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 1999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部分甲状腺手术中采用不切断颈前肌层的手术方法 ,术后疼痛减轻、美容效果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因良性甲状腺疾病行甲状腺瘤切除 70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5 0例。年龄 2 6~ 65岁 ,平均 43 .4岁。单侧或双侧大部切除术 ,其中甲状腺瘤 3 0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 19例 ,甲亢 15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亢 6例。2 .方法 :70例病人中 3 6例手术中切断肌层 ,3 4例不切断肌层。3 .结果 :手术中切断颈前肌层组病人术后疼痛明显 ,影响吞咽动作 ,疼痛持续时间长约 2~ 10d ,平均 5 .1d ;不切断颈前肌层…  相似文献   

2.
张军  金柏军 《中国骨伤》2007,20(8):498-498
头痛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病因多种多样。继发于颈部肌肉紧张型的头痛约占我科门诊头痛病例总数的70%。这种类型的头痛以持续肌肉收缩的头颈僵硬为特征,并在受损的筋膜、肌肉处可发现肌筋膜触发疼痛点,即扳机点(trig-ger points,TP)。2002年6月-2004年6月应用小针刀破坏扳机点,同时辅以手法对扳机点进行按压,对受累肌肉进行持续牵张、推拿,经治50例,效果优良。该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推广,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1960岁,平均35岁。偏头痛20例,头痛30例。受累肌肉:头夹肌12例,颈夹肌25例,斜方肌26例,胸锁乳突肌18例;1块肌肉受累29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通过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AGD-800)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36例患者,每位患者都以痛点定位冲击点,每次治疗一个或多个冲击点(疼痛区域),每个冲击点次数2 000次,治疗周期7 d/次,连续治疗3次,分别为0、7、14 d,治疗时间为5~10 min,并随访记录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1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医生评价评分、患者反应评分及总体评分。结果 36例患者中32例获得完全随访,均无不良事件发生。VA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治疗次数增加逐渐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治疗效果较满意,总有效率末次随访达到50%。结论冲击波技术无明显损伤、安全、简便、有一定的疗效,可作为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综合治疗中的一种辅助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保持前肌群完整性的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我们做甲状腺手术时不横断颈前肌群 ,有效地预防了因粘连造成的术后颈前区疼痛。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998年 6月至 2 0 0 0年 4月因良性甲状腺疾病行甲状腺单侧或双侧大部切除术病人 6 0例 ,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9例 ,甲状腺腺瘤 2 1例。男 12例 ,女 4 8例。年龄 2 3~ 6 2岁 ,平均 4 1 8岁。 6 0例病人中 31例手术时横断颈前肌群 ,手术切除标本大小平均为 5 71cm× 3 97cm× 2 6 5cm ;2 9例保持颈前肌群完整 ,手术切除标本平均为 5 6 2cm×4 10cm× 2 79cm ,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果 :围手术期内…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收治1例以首次发病为颈部疼痛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早期被误诊为肌筋膜炎、颈椎病等,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进行性颈肩部疼痛9 d,肢体麻木2 d"于2020年1月21日收入院。既往有反复口腔溃疡及反应性关节炎病史,发病前20 d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2020年1月13日出现右肩部疼痛不适,到骨科门诊就诊,考虑肌筋膜炎,给予依  相似文献   

6.
严敦尧 《颈腰痛杂志》1997,18(4):245-245
肩胛提肌为颈后部条状肌肉,起于上四个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角及其脊柱缘上部。其功能为上提肩呷骨或使颈向同侧屈曲及后仰。临床上单发肩胛提肌损伤较少见。本文收集到因枕头高度不当而发生肩呷提肌损伤50例,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8~22岁。均在睡眠后发病,初诊时间为发病后1-37天不等。1.2症状与体症主要为肩肿骨内上方颈背部酸痛,少数病例累及同侧斜方肌。体检发现肩胛骨内角有局限性压痛,部分病例可扪及该处有痛性条索。低头、颈向健侧偏或抗阻力向患侧偏时可诱使疼痛加…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38-1642
[目的]为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后路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探讨临床疗效。[方法]8具成人尸体标本,观察在不切断三角肌、冈下肌及小圆肌情况下手术入路能显露的肩胛颈与肩胛盂范围。临床合并有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肩胛骨骨折共21例,IdebergⅡ型13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1例,采用后路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根据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综合判断疗效。[结果]微创后入路可以完整显露肩胛颈及大部分后方肩胛盂(显露范围68.67%~52.31%,平均60.34%)。21例临床病例均获随访,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末次优良率为95.3%~90.01%,平均91.82%;末次Constant肩关节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41.2分,VAS评分平均降低6.3分。[结论]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颈伸肌劳损若未接受有效治疗,可导致肌力减退,本体感觉退化,进一步导致颈部静力平衡发生改变,并最终演化为颈椎病。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颈伸肌等长收缩训练对颈伸肌劳损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9年7月~2020年6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颈伸肌劳损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7.77±7.56)岁,  相似文献   

