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单管反应器工艺技术的装置系统进行物料平衡、热量平衡分析,从中发现装置存在的一些工艺问题,导致DAP产品的氨耗偏高。针对装置运行4年来的DAP产品质量变化情况,就产品的养分、水分、颗粒外观等方面,提出了比较有效的生产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管式反应器工艺与预中和工艺生产 DAP/ NPK的优缺点 ,结合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 ,分析将预中和工艺与管式反应器工艺串联起来生产 DAP/ NPK的优点 :生产 DAP时 ,养分易控制 ,氨耗低 ;生产 NPK时 ,可用硫酸与氨反应提氮 ,较经济 ,产品水分易达标 ;实现 DAP转产 NPK较方便。同时提出在扩建或新建 DAP/ NPK生产装置时应重视工艺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云峰分公司300 kt/a DAP/NPK装置的工艺流程及特点。生产实践表明:管式反应器温度、一次氨和二次氨分配比例、造粒温度是粒状磷酸一铵(GMAP)生产的重要控制指标。针对GMAP产品粒子分布不均匀,严重影响造粒工况的问题,生产中合理控制系统热平衡、密度和中和度、氨压、氨酸比例等指标,生产出品质优良的GMAP产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云峰分公司产能为300 kt/a磷酸二铵(DAP)装置的生产特点、中和过程操作条件和装置存在问题。通过技术改造,工艺指标优化,工艺更加稳定,运行周期由15 d延长至30 d,产品外观质量的波动减少,劳动强度及能耗下降。  相似文献   

5.
当用含固量高的淤酸生产W(总养分)57%的DAP时,产品水分含量超标。通过对装置配套热风炉供需热量的核算,说明热风炉供热量稍不足,黄石公司设计热风炉提供热量能力是正确的,但由于风帽未按设计720个安装,导致热风炉实际供热量不足,应考虑对现有热风炉进行扩能改造。还需对淤酸生产叫(总养分)57%DAP产品水分控制从工艺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余烈根 《磷肥与复肥》2004,19(5):42-43,58
240 kt/a磷铵装置,原采用预中和-转鼓氨化工艺,为将生产能力提高到29万t/a DAP或30万t/aNPK,引进单管技术.介绍技改前后造粒、干燥、冷却、除尘的流程和设备情况;技改取得的效果(产量提高,环境改善等);及技改过程中如氨逸出率超标,产品水分达不到技改目标值等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工艺路线的比较、压力等级的选择、主要设备的选型等方面阐述了双甲氨合成联合装置的设计特点。结合生产运行实践,分析了双甲氨合成工艺路线的运行参数,与采用不同工艺的生产消耗和产品成本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工艺吨氨节约成本80元,精醇成本为1112.6元/t,经济效益显著且生产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8.
华山集团硫酸和磷复肥装置污水综合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2008年陕西华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70多万元,改造了复肥厂硫酸、磷酸、磷酸二铵(DAP)、磷酸一铵(MAP)装置的污水利用工艺,其技术核心包括:一是硫酸净化污水全部用于洗涤磷酸真空过滤机上的磷石膏,二是DAP和MAP装置的污水经氨中和后用作研磨磷矿的工艺水,三是稀磷酸代替水热洗DAP装置和MAP装置,四是用硫酸钠替代氯化钠生产氟硅酸钠产品。技改后,4套装置工业污水实现零排放,每年可回收硫酸1700t(标酸)、NH3-N和P2O5约480t,节约水300kt,合计价值约200万元。  相似文献   

