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肝纤维化时肝星形细胞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肝脏内的星状细胞起了关键的作用。这种细胞在受到肝脏损伤的信号刺激后活化,在肝细胞与肝细胞之间产生大量纤维组织成份,形成纤维组织在肝内沉积,导致肝纤维化。结果表明,视黄醛主要贮存在肝脏,其内的肝星形细胞是肝纤维化时是主要的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2.
田渝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886-887
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各种病因引起肝脏慢性损伤的病理过程不同,但不同病因所致肝纤维化发生的最终的共同途径是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B),进而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CM),ECM的大量沉积最终导致了肝纤维化。现代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在去除损伤因素后尚有逆转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杨亚楠  段义农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89-190,196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表现为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降解减少。肝星形细胞(HSC)活化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是肝纤维化发生的重要机制。脂多糖(LPS)刺激细胞使细胞表面的多种LPS识别受体(包括LBP、CD14、MD2和TLR4)表达增加,通过细胞内信号传递级联使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引起细胞反应。LPS/TLR4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赖氨大黄酸(rhein lysinat,RHL)和大黄酸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比较RHL与大黄酸对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的方法制造了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赖氨酸组、RHL组、大黄酸组、模型组、对照组。检测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肝脏纤维结缔组织改变,使用酶标仪通过试剂盒检测肝脏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actin,α-SMA)的分布与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α-SM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生长速率、肝脏与体质量比、血清中AST、ALT、TBA和TBIL的含量升高(P<0.05),肝小叶的结构被破坏,纤维异常增生,Hyp的含量升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α-SMA分布于胞膜和胞质且表达增多,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α-SMA相对表达量升高,提示肝星形细胞活化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大鼠生长率、肝脏与体质量比虽无显著变化,但是血清中AST、ALT、TBA、TBIL水平明显降低;用药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纤维成分经治疗后减少,Hyp含量降低,用药后大鼠肝脏组织中α-SMA表达含量亦相应减少(P<0.05),提示肝星形细胞活化减少,且RHL组较大黄酸组降低显著。结论 RHL和大黄酸通过抑制肝星形细胞激活、肝脏纤维变性、蓄积来发挥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且RHL的作用强于大黄酸,提示RHL有望成为防治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舒胶囊(GSC)对二甲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研究GSC对大鼠肝脾指数、肝脏组织形态学、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以及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的影响。结果 GSC高、中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肝、脾指数以及肝组织Hyp含量(P〈0.01),同时还可以降低大鼠血清HA、LN、IV-C和PCIII的水平(P〈0.01);GSC高剂量组降低肝指数的作用明显优于秋水仙碱组(P〈0.01);GSC还具有改善肝脏组织形态的作用。结论 GSC具有良好的治疗肝纤维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wnt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代偿反应所形成的一种肝脏疤痕组织,并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细胞群和细胞因子的复杂改变。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B)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而HSC的激活需要通过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才能实现,研究发现HSC激活过程中存在wnt信号转导通路。近年来,针对wnt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归芪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璇  彭蕴茹  沈明勤 《安徽医药》2010,14(5):516-518
目的研究中药归芪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灌胃给予雄性大鼠20%CC l4食用油溶液10 m l.kg-1体重,2次/周,连续7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及归芪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另设正常大鼠对照组,第8周起按22.0、11.0和5.5 g.kg-1的剂量灌胃给予归芪颗粒进行治疗,连续8周,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0.55 g.kg-1,正常及模型对照组灌胃等容积的消毒饮用水。末次给药后次日取血,观察各组大鼠血清学指标ALT、AST、HA、PⅢNP及肝组织中羟辅氨酸(Hyp)的变化,并解剖大鼠取肝脏做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结果复方归芪颗粒能显著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及肝组织中羟辅氨酸(Hyp)的水平,明显减轻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结论复方归芪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丹肝乐对免疫性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制剂汉丹肝乐对免疫性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腹腔注射猪血清复制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并同时灌胃给药,持续12周。实验第5、8、11周检测尿脯氨酸排出情况,实验结束后分别检测血清及肝脏相应指标。结果 汉丹肝乐中、高剂量给药能增加大鼠尿羚脯氨酸的排出量(P<0.05),降低血清及肝脏丙二醛含量(P<0.05)和肝胶原蛋白含量(P<0.01),减轻肝脏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结论 汉丹肝乐可明显减轻猪血清所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肝脏损伤从而具有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对正常肝细胞和肝星形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以正常人肝细胞株(L-02细胞)和大鼠肝星形细胞株(HSC-T6细胞)为研究靶细胞,通过HE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TUNEL标记和电镜观察等方法 证实decorin对肝细胞和肝星形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Decorin能够诱导两种靶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特征,细胞核浓缩、边聚,胞膜皱褶,凋亡小体形成。而且其诱导凋亡作用呈现剂量和时间效应。结论:Decorin能够诱导肝细胞和肝星形细胞凋亡,提示可以通过凋亡途径减少因损伤刺激而过度增生的细胞,以利于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当归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当归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肝胜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灌胃给当归于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相当于原生药的6g/kg、4g/kg和2g/kg,10周后,观察当归对肝脏胶原蛋白含量及肝胖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当归组的胶原蛋白含量低于模型组,组织病理学也显示当归能减轻肝纤维化。结论:当归可抵抗肝纤维化,其机理可能与其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减少胶原纤维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肝内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及其在肝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肝脏慢性损伤,包括病毒性肝炎、酗酒、药物作用、代谢性疾病等各种致病因子导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肝内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形成肝纤维化,在此过程中分泌胶原能力更强且具有收缩能力的肌成纤维细胞的大量生成被认为是肝纤维化发生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对于肝纤维化时肌成纤维细胞来源的认识尚没有完全明了,在肝纤维化发生时肝星状细胞活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的主要来源;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皮细胞经上皮间质转化及一些仍具有分化能力的外周血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并发挥作用。