9.
石波  谢明锐  李宗原 《中国骨伤》2017,30(4):313-317
目的 :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中应用带线铆钉强化修复关节囊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3例(54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32例;年龄80~97.5岁,平均84.7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1髋,Ⅲ型26髋,Ⅳ型17髋。采用髋关节后路切口,后关节囊倒"T"形切开,安装人工双极股骨头,用带线铆钉加强修复后关节囊和外旋肌群。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静脉血栓、术后死亡、关节脱位、术后疼痛和假体周围骨折等,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在住院期及术后3~36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期间,无关节脱位、术后感染与假体周围骨折。平均手术时间65 min(50~9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3 ml(100~420 ml),平均住院日13.3 d(5~27 d)。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肺栓塞1例,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10例,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为24.53%(13/53)。术后第1年死亡4例,1例肺栓塞于术后8 d死亡,其余3例分别于术后4、6和7个月死于心脏衰竭。在末次随访期,42例(43髋)无痛,9例有轻度疼痛,2例有中度疼痛。没有卧床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91.25±8.39,优44髋、良5髋、可5髋。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中应用带线铆钉强化修复关节囊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可防止术后人工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经皮后路全内镜神经根管切开治疗骨性颈神经根管狭窄,并临床应用分析其可行性。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6月,将符合选择标准的12例骨性颈神经根管狭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52~63岁,平均57.6岁。病程15 d~6个月,平均3.7个月。病变节段:C_(4、5) 2例,C_(5、6) 6例,C_(6、7) 4例。临床表现为神经根卡压所致的根性疼痛或麻木。患者均行经皮后路全内镜神经根管切开减压术。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上肢与颈部疼痛缓解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1~105 min,平均82 min;术中出血量约5 m L。术后1周复查颈椎CT示颈神经根管扩大,神经根受压解除。术后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时间2~5 d,平均3 d。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3个月。除1例患者术后存在短暂感觉减退外,余均无血肿、神经根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亦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获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经皮后路全内镜神经根管切开能顺利完成骨性颈神经根管狭窄减压,以微创方法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经皮后路全内镜神经根管切开治疗骨性颈神经根管狭窄,并临床应用分析其可行性。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6月,将符合选择标准的12例骨性颈神经根管狭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52~63岁,平均57.6岁。病程15 d~6个月,平均3.7个月。病变节段:C_(4、5) 2例,C_(5、6) 6例,C_(6、7) 4例。临床表现为神经根卡压所致的根性疼痛或麻木。患者均行经皮后路全内镜神经根管切开减压术。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上肢与颈部疼痛缓解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1~105 min,平均82 min;术中出血量约5 m L。术后1周复查颈椎CT示颈神经根管扩大,神经根受压解除。术后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时间2~5 d,平均3 d。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3个月。除1例患者术后存在短暂感觉减退外,余均无血肿、神经根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亦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获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经皮后路全内镜神经根管切开能顺利完成骨性颈神经根管狭窄减压,以微创方法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福才  叶枫 《中国骨伤》2001,14(2):120-120
作者从 1996年 6月至 1998年 5月对患有膝关节疼痛的病人就诊时检查发现 :部分患者腓肠肌外侧头附着在股骨外髁后部的腱性起始部有明显压痛 ,可扪到大颗粒状、粗糙不规则的骨性隆凸。对该部位直接治疗后膝关节疼痛症状基本缓解或痊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7例 ,男 6例 ,女 11例 ;年龄 37~ 6 8岁 ,平均 49岁。病程 2周~ 5月。均表现膝关节疼痛 ,腓肠肌外侧头附着部压痛 ,可及籽骨。2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 ,在踝关节前垫软枕 ,使膝关节屈曲约 10°,减少腓肠肌张力。探到该腱病变部位后 ,拇、食和中指置于肌腱两旁 ,用轻柔和缓力量…  相似文献   