9.
AZF工艺尾气洗涤系统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管式反应器工艺存在氨逸出率高、氨损失大的弊端,提出改造尾气洗涤工艺:将用于生产DAP的浓磷酸全部先在文丘里,第一、第二洗涤塔吸收氨后,将中和度0.5的浓磷酸洗涤液送管式反应器;各洗涤塔的所有喷嘴改造为不同型号的螺旋喷嘴;并注意解决洗涤设备的防腐问题。改造后氨回收率由85%提高到≥95%。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江西六国DAP装置用液氨代替气氨生产粒状MAP的技术研发过程,指出了该生产控制的关键因素是中和度、喷头尺寸及产品中的w(H_2O),提出了装置开停车的注意事项,认为该工艺操作范围较窄,但只要精心操作,也能达到优质、低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节能、氨平衡、热平衡、水平衡等角度分析说明稳定氨回收工段操作对三聚氰胺生产工艺的重要意义.对氨回收工段的操作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原丝烘干是整个玻璃纤维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工艺控制环节,若干燥不良会引起丝饼水分不干或发黄等情况,严重时会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会导致产品降级或不合格。从这两个方面来计算烘干过程中所需的能量,并探讨如何优化烘干炉的结构设计,提高热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张金玲 《广州化工》2011,39(16):162-163
为了提高产品的含氮量,同时控制产品总养分,采用管式反应器—预中和的方法生产磷酸二铵(DAP)产品,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通过控制中和槽和洗涤液的中和度及流向,降低中和、氨化过程中氨的损失,使生产出的产品达到18-46-0的一等磷酸二铵产品,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昆明西科工贸有限公司两段氨法冶炼烟气脱硫的原理、工艺流程和设备情况,分析了非等温吸收对氨法脱硫操作的影响及生产过程中氨法脱硫存在的问题。西科公司通过对烟气脱硫系统的两段氨吸收过程进行热平衡计算与分析,阐明了循环吸收液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即进入吸收塔的烟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以及烟气中的SO2浓度较高,并提出增大吸收过程液气比、增设冷却装置、采用连续操作模式等措施对工艺进行优化,实现提升系统的烟气脱硫能力,提高母液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由于磷酸二铵的国标成品水分的要求从w(H2O)3%降到2%,在现有设备下,要控制成品水分含量达标,严重制约装置负荷的提高.通过对干燥理论及干燥过程的描述,提出提高干燥机热利用率,降低成品水分的若干措施增加抄板,改造抄板结构,最大可能减少湿线带入造粒机的水分,适当提高造洗液的密度等.云南红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00 kt/a NPK或90 kt/a DAP通过技改,不仅负荷提高,而且成品合格率达100%.  相似文献   

16.
李耀刚 《化肥工业》2000,27(4):54-57
煤气发生炉为合成氨生产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半水煤气的产量以及原料煤的利用率都集中体现在煤气发生炉中。笔者通过热量衡算分析了安阳化工集团煤气发生炉工业操作上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粉状磷酸一铵装置产能的扩大,液氨气化系统出现热效率低、操作复杂等问题。对粉状磷酸一铵装置液氨气化系统从工艺、设备、理论消耗计算等方面就用蒸汽气化代替用热水气化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通过对液氨气化系统进行改进,用U型管换热器替代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提高了蒸汽利用率,减少了热量损失,气化液氨的蒸汽消耗下降了9.15%。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安改娣  张希任 《广东化工》2011,38(12):124+111-124,111
煤气化工序消耗大量的原料煤,所以必然要作为一个重点能耗单元来进行细致分析、核算。文章通过煤气化工序中气化炉系统的节能分析与计算,利用实例对气化炉系统的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评估过程做了阐述,介绍了节能分析与计算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Fry‐drying is an alternative for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tensification. The process reuses waste oil as a heating medium for drying by contact with the wet sludge. At the end of the process, a stable derived fuel is obtained, a granular solid composed of the dried indigenous sewage solid and the impregnated oil. The fry‐dried sludge is storable and transportable without any pathogen elements. Knowledge about heat and mass transfer rates during the frying process is essential in order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the final product such as calorific value, oil uptake, porosity changes, etc. The heat transfer properties including transfer by free convection between the solid and the frying oil are fundamental for the proces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the fry‐dried product. The convective heat coefficient b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overall energy balance calculation is determined. The heat flux is calculated from the fry‐drying kinetics including moisture loss and oil intake kinetics. Various hydrodynamic regimes for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during the frying process are discussed (non‐boiling, boiling, and low‐boiling regime). A dimensionless formulation for estimating the convective transfer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