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生态问题进行批判并思索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是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自然和社会达到和谐发展,是当下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生态社会主义者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为目标,其关于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性质、克服生态危机的方法等观点基本相似,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想。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成 《学术论坛》2007,30(11):167-17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秀兰 《学术探索》2012,(2):186-18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主题,这对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原则,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5.
董嫱嫱 《兰州学刊》2006,3(7):194-197
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我国高校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构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我国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从本质内涵看,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共生。从生态文明的内在结构看,一方面是生态文明的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和实践形态三者的统一;另一方面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形态、客体形态和主客体关系统一形态三者的统一。同时,在其内涵中蕴含着生态文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结构性与和谐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7.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在理论上,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在实践上,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步推进,有机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成为党的意志、国家意识、社会时尚和全民追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究了扬弃生态异化的社会制度前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倡导大国责任与全球治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劳动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的控制;真正的人的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这些观点展现出辩证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树立科学发展观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艳芬 《理论界》2005,23(1):18-19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明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本观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践中摒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实践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文明观思想中,虽然并没有生态文明一词,但这并不能否定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说新陈代谢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共同进化理念,也即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文明观的视域中,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一种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新的生产方式.因此,生态文明的历史诉求或历史使命就是要对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进行批判与扬弃,就是要对迄今为止的一切旧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依附于它上面的整个社会制度进行完全的变革,就必须扬弃与超越过去一切旧有的文明形态与文明形式,就必须处理好生产行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从而做到人与自然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对主体客体范畴作生成方面的考察(一)从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来考察主体客体的生成.土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基础,并从中分化出来的.因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还不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需要有一个活动性中介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只是当人以类的即社会的形式出现,与自然界展开有意识的对立,有目的地去改造自然界,并意识到这种对立和改造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才在实践活动中上升为一种对象性关系,上升为主体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肥沃土壤,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类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等.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并将有力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命题.本文重点讨论了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难题.要实现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需要把握两者相互促进、协调互动关系,将社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生态技术与社会技术相结合;生态文明普及与营造社区特色相结合,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2007年10月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是一种新的和谐论生态观,反映了当代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方向,包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论生态观克服生态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局限,包含着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的整合性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系统化的文明构成形态,体现人类多样机能的整合性,是复合性生态系统的人文呈现.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力量是人,但又必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体验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人,能够把人的生存与发展机制放在这种关系去构建的人.生态文明既需要整合文明形成中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文明形态,同时要通过情理构合而合成人类文明建构中人格主体所应该具备的多重观念、意识及行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过科学的论述,已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关系,理论基石是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与自然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优化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等。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仅能为人类破解当今世界性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撑,更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认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成为21世纪哲学的中心视界。其根据主要是:一、交往实践观成为当代哲学主导范式,是全球化趋势的内在逻辑;二、随着世界哲学主导性思维方式由“主体—客体”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三极关系结构的转换,唯有交往实践观才能科学解答主体际难题;三、交往实践观融会中国传统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大众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切中国现实的时代使命。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和深化。中国特色的生态观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生态意识形态,宣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态意识形态,要发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让人民群众享受生态文明的成果,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站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维度,结合有关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研究,蕴涵在马克思文本中的生态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联系起来的,本质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以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四个方面。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不管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还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或者是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