13.
浮肩损伤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ies,FSI)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36例FSI的临床资料,其中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31例、肩锁关节脱位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合并损伤,其中肋骨骨折、血气胸和(或)肺挫伤占88.9%.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43 d,平均9.6 d.术中首先复位固定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然后采用改良Judet后方入路处理肩胛颈骨折.肩胛颈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行一期内固定33例,术中仅固定锁骨骨折3例.结果术后随访6~69个月,平均19.7个月.肩胛颈骨折在目标区上均获解剖复位.根据Constant和Murley的疗效标准,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100分,平均81.3分,中位数为93%.按照Herscovici的疗效标准,优25例(69.4%),良6例(16.7%),可4例(11.1%),差1例(2.8%),疗效优良率为86.1%.术后复发血气胸1例,肩关节外展受限、肩峰下间隙疼痛3例,迟发性肩胛上神经损伤1例,肩关节不稳定继发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FSI使肩胛颈的解剖结构及其上方悬吊装置受到双重破坏,非手术治疗难以纠正不稳定型FSI的三维移位,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交感型颈椎病18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交感型颈椎病是颈椎不稳 ,颈椎小关节增生 ,周围软组织炎症、肿胀 ,刺激颈交感系统所引起的综合症状。我院自 1989~ 1999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自拟颈椎散和中西药口服、颈椎牵引、颈围保护、颈后肌功能锻炼等配合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188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88例中男 12 0例 ,女 68例。年龄2 2~ 75岁 ,平均 58 8岁。病程 2个月~ 15年 ,平均5 6年。1 2 临床表现 眩晕、恶心 ,甚至猝倒。眩晕与颈椎活动有明显关系。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视物模糊、眼胀痛、胸闷及心前区疼痛等。查体可见颈部竖棘肌、…  相似文献   

15.
李传夫  李家明 《中国骨伤》2003,16(3):155-156
目的 阐明腰大肌损伤引发腰腿痛的机制。方法 解剖 1 0具共 2 0侧男尸 ,对腰大肌相关结构 :腰椎及横突、股神经、肌腔隙进行解剖、观察、分析。结果 腰大肌损伤可发生在L3横突、肌腔隙、股骨小转子附着点三处。当腰大肌损伤时 ,疼痛可发生在这些部位。结论 腰大肌损伤在L3横突处 ,疼痛除发生在L3横突附着处 ,还可沿肌肉放射至大腿内侧 ,这就是腰大肌损伤性腰腿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7年8月治疗21例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5~40岁,平均32岁。新鲜骨折18例,陈旧性骨折3例。通过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分别使用钢丝、空心钉内固定,术后早期非负重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9例,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关节内黏连、疼痛、不稳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膝活动度与健侧相同。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所有患者疗效均为优(大于85分)。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疗效确切、固定可靠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我院采用小切口行甲状腺结节摘除术14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美容效果满意。 一般资料:14例均为女性。19~56岁,平均32.5岁。均为孤立性甲状腺结节,直径0.8~3.0cm,平均2.6cm。位于左侧叶者9例,右侧叶者4例,峡部1例。 手术方法:颈丛阻滞麻醉或局麻。颈根后加垫呈颈后伸位。取结节水平处顺皮纹横切口,长2~3cm。切开皮肤,电刀切开浅筋膜颈阔肌。以手指在颈深筋膜浅层的浅面钝性上下分离。沿胸锁乳突肌前缘(结节在侧叶)或颈白线(结节在峡部)切开颈深筋膜浅层、如遇颈前静脉则切断、结扎。钝性…  相似文献   

18.
钩骨钩的骨折鲜有报道,1982~1988年间英国Derbyshire皇家医院手外科诊治3例,现报告如下。解剖:钩骨钩为腕横韧带尺骨缘的附着处。将腕管和Guyon管分隔开。在内侧,豆钩韧带附着于钩骨钩构成Guyon管的底部。小鱼际内部的小指屈肌和小指对掌肌均附着于钩骨钩,掌面覆盖着掌短肌、腕横韧带、纤维脂肪组织、皮下组织和手掌皮肤。病例介绍:例1,36岁,橡皮球爱好者,运动时左腕受伤。此后数月左腕一直疼痛,检查时  相似文献   

19.
正普外科2013年1月—2016年6月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根部坏疽穿孔的阑尾炎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27~70岁,平均51岁。病程1~3d,平均1.8d。体温38.5℃~40℃。27例下腹部疼痛伴有弥漫性腹膜炎,23例右下腹伴有局限性腹膜炎。术前WBC(15~24)×10~9/L,平均1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20.
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治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9~58岁,平均44.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6个月。临床表现:急性发病者伤后即可出现颈神经根或颈髓压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组11例的表现有单侧或双侧的上肢及手部放射性疼痛、麻木或无力,下肢步态不稳,其中有2例症状重者站立困难易跌倒,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8例慢性发病者早期症状多为颈痛、肩背痛和/或向上肢放射痛、麻木或无力。均有颈后伸痛和颈椎活动受限。2.影像学检查:颈椎平片表现为颈椎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