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儿童正视眼与近视眼角膜地形图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正视眼与儿童近视眼的角膜地形图特征并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测分析了 115只儿童正视眼和 115只儿童轻中度近视眼。结果 :儿童近视眼Simk2 值较正视眼高(P <0 .0 1) ,SF值较正视眼低 (P <0 .0 5 )。而角膜中心屈光度、Simk1值、CIM值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儿童近视眼角膜垂直方向屈光度较正视眼明显增加 ,近视眼角膜周边变扁平的趋势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8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眼轴与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眼轴与角膜曲率的关系。方法对8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差值≥-2.50D~-5.00D)患者进行双眼屈光度、眼轴、角膜屈曲率的测量,分两组,其分别为屈光度差值≥-2.50D~-3.50D和屈光度差值〉-3.50D~-5.50D,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87例(174只眼)左右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眼轴长度对比,t值为0.553、0.124、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4例≥-2.50D~3.50D低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和眼轴长度的比较,t值分别为0.98、0.86、3.62;对比分析眼轴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无统计学意义。33例屈光参差〉-3.50D~5.50D低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和眼轴的比较,t值分别为0.88、0.67、4.62,眼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无统计意义。高屈光度眼的两组对比,眼轴t=6.26,P=0.001;角膜曲率t=0.83,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存在双眼眼轴长度的差异,眼轴差异越大屈光差异程度越高,呈正相关系。眼轴差异1mm,屈光度差异约3.01D左右。角膜曲率差异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优势眼与近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研究优势眼眼别与其两眼中近视性屈光程度较大眼的眼别关系。方法 :16 5个受试者 ,按照双眼屈光参差的程度分双眼屈光无显著差异组、生理性屈光参差组与病理性屈光参差组三组。在医学验光基础上 ,结合简化的卡洞法与拇指法判别双眼中的优势眼眼别。结果 :①对于所有个体 ,优势眼眼别与双眼中近视性屈光程度稍大眼眼别显著相关 (Z =- 3.6 2 1,P <0 .0 0 0 1)。②双眼屈光无差异组优势眼眼别与其两眼中近视性屈光程度较大眼眼别显著相关 (P <0 .0 0 0 1) ,但在生理性屈光参差组与病理性屈光参差组 ,两者均无显著相关 (P >0 .0 5 )。③各组均以右优势眼居多 ,右眼屈光不正较大者居多。结论 :优势眼的选择可能早于双眼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发生 ,而近视性屈光参差可能影响优势眼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角膜地形图特点.方法对236例463眼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采用日本TopconKR-7100P角膜彩色地形图自动验光仪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463眼角膜地形图中圆形67眼,占14.47%;椭圆形35眼,占7.56%;不规则形16眼,占3.46%;各种蝴蝶结形角膜地形图共有345眼,占总眼数73.92%.②各种角膜地形图眼的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直径、眼轴、眼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蝴蝶结形组与圆形角膜地形图组比较,其角膜垂直K值、角膜散光度、总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青少年近视患者的各种角膜地形图形态与其角膜屈光度、角膜直径、角膜厚度、眼压等无明显差异.②当角膜有散光时,地形图可呈现蝴蝶结形,蝴蝶结形的轴向与角膜循散光、逆散光、斜轴散光轴向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儿童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与屈光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与屈光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量 43例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及眼轴长度。结果 近视眼玻璃体腔及眼轴长度均长于正视眼 (P <0 0 5 )。结论 在眼球发育过程中 ,眼轴长度差异是形成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角膜前表面的光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艳玲  施明光 《眼科研究》2004,22(4):409-411
目的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研究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的角膜前表面光学特征。方法 对正视和远视儿童共 90例 15 4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检影验光 ,对所得的角膜地形图参数 :模拟角膜曲率 (Simk)、角膜不规则指数 (CIM)、形状系数(SF) ,角膜形状参数 :SF、离心率 (e2 )、曲率半径的规律变化常量 (p)及屈光不正值 (Refractiveerror)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间SF、CIM、Simk 1、Simk 2值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SF、CIM、Simk 1、Simk 2与SE均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P >0 0 5 )。各组间角膜形状系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SF >0 ;1>e2 >0 ;1>P >0。结论 角膜前表面在儿童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发生发展中不起主导作用。儿童远视眼角膜前表面呈由中央到周边逐渐变平坦的扁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7.
OK镜治疗后角膜地形图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型术 (Orthokeratology ,OK镜 )后角膜地形图动态变化 ,评价OK镜矫正近视眼 (<-5 0 0D)与角膜地形图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使用OK镜的患者 3 3例 (60只眼 )在治疗前 ,治疗后 7d、 1 4d、 3 0d、 90d及 1 80d作屈光状态检查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治疗前后视力、角膜不规则指数 (CIM)、角膜表面形状系数 (SF)与角膜平坦K值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前后角膜陡峭K值差异无显著性 ;3mm区域平坦K值有差异 ,陡峭K值无差异 ;5mm区域平坦K值无差异 ,陡峭K值无差异 ;7mm区域平坦K值无差异 ,陡峭K值无差异。结论 OK镜是临床上比较满意的非手术治疗轻、中度近视眼的一种方法 ;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在OK镜治疗的随访中是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评定角膜屈光力超过47D近视眼进行LASIK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与稳定性.方法:研究组系用PENTACAM地形图检查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超过47D共30例50眼(其中角膜前表面符合部分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条件的12眼,但后表面高度正常)的LASIK手术患者;另设30例50眼术前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研究组无显著差异,但角膜屈光力小于47D的近视眼作LASIK手术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手术后1,3,6mo;1,2a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与角膜地形图;其中角膜地形图对比内容有:前表面中央半径2mm内的最大屈光力平均值,角膜平均屈光力,中央岛效应;后表面屈光力变化,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丢失(BSCVA)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后1,3,6mo;1,2a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术后屈光度无明显差异;角膜地形图与术前相比:中央半径2mm内的最大屈光力平均值和角膜平均屈光力均明显好转,且与近视度数减低值相符;两组术后出现中央岛效应的眼数相同;两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且均无1例角膜膨隆症出现.结论:观察单纯角膜屈光力超过47D或仅角膜前表面部分符合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标准,但后表面高度正常的近视眼作LASIK手术在2a内是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与稳定性.远期影响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角膜瓣蒂的位置对LASIK术后早期角膜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膜瓣蒂的不同位置对LASIK手术后角膜知觉的影响。方法 对 3 1名双眼屈光参差 <1 0D ,术前双眼角膜中央知觉相同的近视眼患者行LASIK手术 ,其中左眼角膜瓣蒂的位置在上方 ,右眼角膜瓣蒂的位置在鼻侧。应用Co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分别测定术前、术后一周、二周和四周各眼的角膜中央的角膜知觉。结果 将术后一周、二周时左右眼的角膜知觉阈值进行配对t检验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将术后四周左右眼的角膜知觉阈值进行配对t检验 ,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角膜瓣蒂的位置不同对LASIK术后早期角膜知觉的影响也不同 ,在术后一周和二周时角膜瓣蒂的位置在上方的角膜知觉低于角膜瓣蒂的位置在鼻侧的角膜知觉 ,在术后四周时 ,随着角膜知觉的恢复双眼的角膜知觉已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对年龄在8~22岁的近视患者,336例共672只眼的屈光度和角膜屈光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眼垂直径角膜屈光力明显大于水平径角膜屈光力(P<0.001),垂直径角膜屈光力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并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有明显增高的趋势(P<0.05);而在高度近视眼与中度近视眼组之间,垂直角膜屈光力的增加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垂直径角膜屈光力的增高是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