯3号淀粉产量最高,达5465.70 kg/ha,比对照增产6.07%;金薯2号和龙薯25号的食味品质最佳,为83分,比对照高3分。【结论】莆薯20、金薯3号和金薯2号适合在闽东地区及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沟灌方式和N、K肥水平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N、K含量的影响,找出最佳水肥供应模式.[方法]大田试验设4个沟灌方式:单行交替隔沟灌(DAFI)、单行固定隔沟灌(DFFI)、双行固定沟灌(SFFI)和单行常规沟灌(CF),CF处理第1次灌水量为270.0 m3/ha,第2~4次为227.0m3/ha,其余处理每次灌水量均为CF处理的60%;两个N、K肥水平分别为施用180和270 kg/haN及等量K2O.[结果]与CF处理相比,低N、K肥水平下,DAFI和SFFI处理鲜穗产量略有下降,但总干物质质量分别增加47.6%和25.7%,DAFI处理地上部和根系K含量分别增加20.3%和12.0%;高N、K肥水平下,DAFI和SFFI处理玉米鲜穗产量和总干物质质量与CF处理相当,DAFI处理地上部N含量增加10.4%.与低N、K肥水平相比,高N、K肥水平下SFFI和DAFI处理玉米鲜穗产量分别增加24.0%和18.6%.[结论]高N、K肥水平结合双行固定沟灌或单行交替隔沟灌是较好的玉米水肥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种植的甘薯新品种(特别是高淀粉型新品种),为提高广西甘薯良种覆盖率、推动甘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品种支撑.[方法]2010~2011年在国家甘薯品种区试广西试点对9个甘薯新品种进行试验,测定甘薯鲜重、干重、品质等.[结果]9个参试品种中,鲜薯产量比对照增产的品种有3个,依次为泉薯10号、金薯2号和福薯21,其中泉薯10号产量名列第一(41006.3 kg/ha),比对照增产60.4%;干薯产量比对照增产的品种有6个,依次是金薯2号、泉薯10号、桂粉3号、莆薯16号、广薯205、龙薯14,其中金薯2号产量最高(9797.8 kg/ha),比对照增产45.3%.莆薯16号的干物率最高,为34.85%;桂粉3号的熟食味最好,评分为87.5分.[结论]高淀粉品种桂粉3号、广薯205、龙薯14及其他类型品种泉薯10号、金薯2号和福薯21等综合表现较好,适于在广西全区或部分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对甘薯‘桂粉3号’开展"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甘薯农艺性状以及鲜薯产量的影响,探索出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甘薯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和单株大中薯鲜重影响较大,对分枝数、干物率和淀粉率影响较小。在各施肥处理中,处理6的产量最高,增产率达52.44%,处理8的产投比最高,为127.48。在试验地力条件下,推荐的最佳施肥量:为N 101.21 kg/hm~2、P(P2O5)67.22kg/hm~2、K(K2O)213.09 kg/hm~2,可获35 104 kg/hm~2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试管微型薯在广西岩溶大石山地区的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大化县七百弄乡进行马铃薯试管微型薯(MT)与普通种薯(CT),以及与当地主要作物玉米的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MT作种薯的生育期较CT的长;马铃薯的商品薯数不受种薯类型的影响;CT和MT作种薯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38450和26300kg/ha,分别是2006年全国马铃薯平均产量的259%和177%;MT作种薯的商品薯鲜重和干重分别是CT的69%和71%;以CT和MT作种薯种植的马铃薯商品薯折干产量1999年分别为6400和4300kg/ha,等于或高于当年8个玉米新品种的平均产量,2000年分别达7500和5600kg/ha,等于或高于当年8户农民的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产量。因此,在广西岩溶大石山地区可以利用MT作种薯来发展马铃薯生产,并可利用该地区作为秋冬种马铃薯的种薯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生物降解膜对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以生物降解膜、普通聚乙烯地膜、不覆膜为处理,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甘薯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重、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蔓茎干物重表现为普通膜处理>生物降解膜处理>不覆膜处理,普通膜处理与生物降解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覆膜处理均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薯块干物重表现为生物降解膜处理>普通膜处理>不覆膜处理,处理之间均显著性差异;生物降解膜处理单株薯重、单株结薯数均最高,普通膜处理其次,生物降解膜处理T/R值(冠根比值)最低,较普通、不覆膜处理分别显著降低13.68%、22.64%;生物降解膜处理的干物率、淀粉率、商品薯率、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最高;鲜薯产量与薯块干物率、薯块干物重、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R值、蔓茎干物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不同地膜覆盖对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生物降解膜表现优于普通膜与不覆膜。  相似文献   

19.
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和选择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主要研究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福宁紫3号鲜薯产量最高、达29 180.70 kg/hm2,薯干产量居第2位,食味品质最优,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徐22-1薯干产量最高、达9 126.15 kg/hm2,鲜薯产量居第2位,食味品质较优,综合性状表现好。这两个品种适合在闽东地区及生态类似地区作为鲜食和薯干加工型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相同施肥量下不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建立适宜云薯401高产优质栽培的较佳施肥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云薯401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间试验,以50% N+100% P+100%K做基肥,苗期追施50%N处理为对照,另设苗期和蕾期分期施肥等6个不同NPK配比施肥处理,各处理基础施肥量相同,均按尿素300kg/ha、普钙1125 kg/ha、硫酸钾600 kg/ha施用,测定各处理生长及产量指标.[结果]苗期追施50%N +30%K处理的马铃薯株高最高,为91.0 cm,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下同);各处理间马铃薯主茎数、分枝数和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分期施肥处理与对照处理之间单株结薯数差异不显著;苗期追施50% N+50% P+30%K处理的茎粗(1.15cm)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苗期追施50%N+30%P+30%K的处理茎粗为1.61 cm,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苗期追施50% N+30% P+30%K的处理产量最高(43311.0 kg/ha),其次是分苗期追肥(50% N+50% K)和蕾期追肥(20%N+20%K)的处理(41809.5 kg/ha),两个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处理.[结论]云薯401可以在苗期追施少量磷肥,在苗期或苗期和蕾期分次进行氮肥和钾肥的追施都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和商品率.苗期追50%N+30%P+30%K的施肥以及苗期追肥(50% N+50% K)、蕾期追肥(20%N+20%K)模式可作为云南省滇东北马铃薯主产区及其类似生态区云薯401高产高效栽培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