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循环障碍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 生理状态下,微循环20%处于轮流开放状态,平均持续时间30~60s,其调节受神经、体液、局部产物的影响,也可自动调节.微循环障碍是指微血管、微血流发生形态及功能紊乱,使组织细胞血流灌注不足而引起缺血、缺氧,并导致相应的病变.其中灌注障碍的常见类型包括低灌注状态、无复流现象、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发生功能障碍时,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从而不能满足组织氧化代谢,造成组织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微循环障碍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前一般认为,休克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系指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它是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有机组织,是器官最小功能单位(如肝小叶、肾单位、小肠绒毛等)的血液循环部分,是心血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并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通常由微动脉(包括近端微动脉和末稍微动脉)、后微动脉、前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毛  相似文献   

3.
吕英华 《中原医刊》2004,31(8):63-64
休克是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引起的综合征。主要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使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注不良,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造成主要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的病因虽然不同,但发病的原理基本一致,各种休克除了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外,其机理均为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血流不足引起的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或紫绀,血  相似文献   

4.
休克是一种由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的氧供和氧需之间失衡.休克发生后体内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流状态,导致细胞缺氧,营养物质缺乏,或细胞不能正常代谢其营养物质,最终导致细胞损害,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伴有静脉血氧含量减少和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5.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大出血或体液丢失,或体液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进而发生微循环和细胞代谢功能障碍。由于其病理过程能够迅速引起或导致引起神经、内分泌、循环和代谢等重要功能紊乱或障碍,故休克又可称为是一种全身细胞急性缺氧的综合征[1]。  相似文献   

6.
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可导致组织结构破坏,器官功能障碍和器官衰竭,是患者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组织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ADMA与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微循环存在于各种器官组织,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若某一器官微循环障碍而得不到即时改善,将引起器官生理功能不能正常进行,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改善微循环主要通过有氧运动和合理饮食  相似文献   

8.
失血性休克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机体血液丢失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重要组织器官灌流和代谢障碍,最终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一种危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输注晶体或胶体液和血制品能够挽救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但是,至今为止满意的液体复苏方法还没有确立。本文主要针对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进展、复苏监测指标和复苏终点标准做阐述,以期提高对失血性休克复苏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休克概述休克可由多原因引起,有多发病环节,多种体液因子参与,是以机体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尤其是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运动功能与中药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机体很多疾病能引起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同时,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又会导致很多疾病甚至成为疾病走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因素。研究肠道运动功能成为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课题,并且研究方法已经从器官、组织水平,进入到单个细胞和遗传基因的分子阶段,因而对肠道运动功能的生理复杂性和有关疾病的紧密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因早产、窒息、感染及寒冷等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与局部微循环障碍及棕色脂肪含量不足有关。临床表现为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心率减慢、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水肿且变硬,同时伴有低体温,重症可出现多器官功能受损,继发肺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新生儿硬肿症42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维生素E胶丸局部按摩,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休克是一种由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的氧供呵氧需之间失衡.休克发生后体内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流状态,导致细胞缺氧,营养物质缺乏,或细胞不能正常代谢其营养物质,最终导致细胞损害,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伴有静脉血氧含量减少和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但当休克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表现出相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共同特点之一是任何类型的休克都有绝对或相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即机体的组织细胞处于低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3.
1976年Tilney首次提出“序贯性器官衰竭”。 1977年Eiseman称为多器官衰竭 (MOF)。 1980年Fry则提出了多系统器官衰竭 (MSOF) ,并首次提出诊断标准。在此长达 2 0年间 ,MSOF的命名被普遍接受 ,直到 1991年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危重病医学协会在芝加哥召开联席会议 ,认为衰竭是不可逆的 ,共同倡议提出器官功能障碍或不全的新概念 ,且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个征候群 ,将MSOF改为MODS ,如今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多地接受和使用MODS这一新的命名。MODS是指严重创伤或感染后 ,同时或序贯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器官的功能不全或衰竭。随着…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②方法 回顾分析68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MODS患的临床资料。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MODS,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综合性的。治疗中应早期进行有关器官的功能监测,积极有效地控制脑、呼吸、循环、肾脏功能衰竭。④结论 本病预后差,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减少MODS死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病症之一。多是由创伤性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和微循环灌流不良,使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进而使体内主要脏器损害,造成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综合征。临床上在积极、合理、正规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有高质量的护理才能保证抢救的成功。现将  相似文献   

16.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综合征.是由于各种病因造成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使全身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良,导致微循环障碍、血氧含量减少、组织和细胞氧供.氧需失衡、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脉细弱,低血压,皮肤湿冷、苍白或紫绀,尿量减少,头晕,乏力,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永久性脏器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休克     
姚生涛 《中级医刊》2013,(12):16-17
感染性休克是由细菌或其他感染原的毒素引起的严重系统性炎症反应,可引起的微循环内皮细胞水平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其主要的变化是造成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使大量的循环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中,造成循环容量下降,导致分布性休克,在临床上表现为低血压、器官灌注不足等,进而引起神志不清,心、肾等器官功能衰竭.临床上通常将严重感染分为败血症、严重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相似文献   

18.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旭光  张华 《医学综述》1996,2(7):346-348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临床上十分常见,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创伤以及组织器官移植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血可造成局部组织细胞缺氧,ATP生成减少而乳酸生成增加,出现局部酸中毒、质膜内外离子梯度改变等过程,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再灌注过程对于局部组织的存活与修复至关重要,可恢复局部的血供、清除有毒代谢产物,但它同时伴有局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并可导致远处组织、器官的损伤。本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些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1 再灌注过程中的无复流现象  在再灌注时由于微循环障碍常出现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9.
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或肺动脉系统的原发病变引起肺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循环阻力增高右心肥大,甚至衰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慢性肺心病更是老年人的多发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痰、咯痰、紫绀等;严重并发肺性脑病,继发胃、肠、肾、肝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病因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组织细胞损害及感染免疫功能低下,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且死亡率极高、抢救成功与否,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子桂  徐文宽 《吉林医学》2007,28(9):1136-113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2个或更多的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或衰竭[1].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是导致产科MODS的常见诱因,是导致孕产妇病死的重要原因.我院发生1例妊娠期高血压并发MODS,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