该文就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闭锁(BA)是严重危及婴幼儿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晚期肝脏纤维化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胆道闭锁发病过程中,病毒感染可诱导一系列免疫和炎症反应,导致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减少,CD14表达增高,多种炎症通路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2/3促纤维化通路被激活。激活的通路产生大量炎性介质损伤肝细胞和胆管细胞,释放各种促炎因子、氧代谢产物和细胞因子,进一步加重肝、胆系统损伤造成肝细胞内环境失衡,失衡的内环境伴随肝实质细胞、肝巨噬细胞、肝内聚集的炎性细胞等发生适应性变性、坏死、增生,导致肝星形细胞(HSCs)激活,HSCs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促进肝纤维化进程。免疫、炎症损伤、促纤维化通路是导致胆道闭锁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三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归芪颗粒治疗猪血清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璇  彭蕴茹  沈明勤 《安徽医药》2010,14(8):887-889
目的研究中药归芪颗粒对猪血清所致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腹腔注射给予大鼠猪血清0.5 ml/只,2次/周,连续8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及归芪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另设正常大鼠对照组,第8周起按22.4、11.2和5.6 g.kg-1的剂量灌胃给予归芪颗粒进行治疗,连续8周,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825 g.kg-1,正常及模型对照组灌胃等容积的消毒饮用水。末次给药后次日取血,观察各组大鼠血清学指标(ALT、AST、T-BIL、ALP、TP、ALB、GLB、HA、CIV和PⅢNP)的改变及肝组织中羟辅氨酸(Hyp)的变化,并解剖大鼠取肝脏做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结果复方归芪颗粒能明显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透明质酸(HA)及肝组织中羟辅氨酸(Hyp)的水平,明显减轻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结论复方归芪颗粒免疫损伤所致对大鼠肝纤维化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背叶根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大鼠肝纤维化动脉模型,研究白背叶根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采用40%CCl4花生油溶液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白背叶根对大鼠肝纤维化血清中各项指标的影响。观察的指标包括:白蛋白(ALB)、球蛋白(GLB)、丙氨酸转氯酶(ALT)、天门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前三型胶原(PⅢC)和四型胶原(Collagen Ⅳ)。结果 白背叶根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GLB、ALT、HA、LN和四型胶原的水平,并能减轻肝脏内纤维增强程度。结论 白背叶根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汤对肝纤维化大鼠纤维连接蛋白(FN)和a.平滑肌动蛋白(a-SM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CCI.复合法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实验动物模型肝脏中FN、a-SMA表达的情况。结果:柴胡桂枝汤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FN、a-SMA的表达,中药中等浓度组FN和a-SM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柴胡桂枝汤能够有效的控制纤维化肝脏中FN、a-SMA的高表达。抑制HSC活化,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大鼠肝纤维化肝内抗氧化体系的影响.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模型组、GSH组,每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大鼠造模采用腹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GSH组在造模的同时进行GSH治疗,各组于第14周测定大鼠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维生素E(VitE)和丙二醛(MDA).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CAT、SOD、VitE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MDA明显升高(P<0.01);GSH组与模型组比较,各组的SOD、CAT、VitE均明显升高,而MDA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SH能有效降低大鼠肝纤维化肝内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4):2323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复方注射液(CGII)治疗猪血清致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药效作用。方法:建立猪血清诱导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及球蛋白(G)水平;酶免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含量;称取肝脏湿重,计算肝脏指数;消化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染色处理肝脏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在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所有剂量水平的CGII(2.7,5.4,10.8 mg?kg-1,im)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ALT,AST,A/G值和HA水平;中、高剂量CGII(5.4,10.8 mg?kg-1,im)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Hyp含量,明显改善肝脏病理组织状况;高剂量CGII(10.8 mg?kg-1,im)能显著降低大鼠肝脏指数。结论:CGII对猪血清致大鼠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妩弋  魏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12):1433-1438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一系列慢性刺激的损伤修复反应,以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近年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激活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生物学效应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已得到普遍共识。各种损伤刺激通过不同或相同的HSC信号转导途径介导了HSC的激活,并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作用于这些信号或其转导过程的药物正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建勋  李艳  何阳 《贵州医药》2016,(5):451-452
目的:观察抑制性 Smads(Smad 6,Smad 7)在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它们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选取 Wistar 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每组各10只。通过皮下注射40% CCl4植物油溶液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注射剂量为0.4 mL/100 g 体质量,每周注射2次,造模时间总计为12周。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肝脏中 Smad 6及 Smad 7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 PCR 技术检测肝脏中Smad 6及 Smad 7 mRNA 的改变。结果 Western Blot 检测显示,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中 Smad 6及Smad 7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同时 PCR 检测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脏中 Smad 6及 Smad 7 mRNA 的表达也较正常组大鼠明显降低。结论肝纤维化过程中抑制性 Smads 在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下调可能是促进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复方蜂毒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制防治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用蜂毒及联合苦参碱的复方制剂,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肝脏中羟脯氨酸、Ⅰ型胶原明显低于模型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中Ⅰ型胶原也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肝脏重量低于模型组2g左右;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治疗组肝纤维化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实验结果表明,复方蜂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