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以固体碱催化大豆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的转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分析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等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反应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2h、醇油摩尔比6:1、催化剂用量1.1wt%。在此条件下,转化率达96.53%。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豆油在催化剂氢氧化钠作用下与甲醇发生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研究了醇油摩尔比、催化剂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反应产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产品成分。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最佳操作条件为:醇油摩尔比6∶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 h,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1%。在此条件下生物柴油的得率达到98.5%。  相似文献   

3.
利用K2CO3和Al2O3制备固体碱催化剂,将它用于大豆油和甲醇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通过实验考察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4个工艺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最后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为:醇油摩尔比9∶1,催化剂用量2%,温度60℃,反应时间4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生物柴油产率为72.3%。  相似文献   

4.
固体酸催化大豆油与乙醇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淀粉和对甲基苯磺酸合成了新型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并将它应用于大豆油与乙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及使用次数等因素对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对大豆油与乙醇酯交换反应有很高的催化活性,易于分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最佳反应条件为:醇油摩尔比为8∶1,催化剂质量分数为7.0%,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为80℃,该条件下生物柴油的质量收率可达67.4%。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生物柴油酯交换过程中的产物与催化剂分离问题,制备了镁铝复合氧化物(LDO),以镁铝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催化大豆油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反应温度、醇油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研究表明:镁铝复合氧化物可以用于以大豆油甲醇为原料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工艺,其为催化剂催化大豆油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 h,反应醇油比9∶1,催化剂用量4%,在此条件下获得生物柴油的产率为96.25%。  相似文献   

6.
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植物油在KOH为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甲醇酯交换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即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如原料油、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的变化对转化率和产品纯度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中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找出精棉籽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5 ℃,醇油物质的量比6∶1,催化剂用量1.1%,反应时间60 min.在此反应条件下原料油转化率可达98.33%,粗产品得率可达99.83%.实验放大所得的生物柴油主要质量指标已达到ASTM生物柴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微波法由棉籽油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传统酯交换法的基础上,采用微波法由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并进行了工艺条件的优化.新工艺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物柴油的产率.采用棉籽油为原料时,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醇油摩尔比6: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0 min,催化剂用量为1%(wt).微波法由棉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醇油摩尔比6:1,催化剂用量1%(wt),微波加热时问8 min,微波加热功率360 W.  相似文献   

8.
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报道了植物油在KOH为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甲醇酯交换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即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如原粒油、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的变化对转化率和产品纯度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中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找出精棉籽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5℃,醇油物质的量比6:1,催化剂用量1.1%,反应时间60min。在此反应条件下原粒油转化率可达98.33%,粗产品得率可达99.83%。实验放大所得的生物柴油主要质量指标已达到ASTM生物柴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共溶剂正己烷和催化剂KOH的作用下,采用地沟油与甲醇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生物柴油,研究了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共溶剂量等工艺参数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最佳反应条件为:醇油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为50?C,催化剂用量为1%,反应时间为80 min,正己烷的用量为1%。在最佳条件下,产率可达95%。对制备的生物柴油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和主要理化性质检测,所得产品的各项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外的生产标准,可直接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10.
水力空化技术强化酯交换反应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力空化技术强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水力空化技术可以大大缩短酯交换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与机械搅拌反应体系相比,在醇油摩尔比6:1,催化剂KOH用量为油重1%的反应条件下,反应时间从60min缩短到20min,同时反应的转化率也由94%提高到99%,水力空化技术对反应起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还讨论了空化数和孔板几何参数对酯交换反应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NaOH、正硅酸乙酯和乙醇为原料经溶胶一凝胶法制备新型固体碱催化剂(Na/SiO2),将该催化剂用于催化大豆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n(NaOH)/n(SiO2)、n(甲醇)/n(大豆油),催化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碱催化剂Na/SiO2在大豆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中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当催化剂焙烧温度为600℃、n(NaOH)/n(SiO2)为2:1、n(甲醇)/n(大豆油)为15:1、催化剂质量分数为7%、反应时间3h,酯交换反应转化率可达97.42%。该催化剂在稳定性试验中呈现出优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废弃鸡蛋壳为原料制得固体碱催化剂,催化大豆油与甲醇的酯交换来制备生物柴油。利用热重分析仪、低温氮气吸附脱附仪等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950℃下焙烧3.0h制得的催化剂活性最佳。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物质的量比10∶1、催化剂质量分数为3.0%、反应时间3.0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生物柴油收率可达98.9%。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做了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在重复使用13次以上,仍保持了较高的催化活性,生物柴油收率可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以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将1,5,7-三氮杂二环[4.4.0]癸-5-烯(TBD)通过化学键固载到SBA-15的表面上,制备新型固体碱SBA- 15-pr-TBD催化剂.采用XRD、SEM、TG-DTA、IR、Hammett滴定分析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催化剂催化大豆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活性,在醇油物质的量比12∶1、催化剂用量5%、反应时间6h、甲醇回流温度下,大豆油脂的转化率可达到95%以上.重复利用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新型固体碱催化剂及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N/M固体碱催化剂及催化剂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运用扫描电镜SEM和晶体衍射仪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合生物柴油转化率,得出催化剂制备最佳工艺为:N负载量10%,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5h。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影响生物柴油转化率的4个主要因素(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油质量比)进行优化,建立生物柴油转化率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并对回归方程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有效可靠,且得出新型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60℃、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3%、反应时间5h、醇油质量比2∶5。模型预测最高生物柴油转换率92.43%,与实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豆酸化油在催化剂浓硫酸的作用下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制备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研究了醇油摩尔比,催化剂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产物收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醇油摩尔比16∶1,催化剂质量分数2%,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70℃。在最佳条件下,酸化油酸值由128降至5.6,酯化率达到95.6%,生物柴油的收率为68.0%。  相似文献   

16.
双组分改性醇酸树脂不干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豆油和蓖麻油双组分对基础醇酸树脂进行改性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制备出一种新颖的改性醇酸树脂不干胶。对不同的油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等反应条件对产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体反应条件为大豆油和蓖麻油质量比为2:1,油度为55%,PbO作催化剂210~220℃进行醇解反应,氮气保护下220℃进行酯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产品不干天数大于30 d、酸值为6.6、迁移性为1.2%、黏附力为1级、柔韧性为0.5、色度值为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